分享

豆瓣8.7,影帝首演电视剧,大胆揭露行业潜规则

 板桥胡同37号 2019-08-06

今年口碑最好的华语剧,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

豆瓣评分9.5,IMDb评分9.3,基本锁定“年度最佳华语剧”。

除了关于善与恶边界的探讨,《与恶》的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

它向身处镜头前的观众,真实展现了镜头后面新闻媒介的真实运作。

最近,有一部口碑新剧也瞄准了这个题材。

它不去评判究竟何为新闻专业,而是试图告诉你,一家媒体是如何变成了你所看到的样子——

最响亮的声音

The Loudest Voice 

导演: 卡莉·斯考格兰德
主演: 罗素·克劳
首播: 2019-06-30(美国)

这是《聚焦》导演汤姆·麦肯锡联合showtime推出的7集限定剧。

从海报就可以看出,又是一部难拍又难演的人物传记片。

讲的是谁?

罗杰爱尔斯。美国福克斯前新闻董事长,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治力量,曾多次利用电视活动成功帮助尼克松、里根、老布什竞选总统。

他在传媒界叱诧风云二十多年,直到2016年因卷入性骚扰案件负面新闻缠身,最终离职。

这部剧则是根据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同名传记《最响亮的声音》和《纽约》杂志的报道来进行改编,讲述爱尔斯2017年5月去世前最后十年的生活。

谁来演?

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得主罗素·克劳

为了演活这个传媒大亨,罗素·克劳以近乎“自毁”的方式,增肥、秃顶,完全看不出本来的样貌。

十足贴近罗杰·爱尔斯的样貌

以假乱真的程度,堪比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

这也是罗素·克劳首次出演电视剧。

能吸引他参演,首先故事一定要足够精彩

要讲述这样一个传媒大亨,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电视新闻行业的整体样貌做一番勾勒:

1995年,美国新闻界突然宣布重磅消息:微软公司(MSN)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两家巨头企业要强强联合,打造全新的新闻品牌MSNBC。

此前,NBC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90年代,电视发展的黄金阶段,两家电视新闻网络就已足够让这个激烈的竞争赛道拥挤不堪。

而这时,原本供职于NBC,且已经是当时的王牌第一制片人的罗杰·爱尔斯,因为一系列性丑闻惨遭辞退。

那么,他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到赛道继续竞争?

加入NBC的对家CNN?另起炉灶?还是选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种种谜团,都将在剧中一一解开。

其次,人物一定要足够有挑战。

故事一开始,罗杰艾尔斯出场。

一个臃肿肥胖的中年男人,不紧不慢吃着午餐。

会礼貌回应服务员一句“圣诞快乐”的祝福,拿出钱包给小费,

然后独自开车去赴约,因为身体过于肥胖,几次艰难调整才成功下车。

他要去见的,是通用电气公司CEO,而对方宣布的,是他从NBC解聘的消息。

不仅如此,NBC还制定了“竞业禁止条款”,要求罗杰离开NBC后不得去任何现有电视新闻机构任职,尤其是CNN。

以免罗杰这个强大的制片人去到竞争对手那里,成为新成立MSNBC的绊脚石。

说到最后,还要损他一顿。

说他是优秀的制片人,公关人才,有无限潜能,但可惜,“不是搞新闻的”

在一个干了这么多年新闻事业的人面前说他“不是搞新闻的”,可以说是相当不留情面的羞辱。

而罗杰呢?

听了这话他只是顿了顿,耸耸肩,回应了一句:可能吧。

面对这样的霸王辞退条款,罗杰没有认真反抗,他只是向对方提出,希望能给他“多留一些余地”。

到这里,罗杰都是一个老实、本分,甚至有些“任人拿捏”的正面形象

然而,等他结束会面,回到车里,接了一通电话。

却立刻变了一副面孔:“他(通用CEO)根本不知道,他马上就要被我玩死了。”

怎么玩?切入点就在“余地”二字。

他只答应了老东家不加入任何现有的电视新闻机构,却没说不能加入现在还没有的电视新闻机构——

和NBC老部下一番状似深情的告别之后,

罗杰几乎是立刻就转向了另一位传媒大亨默多克麾下,协助他创办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新频道福克斯新闻

发布会上,台下立刻就有人质问,新成立的福克斯,要如何在强强联手的MSNBC和老牌CNN的现有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罗杰只用一个玩笑,轻描淡写地回应了过去:MSNBC,听起来像个募捐项目的名字。

玩笑背后,是他对离开了他的NBC的轻蔑、不在意、被抛弃的愤怒,和最重要的,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他怎么可能是“不会搞新闻”的人?

