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后钢琴家孙颖迪见证10万琴童的沙里淘金

 萍水相逢acxdz8 2019-08-06
2005年,第七届弗朗茨.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在荷兰的乌特勒支举行。此前中国选手在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的最好成绩,是李云迪于1999年取得的第三名。而2005年,一个中国上海的男孩子,力挫群雄,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他就是孙颖迪,那一年孙颖迪25岁。孙颖迪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是上海10万琴童的象征,因为他就是10万琴童之一,当然他也是10万琴童的骄傲……
  
  孙颖迪的成功几率是多少?
  上海号称有10万琴童,可像孙颖迪这样出人头地,成为钢琴演奏家的能有几人?孙颖迪在千千万万的琴童中算是幸运的了,能成为中国80后青年钢琴演奏家中屈指可数的几位之一,不仅需要实力,也需要一点运气。如果他不是参加了这场国际性的大赛,他可能就跟很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一样,毕业后当初中、高中,甚至是幼儿园的音乐老师,去培育下一代的琴童,或者是做一些跟音乐有关的工作,能在音乐学院留校当老师也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可是学了这么多年、练了这么多年的钢琴,似乎没多大用处了,或者确切地说,他们不需要练到现在的水平,也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这是不是种浪费呢?在参加这个比赛之前,孙颖迪正陷于这种茫然中,正在为毕业后将何去何从而犯愁。
  
  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是国际知名的大赛,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孙颖迪是自费报名参赛的,他知道不经过这样的大赛,不可能被更多的人认可。不管成功与否,他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大赛是先从各国的数百报名选手中进行筛选的,孙颖迪顺利入围首轮48个名额。因为参赛所需费用,包括交通、住宿、吃喝,完全是自费的,算下来起码要三四万元,孙颖迪只能独自一人开赴荷兰乌特勒支――李斯特大赛的故乡。到了荷兰他才知道,这次比赛很多选手有导师陪同,由导师亲临现场指挥弟子参战。而他只能靠自己,靠电话联系他远在上海的导师。当他回国后,收到当月的电话帐单,居然有6666.9元这么多。幸运的是,在历时半个月的四轮比赛中,他出人意料地冲进了最后一轮的决赛。决赛时,孙颖迪不再有东方人的内敛,他释放出所有的热情,以准确而有感染力的演奏,打动了所有评委。
  如果把浩浩荡荡的琴童队伍比作金字塔,那么孙颖迪就是塔尖上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孙颖迪从上海音乐幼儿园,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音乐学院本科、研究生一路走来,每走一步,他都往金字塔的塔尖迈进了一步,因为每往前一步都有无数的人被淘汰,最终能进入音乐学院接受专业的学习,他已经是大批琴童中的佼佼者了。
  上海到底有多少琴童,或许很难统计。1988年,上海音乐家协会率先在上海地区开展了钢琴考级活动,从第一年报名的352人到第二年报考人数飙升到2000多人,此后每年报考总人数都在迅速递增。直到2001年,参加上海音协钢琴考级的考生人数首次突破每年2万人,而后7年来始终保持着如此庞大的规模。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的琴童可能还不止10万。
  既然靠弹钢琴出人头地是那么难,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去学琴呢。可能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理由,抱有不同的梦想。但家长为此所要做出的付出是不容质疑的。
  
