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石岩。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糖尿病的I向床与实验研究。
祖国医学对痰湿致病早有记载,早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及,并列五苓散 等方用于治疗,明代张介宾从病因上阐述嗜食肥甘厚味,进而可致痰湿内生,两 者关系密切,并指出从消渴应在养阴益补阳益气的基础上加以化痰祛湿,恧清代 医家也继承先贤之光,在痰湿致消渴论述上继续探索研究。人身的气血津液以流 通为贵,若脾胃虚弱,不化水液,肺肾失养,精微不布;或因风、寒、湿、热等外 邪所感,或因情志、饮食所伤,均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司,水液运化失职致生痰湿 浊邪。而由于环境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不规律、 作息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中都会见到痰湿 证,在临床辨证方面,大致分为脾虚湿困证、痰湿中阻证、痰瘀互结、痰热内扰、 阳虚水泛证等,脾虚湿困证,予健脾化湿为主;痰湿中阻证,以祛湿涤痰为治则, 痰瘀互结证,予祛痰化瘀,痰热内扰证予以清热化痰,阳虚水泛证予以温肾助阳, 化气行水。总之,痰湿的形成与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密切。痰湿,既可直接耗伤阴 液,痰郁化火又可损伤阴液,更有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肌体失 去濡养而致消渴。痰湿作为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发病的重要病因,从痰湿论治消 渴确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医者认真研究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三多一少”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的 临床疾病,祖国医学对“消渴”认识较为早期详尽,认为其病机主要为“阴虚亏 损,燥热偏盛”,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消渴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的生 活饮食方式有所改变,临床上以“痰湿内盛”为病因就诊的患者换来越多,历代对其阐述不足,故今就痰湿与消渴发生的关联性讨论如下: 1.糖尿病从痰湿论治理论源流探析: 早在内经时期,《灵枢》中就指出“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渴最早 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三·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帝日:有病口甘者,病 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子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 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指出嗜食肥甘厚味,致脾胃亏虚,所食水谷精微失于运化,致痰湿 内盛,湿热。《金匮要略》中关于因痰湿导致消渴的相关论述较多,还专篇对消 渴与痰湿的关系进行论述整理,并列五苓散等方用于治疗,后人争论于此,但在 日常临证中此类情况的消渴患者为数不多。明代朱丹溪也明确指出“肥美人多痰 与湿”。清代费伯雄《医醇腾义》认为:“上消者……当于人队清润中,佐以渗湿 化痰之。”由以上条文可看出,痰湿既作为病因又作为病理产物,始终贯穿于消 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以,把化痰除湿法用于消渴的临床治疗和延缓其并发症 的发生,都有其必要性和价值。 2.糖尿病痰湿成因 2.1先天不足 素体虚弱,先天不足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病因,人体气血阴阳失于平衡,肺 脾肾三脏亏虚,肺亏失养,治节失宜,滓液输布异常,可聚湿生痰,脾失运化, 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津液,聚而生痰,肾气不足,水液失于温化,水泛为痰;或肾阴 亏虚,阴虚火旺,灼液炼津,化湿生痰;或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聚津为痰。《灵 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也有“昧 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2.2饮食不节 大多数消渴病人体重偏胖,与饮食不节,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关系密切,长 久则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司,脾失健运则水湿蕴而不化,聚而成痰,郁久化热, 耗津伤液,而发消渴。《儒门事亲·刘河间先生三消论》中认为“故济众云:三 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酒过度。” 2.3情志失调 七情失节,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而致化生痰湿,痰湿郁久生热,发为 消渴。焦虑忧思,肝气郁结,气不布津而津聚成痰;或气郁化火,灼液成痰;或木 横乘土,脾失健运,水湿内聚而为痰。《医原》中认为:“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 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叶天士认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 2.4劳欲过度 体劳过度,房劳不节,损伤先天之本,后累及后天之本,脾肾亏虚,痰湿 内盛。