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看出土的“张献忠沉银”,就明白大明朝气数已尽,神仙也难救!

 袁承志dtau70na 2019-08-07

对于张献忠,后世褒贬不一,他身上一直有两个重要标签,一个是“农民起义领袖”,另一个是“屠蜀狂魔”。明清史书都将张献忠描述为嗜血恶魔,凡有被张献忠看上的东西,无论是富商巨贾,还是平民百姓,他都要抢过来,抢不过来就杀。张献忠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整整24间房屋内摆满了奇珍异宝、金锭银锭,财宝之多不计其数,令人目不暇接。

1646年,张献忠自成都撤离,数千箱金银珠宝沉入岷江之底。“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这首童谣流传了数百年。传说张献忠在大势已去时,将其数十年搜刮所得沉入江底,作为东山再起之资本,为了方便日后寻找,在江两岸的山上一边放一个石龙,对岸放石虎,沉宝之处就在石龙石虎和岷江的交汇点。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由于明、西、清三方势力在四川的相互攻伐征战,张献忠的真实形象已经被涂抹的无法辨别。比起其真实的人物形象,后世人们更关心的是张献忠留下的最大谜团:宝藏。2016年,眉山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文物盗掘倒卖案,导致张献忠的“江口沉银”被发现,这宗300多年前的谜案终于解开。

张献忠藏宝地出土了42000多件文物中,除了“金印”、“西王赏功钱”、“金册”等封赏用度之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带有地名的大批银锭,地域覆盖江西、湖广、四川等地,只不过这些银锭成色很差。从这些银锭上,就能分析出明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早期的法定货币是宝钞和铜钱,朱元璋甚至一度下令禁止金银流通。但是宝钞贬值很快,商人和百姓不敢再使用。民间私下交易中再次开始使用银子,甚至出现了用缎匹、米谷以物易物的情况。最终迫使明朝作出让步:“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道诏令表明白银代替宝钞以不可扭转,官府只能顺应潮流,承认白银货币化这一客观事实。隆庆年间,大牛人张居正完成了“一条鞭法”改革,各种税赋统一用白银进行结算,白银彻底货币化。

明朝早期为何如此排斥银子?因为当时的中国白银产量实在是稀少。以万历朝为例,从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大明所采银为300万两,平均每年只有30余万两,而整个明朝开采的银子一共只有8300万两,这些白银远远不够满足整个明朝经济运行所需。怎么办?海外贸易,例如西班牙。

西班牙开启了大航海贸易以及殖民时代以后,赚了大量的白银,整个国家的银子储备超级多,从他们使用的货币“鹰洋”就能看出来。一鹰洋在那会的西班牙也就能买几个红薯啊,玉米之类的,这很正常。但是,鹰洋是由纯银铸造而成的,一鹰洋大约含八钱银子,成色极高!八钱银子放在明朝能买啥?数百斤大米!巨大的汇率差让所有西班牙商人红了眼!

那时候的西班牙全国,从上到下不论用尽什么手段,也要说服国王,把银子搞到中国去。那时候的中国也很高兴,毕竟来了这么多银子,洋人的疯狂采购也带动了明朝的经济发展。据估算,整个明朝从海外流入的白银大约有三亿两。但是时间一长,明朝政府发现问题了,银子大量涌入,但中国的生产力没有提高,产量没有增长。东西都被外国买走了,这就相当于把中国给掏空了,白银贬值,购买力迅速下降。

明朝政府慌了,封关、禁海,洋人的银子进不来了。但是涌进来的白银基本上都集中在工商业,而明朝对于工商业的税收系统相当落后,征税效率低下,钱都流进了皇族、官宦和大商人的口袋里,明朝的财政收入并没有因此提高,甚至在后期演变成无数的白银捏在官员和商人手里,而国库几乎没有一分钱的局面!而且明朝中后期涌现了一大批巨贪,大量白银囤积在他们手中:

权监王振死后被抄家,搜出“金银六十余库”;权监刘瑾,仅仅是白银就抄出“五千万余两”;严嵩被抄家时,官府调派了十艘大船来运严家屯藏的白银,结果“载以十巨艘,犹弗胜”。明朝被闯王推翻后,占领北京的大顺军从官员府中搜出来的白银总数高达七千万两。整个明朝,从海外流入白银三亿两,被贪官和土豪屯藏起来的白银却有二亿两之多!

“富商大贾、达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资力尽敛天下之金银而去”,结果便导致明朝“银力已竭”,这相当于给了明朝的整个金融经济体系一记重拳!由通货膨胀直接进入了通货紧缩,市场上可流通的货币白银没有了!如果这个问题放在今天很好解决,加印货币,给市场注入流通的资金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又回来了,明朝白银产量不够!死结!

而张献忠的宝藏只见白银不见宝钞铜钱,折射的又恰恰是明朝后期民间只认银子的货币观。因此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这一场危机几乎是无解的。过去我们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时,无外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赋税沉重、灾荒等,但实际上,是白银货币化导致的“钱荒”引发了明朝整个社会系统性的经济危机,这才是最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明史》、《1530—1650年前后国际白银流通与中国经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