  培养一个琴童的费用底价是十几万
  张丽和孙颖迪差不多年纪,也是10万琴童之一,她也算是10万琴童中的佼佼者了,当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也是百里挑一的。张丽毕业5年了,现在是一个高中的音乐老师。
  又是一个周末,张丽正在等她的学生,一个6岁的男孩到她家里来上钢琴课。这个男孩跟着张丽已经学了两年了。现在她利用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教小孩子弹钢琴。每节课45分钟,收费100元,每周上5节课,一个月也就有2000元的收入。她的心算平的,收费不高,因为几个学生跟着她不少时间了,有的是熟人介绍的,所以她也就象征性地收些费用。钢琴家教市场不像其他科目的家教,什么级别的学校的老师,收费是什么标准,钢琴家教全凭老师自己来收费,只要家长能接受就没问题。她的同学有的一节课收费200元,有的要收300元。当然如果是专业音乐学校的老师,收费就肯定更高些了,800元、1000元的都有。想想当初,她自己小时候学钢琴的时候,一节课才20元学费。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消费水平也不同了,她那时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每周一节课,一个月80元学费对父母来说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
  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好了,但培养一个琴童,花费也是不小的。先是一架钢琴,一般都是8000元以上,从小范围的调查显示买得最多的是15000元左右的钢琴。 其次是请私人老师。最便宜的私人老师,每节课(45分钟)也要80元到100元起步,一般的也要200元左右。学钢琴最好从四五岁开始。学到小学三年级,一共是4年左右。每周到老师家里上一次课,就算是150元,一年8000元,4年就是30000元。
  紧接着如果想往专业方向走,那么就会想要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那请的老师收费肯定更高,一个月学费将近4000元。就算进入上音附小,为了防止被打道回府,还得请老师补课。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初中三年,学费也是每年8000元,再加上补课费。
  这样算一下,初中毕业时,家长在孩子身上的投入至少得十多万元。 这个时候,你的孩子能不能成为顶尖钢琴家,基本上有些眉目了。接下来是出国留学,还是读高三、上音乐学院,就要看孩子的潜质和家长财力了,花费就更难以估算了。
  培养琴童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颖迪就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架钢琴是1985年,父母花1000多元钱买来的。那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还只有几十块钱,1000多元是怎样一个数字概念?孙颖迪家境并不富裕,父母却狠下心花了这么多钱为孙颖迪买了一架聂耳牌的钢琴。一架钢琴在孙颖迪家8平方米的空间里显得特别巨大,为此,爸爸把家里的大橱都搬走了。那时的孙颖迪年纪还小,他还不知道父母存了多久才有这1000多元钱,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是问亲戚朋友借的。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孙颖迪跟父母一起住的这间8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大床、一台缝纫机,就是这架钢琴了。房间里再也挤不下其他的东西了。
  
