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道德经”暗含这些不为人知的的管理学问

 江夏心学 2019-08-0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何为“道”?

自古难以名状,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道却难以讲得清楚当你去说他的时候·他已经又有了变化,也或是他没变,变的是心,是感受。

原创公众号:禅茶语惑ccyh9958

所以有“道不可轻传”之说,懂了便是懂了,不懂,说了你也不明白。

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万有皆有道,万物皆可道,所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我理解的道,是规律,是意志,也是执念,曾几何时心中开始有一股说不清的东西,让我去坚持,放弃他,等于放弃了底线,便会心慌意乱,本性大失。有他,所以我还是我,我才是我;失去,我将不我。这种感觉从细微到茁壮,越发坚韧,长时间的拥有,方才有了本性和初心。

在工作和生活中,这种轨迹,你能捕捉的越多,去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有精准的预判,这边有了逻辑,有了逻辑思维,有了逻辑推理。

原创公众号:禅茶语惑ccyh9958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道在前,业乃是术,是技巧,在后。道是精髓,是核心’业是手段是技巧。自古业易授,但道难传。所以在我看来,欲想带一个人,需先明志,明心,方能激发其自在驱动力,效果方能事半功倍。同样,如果想带一个团队,一样需要先明志,明心,才会有驱动力,才不需要时刻盯梢。

老子是比较反感盯梢管理的,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给员工极不信任感,长此以往,忠诚度何在?所以这便有了“无为而治”

原创公众号:禅茶语惑ccyh9958

何为“无为”?无为讲宪的是自然而为,顺势而为:无为不是不作为,更不是为所欲为,反过来,无为,可以无所不能为。无为的管理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不可不叹服老子的智慧。我们常常能感觉到,有时候一件事情不发展到一定的事态,处理起来很棘手。早了,不被重视,当事人口服心不服;迟了,事态失控,损失惨重,当事入万悔莫辞。只有恰当的,稍纵即逝的时机,一语中的,可解万仞,大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所以,管理,重心不在管,而在理,在点拔。

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事态的发展,稍纵即逝。这非常考

验我们对事情的掌控力。所以这又回到了我们对道的理解。

原创公众号:禅茶语惑ccyh9958

对周围事物的运行轨迹越熟悉(当然也包括对人性的轨迹),把握的时机越精准·出手力度越恰到好处所获得的结果也越完美。

所以,无为而治,讲究的是顺势,是自然,以最少的代价和能耗获得最高的回报。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冲突最少,从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和内耗所以有”不争”之态。

老子说,夫不争,天下莫有能与之爭,何为“不争”?不争不是说不去主动争取,消极处事,恰恰相反,而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事事无可挑剔,让人觉得,你的所得是众望所归,从心里扼杀与你爭念头。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背后,可能是比别人多付出千万倍的努力,所以有“人前多风光背后多辛苦”之说。这个过程却是必须经历的。

原创公众号:禅茶语惑ccyh9958

一方面是积势,势弱了,起不了扼杀念头的作用;一方面是积德,德不够厚,承载不了所获,即使获得了,也很快容易失去,也即“厚德方可载物”。

纵观《道德经》全书,道是理念,是精髓,传的是道;“无为“、“不争”是管理中的术,也即老子所授的业。一本书,传道,授业解惑,平天下。

难怪,连马云都对他爱不释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