宋代《圣济总录》中指出:“虚阳暴悍,肾水燥涸,无以上润于心肺,故内 外消烁。” 2.5失治误治 消渴阴虚燥热多见,燥热易伤脾气,失治则脾气受损,痰湿内生;消渴误用 大量清热燥湿之剂,致脾气损伤,脾失健运,痰湿内阻。《诸病源候论卷五·消 渴病诸候》云:“此谓大渴饮水,而小便多也。其人先患劳损,大病之后,肾气 虚则热,热乘之则肾燥,肾燥则渴,渴则引水,肾虚则不能制水,故饮水数升, 小便亦数升,名日渴利也。”明代王肯堂认为“况消渴者,……或因大病阴气损 而血液衰,虚阳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 3.糖尿病痰湿病理转归 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2】, 在发病先期,素体亏虚,嗜食肥甘厚味,体虚过度,房劳不节,七情内伤,惰倦 少动等均可导致痰湿而发此病。疾病进展后期,病程日久,脏腑功能欠佳,愈加 重痰湿形成,导致病情加剧发展并出现各种并发症,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 量受到影响。 痰湿随体内气机升降浮沉,或阻于肺,或停于胃,也可郁于脑络,痹阻心脉, 流窜经络,临床上变证丛生。痹阻心脉则成胸痹心痛,痰阻脑络,浊痹神窍可致 中风偏瘫,口眼歪斜,神志不清,痰湿停于胃肠,可致糖尿病性胃肠神经病变, 痰湿水饮泛溢肌肤而成水肿则大多为糖尿病肾病,痰湿阻络,不通则痛,多见肢 体麻木疼痛,表现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由上述可知,痰湿内阻为糖尿病 合并症产生的重要根源。 4.痰湿所致糖尿病辨证论治 4.1脾虚湿盛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而致脾虚湿困,体胖倦怠,肢体困重,而色萎黄, 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渴饮,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苔白或厚腻,脉濡弱。治 疗上应予健脾利湿,方以胃苓汤加减,药物常用党参、茯苓、猪苓、苍术、白术、 泽泻、厚朴、陈皮、山药、甘草等。金代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指出:“脾气 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多饮。”并认为健脾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名医类 案》中亦有相关论述“汪石山治一妇,患消渴善饥,脚弱,小便自浊如油”,汪 氏在治疗消渴中应用甘温健脾之药物效果甚好。【3】 4.2痰湿中阻 多中心型肥胖,痰湿阻于中焦,脾不升清而致头晕目眩,呕恶痰多,食肥甘 油腻则加重,渴不欲饮,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嫩,脉滑。治宜祛湿涤痰, 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常用半夏、天麻、白术、车前子、泽泻、陈皮等。《内 经》中有“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一也。” 4.3痰瘀互结 痰阻脉络,致气机升降不利,气不化津而口干多饮,眩晕头痛;体胖而暗, 唇色紫暗,肢体麻痛,头晕昏眩,胸闷心急,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 苔腻脉涩等,治宜祛痰化瘀,方选方用血府逐瘀汤合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味。药物常 用瓜萎、薤白、半夏、川芍、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川牛膝、 枳壳、生地黄、甘草等。《医宗粹言》日:“郁痰所积,后因伤血,故随蓄滞,与 痰相聚,名日痰夹瘀血,治宜导痰消血。”清代唐容川指出:“痰亦化为血”;《医 学入门·消渴》日:“三消……、急皆肺被火刑,熏蒸日久,气血凝滞。”瘀与痰 可相互影响,瘀久生痰,痰久化瘀。所以痰瘀互结也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 一。[4】 4.4痰热内扰 痰热壅滞于体内,郁而化热,热邪而助痰长,故糖尿病痰湿多与燥热相兼, 主要表现为体丰怕热、渴不欲饮、胸脘痞满、大便不爽、寐差多梦、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药物常用黄连、瓜萎、半夏、陈皮、 竹茹、胆南星、枳壳、茯苓、珍珠母、远志等。宋·《圣济总录》中指出“消渴口 舌干燥者,邪热积于心脾,……治法当涤去心脾积热,使藏真濡于脾则愈”。 4.5阳虚水泛 阳虚不化水液成湿为面浮肢肿,腰以下尤甚,并兼冷痛,水气上凌于心则心 悸,上逆犯肺则咳喘。男子阳萎不举,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治 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药用附子、肉桂、熟地 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车前子、怀牛膝、益母草、白术、生姜 等o 5.总结 总之,痰湿的形成与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密切。痰湿,既可直接耗伤阴液,另 外痰郁化火又可损伤阴液,更有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肌体失去 濡养而致消渴[5】。痰湿作为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发病的重要病因,从痰湿论治消 渴确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医者认真研究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