  其实,十几二十年前,上海大部分家庭的住房都不宽敞,一架钢琴就把家里不大的空间挤得满满的。哪家人家的孩子在练琴,整条弄堂的人都能听见。但即使是这样的环境,还是有很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琴不惜一切代价。
  孙颖迪的父母都不是搞音乐的。但他的爸爸自小就喜欢音乐,因为过去那段特殊的年代,没有实现自己的音乐梦。到了上世纪80年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忽然之间很多东西都开放了,所以很容易产生各种“热”潮,学琴热就是从那个年代兴起的。为了延续自己的音乐梦,孙颖迪的爸爸希望赶上好时代的儿子早早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但当时学钢琴的孩子毕竟还不多,也没那么多的家教,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家教。孙颖迪的爸爸带着只有4岁多大的孙颖迪,到一个会弹钢琴的朋友家,让朋友教儿子弹钢琴。自从孙颖迪进了幼儿园,之后一路走来都在专业的学校学习,所以父母没有为替他请家教花过钱。如果单从金钱方面的投入来算,孙颖迪的父母算是投入少的了。
  钢琴十级成为耍酷的招
  父母为培养琴童花费了这么多,结果都怎样呢?最终这些琴童大部分都没有选择音乐这条路。江华就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刚进公司的时候,身边的同事没人察觉这位口袋里揣着钢琴十级证书的男生有何与众不同,因为他现在从事的是IT行业,跟音乐完全无关。这次公司的年会上,江华被抽中现场表演,他落落大方地坐在钢琴前,竟是真人不露相。他自己也想不到多年之后,还会在众人面前弹奏钢琴。一曲结束,台下掌声雷动。从小一直把练琴当作上刑场的江华在告别琴童生涯的若干年之后,突然发现弹钢琴竟然成了他现在“耍酷”的资本。
  十万大军,而金字塔顶端的就那么几个人。钢琴是一种特殊的乐器,钢琴更适合独自表演,一个大的乐团可能需要很多的小提琴手,却最多只需要两三个钢琴演奏者。如果不能挤身到金字塔的顶端,那么为了学钢琴所付出是否都值得呢?既然靠学琴出人头地是那么的困难,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父母们要孩子学钢琴呢?
  上海的金陵路现在几乎成了钢琴一条街,一路上都是卖钢琴的店,说明有这个市场需求。还有南京西路上以前的向阳儿童商店里有一家通利琴行,也在那里开了很多年,其他的商铺都在不断更换,只有它们家一直稳稳地开在那儿,就是因为有无数的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琴童。
  学琴热刚开始那几年,很多家长像孙颖迪的父亲,觉得儿子赶上了好时候,应该让儿子多学习一点东西,也算是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说不定就能弹出点名堂。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同样是来自上海的孔祥东一举成名,这或许让更多的父母看到了希望。之后,既然开始学了,就不想半途而废,想要坚持下去。至于未来孩子能走到哪一步,一开始都没有深想过。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学钢琴能让孩子更有竞争力。所以哪怕是跟风,家长们也觉得应该让孩子去尝试一下。90年代初,钢琴考级出现了,而且考级能跟孩子的升学挂钩,于是许多家长把钢琴考级当作升学的加分筹码而逼迫子女“赢在起跑线上”,促使一些认为孩子'可学可不学'的家长也抱着升学目的送孩子考级,学琴被蒙上了许多功利色彩。
  江华就是中国自1988年推行钢琴考级制度以来的首批琴童。他读小学时班里学琴的也就他一个,虽然说现在要感谢父母的先见之明,但小时候他最憎恨的就是父母天天逼他练琴,挨得最多的打也是因为这个。在考到六级之前,可以说都是他都是为父母在弹琴,后来上了初中,他成了学校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当上了小名人,才开始有了动力。当时深得音乐老师喜爱的江华因为拥有一技之长,常被安排参加学校的各类演出,每天还可以利用午休时间去音乐教室练琴,甚至连自习课都可以免上。期间,他还因为出色的学习成绩和钢琴特长而被推荐直升重点高中。他算是钢琴考级制度的受益者。很多像他这样的琴童因为钢琴考级的证书,而加分进了重点学校。但在高考的门槛前,江华和父母却做出了放弃往音乐道路发展的决定。那时他也曾想过考音乐学院,但是又担心今后的出路,而且那时学琴的人已经很多了,权衡之下,还是决定放弃。这一放,江华就彻底和钢琴道别,上大学住校碰不着钢琴,工作之后更是没闲心去坐琴凳。现在基本上是荒废了,他都不好意思再跟人家说自己曾考过十级,不过他乐感还是不错,一般的曲子听上两遍就会弹,自娱自乐足够了。
  1996年之后,钢琴考级不再与升学挂钩,中国的琴童人数却开始了急速增长。看来家长们的思想也在起着变化,他们看中的不再仅仅是升学这样功利的目的。真的想让孩子在这方面出人头地的家长现在毕竟还在少数。家长们听说弹钢琴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而且从小让孩子学习音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修养和气质,所以让孩子学琴只是作为一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而并不强调孩子的专业水平,考级只是为了寻求一种肯定,为了让孩子多一项技能,多一项证书,而不是为了去检验学习的成果。很多孩子考到了十级,也就不再坚持每天练琴了。父母也不会再逼他们了,以后练不练全凭他们的兴趣了。
  无论一开始父母抱着怎样的目的让孩子学琴,等到孩子学琴学到一定时期,学到一定程度,父母都会开始考虑是继续还是放弃的问题。其实孩子学琴学到初中,甚至是小学的时候,是个怎样的苗子,有多大发展潜力已经差不多能看出来了。像江华父母这样,做出放弃走音乐道路决定的占了大多数,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条路不好走。
  孙颖迪的父母当初也为此有过分歧。母亲最初并不反对让孙颖迪学钢琴,是因为觉得学弹琴对儿子的智力开发,对他气质、修养的培养都有好处。可是孙颖迪上了中学之后,每天学琴、练琴的时间剥夺了他学习文化课的时间,那也就意味着,他将来必须往音乐方面发展,不然在文化课上肯定没办法跟其他学生竞争。母亲觉得男孩子还是往理科方向发展好。靠音乐吃饭,总有些不稳当。可是父亲却坚持着让孙颖迪继续弹琴,不想让这么多年的努力前功尽弃,而且他看好儿子是有天赋和潜力的。孙颖迪也从最初对弹琴的枯燥感到厌烦,到渐渐越来越喜欢弹琴。那时,小孩子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孙颖迪又没什么零花钱,所以也很少跟同学们一起玩。他对音乐的依赖性就越来越强了。尤其等到了十几岁,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心里的秘密,可是写日记怕被父母偷看,家里空间又小,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时唯有音乐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他有什么情绪、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透过音乐来表达,而别人却无法看透。孙颖迪最终选择了坚持。
  无论学钢琴施展才能的机会有多小,无论琴童们将来走怎样的路,无论到最后家里的钢琴是否成了摆设,每年的8分月份,钢琴考级的考场外面,烈日之下,仍然会站着一大群考生家长。大家伸长了脖子,望着那被封锁了的楼门,边抹汗,边担心。等得不耐烦的家长,七嘴八舌地聊了起来。几位先是互相打听,孩子每天弹几个小时琴,有的说两个小时,也有三个小时的,有一位最多,说是平时做完作业都弹琴,周末弹得更多。再说到请哪里的老师,费用多少,这些家长就都打开了话匣子,停不下来了……

论文来源:《现代家庭》 2009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