他是这样一个自信到自负的人

初来乍到,福克斯新闻原本的执行副总裁递给他福克斯现有的商业规划,并提出友善的帮助,

他只是把这本规划丢进了废纸篓;

福克斯高层第一次会议上,当旁人在对福克斯的未来规划夸夸其谈时,

罗杰的反应是这样的:

沉默,一句话不说,偶尔皱一皱眉,仿佛在说,你们在说什么

而当默多克问到他头上的时候。

他只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你的观众?

福克斯高层,或者说当时普遍的电视新闻人的答案都会是这一句:“每个人”

毕竟谁不想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呢?

而罗杰爱尔斯,却作出了以下跨越时代的回答:你说的不对,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需要的是特定的受众群体,需要赢得他们的绝对忠诚。

有忠诚的受众,才会有无限的商机

是的,观众,“人们”,在他眼中不过是商机而已。

他真的会为所谓的少数派、丧失话语权的群体发声吗?

不存在的。

他选择这些人,只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被竞争对手看到。

这些人是谁?是被MSNBC、CNN等一系列媒体放弃的保守派群体

现有媒体都或多或少有左倾倾向,迎合自由派精英。

那就让他们争去,福克斯需要的是剩下的一半观众。

看似退出了战争,其实是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

定了方向,就开始铲除杂草,搭建班底。

下雨天的街头,拉拢NBC公关人才布莱恩;

在节目录播厅拉拢编排导演切特;

在酒吧拉拢美丽的女主播劳恩;

看似随意其实别有用心的场地,三言两语实则一针见血戳中了这些人才的内心渴望。

罗杰以极高的效率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旧船”上拥有了自己的心腹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好奇,什么样的人才是罗杰眼中的人才呢?

一场面试戏交代得清楚。

一个优秀的BBC前员工前来应聘。

罗杰关注到的只是她流利的英语,

和美丽的双腿。

而她只能被淘汰。

因为她是个印度女孩,她的种族和性别,注定了她得不到中西部的收视率。

罗杰是怎样选人的呢?

他要求静音播放面试者的节目录像片段。

因为他不在意他们说了什么内容,在意的是他们的性别、样貌、说话的神态和手势

自信的,看似极有见解喜欢夸夸其谈的,给人强有力说服感的,才是适合电视新闻的主播,用现在的话说,是会“有观众缘”的主持人。

罗杰能一眼看到人的特质,适合电视新闻的特质,并把这种特质强化,变为商机。

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找到了人才,但他并不会因此就像一个好好上司一样尊重他们

福克斯首席政治记者当面对他提出质疑时,他半点面子不给直接让她看不惯就离职。

人都走了,还要背着她骂几句脏话。

福克斯正式开播前演播厅排演一团乱麻,他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把犯了错误的员工骂得人都懵了。

注意这个发火前的酝酿,先看对方一眼,再看一眼屏幕,表情平静,语调平缓,根本看不出他的真实情绪,

但下一秒,他就能音量抬高十倍,对着你的脸大吼大叫。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这位导播小哥的颤抖。

也感受到了罗杰的霸权,独裁和令人生畏

距离福克斯正式上线的日期越近,所有人压力就越大,但压力最大的是罗杰。

他自小患血友病,最忌辛劳和情绪激动。

明知如此,他还一边擦鼻血擦了一纸篓,一边彻夜工作。

凌晨四点,他把所有员工叫到办公室。

劈头盖脸就是一段点名道姓的辱骂:

毫不讲究措辞地用粗俗的语言把他们说得一文不值。

可是骂完之后,他又转换语气,突然来了一番洗脑式的,却足够振奋人心的演说。

“重拾公平和公正”?

怎么可能。

他是这样一位能言善辩的超级演说家,能让人被骂都心甘情愿,似乎是为着某件神圣的事业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到这里,《最响亮的声音》写人和叙事无疑都是成功的。

一集的篇幅,交待完了从罗杰离职到筹办福克斯新闻整整一年发生的所有事。

得益于罗素·克劳精湛的演技,和干脆简练的叙事节奏。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无法用一个具体的词去评价罗杰·爱尔斯

他聪明,有远见;他贪婪,他务实。

他油腻,他好色;他心思深沉,狡诈狠辣。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或者说这部剧确实说服了我们——

这样一个人,是注定会成功的

就像这部剧的剧名,为什么是“最响亮的声音”?

因为他根本不在乎这声音到底是什么内容,不在乎观众觉得它悦耳还是刺耳。

只要它响亮到足够让你听到,就够了。

*本文作者:cq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