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許學仁 2019-08-07

原标题: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山东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调查与研究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始于人类对银河系中两座美丽的星宿的遐想,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自《诗经》时代起便成为中国文人经常吟咏的内容。

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牛郎织女传说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山东省沂源县的山水之中,化入民众的口头传统,成为沂源这块土地上最具影响力的风物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如何与沂源县结缘

  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主要流传在县域南部的燕崖乡,与当地山川景物融为一体。发源于沂源县鲁山的沂河,自北向南流经燕崖乡,在牛郎官庄村往东拐了一下继续南行,正是在这个拐弯的地方,形成了今天景色迷人的牛郎织女传说景区。牛郎官庄所面对的沂河南岸是大贤山,山体临河的悬崖被称作“燕子崖”,燕崖乡便由此得名。燕子崖半山腰处有一个洞穴,洞口蓦然写着“织女仙洞”四个醒目的大字,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就要从这儿讲起。

织女洞

  燕子崖、织女洞这些名称始自什么年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怎么会与沂源结下不解之缘?分布在大贤山各处的碑刻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大贤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立于宋代元丰四年(1081)的一块功德碑,此碑虽然现存于织女洞中,但从碑文中还看不出与织女有什么联系。大贤山上还存有一座金代石塔,石塔上面出现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的线刻人物像和文字题刻。题刻主要记述了大贤山道教的开山人物、道士张道通的事迹。值得注意的是,该碑刻文字中出现了张道通云游至大贤山、定居于织女崖的叙述:“乃游此地,谓人曰山名大贤,织女崖□,乃同徒众登眺巅峯,山清水秀,而乐居焉。”这里的“织女崖”,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与织女有关的记载。

  今存于大贤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为我们破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和发展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立于山顶玉皇阁的明代正德六年(1511)的《重修迎仙观玉帝行祠记》解释了大贤山和迎仙观的来历:“所谓山之大贤者,因织女之称也;观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贤山之贤人是织女,迎仙观之仙人是张道通。所谓织女之“贤”,所强调的是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女子的“贤惠”的品德。

 明万历七年碑刻

  对于我们理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最为重要的一段史料,出现在明代万历七年(1579)的《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燕崖乡历史上属沂水县)中,碑文解释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闻个中扎扎机声,以故织女名”。在这段文字中,还十分难得地透露出把织女和牛郎牵连在一起的机缘:时任知县在视察大贤山时,看到秀丽山水,生发出一段奇思妙想,他对主持道人大谈玄妙之理,讲什么神仙洞穴必须得“秘”、得“虚”,道士“守者会公意,即礼多方金粟展力为之,对面并起牛宫”。县太爷的一段谈玄,竟然引发了道人将织女洞和牛郎附会在一起的念头,并且立竿见影,马上付诸行动,第二年就在织女洞的对面、沂河的岸边建起了牛郎庙(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而在地成形矣”。

  至此,牛郎织女传说如何被附会在沂源县大贤山一带的历史发展脉络,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孙氏缘何被称作牛郎的后代

  在沂源当地还流传着牛郎是牛郎官庄村孙氏祖先的说法,牛郎官庄村庄的出现、孙氏家族与牛郎的关系又该怎么理解?

  当道士于明万历年间在织女洞对面沂河岸边修建“牛宫”之时,牛宫的周边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庄?至今还没有确凿史料能够证明,当时那里已经就有人定居、或者已经有村庄的存在。或许,已经有人居住、耕种,但村名没有流传下来,也许就没有村名。

 族谱《沂水孙氏宗谱略》

  定稿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沂水孙氏宗谱略》中,提供了牛郎官庄村孙氏家族迁居此地的最初时间。据为谱书作序的孙家的外甥、前山东省议会议员顾石涛考证,孙氏“居沂水牛郎官庄一支今已十余世,上推迁沂年岁,当在明代末叶”。至宗谱成书的民国年间,这支沂水孙氏已繁衍至十五世。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推断:明代末叶孙氏家族迁居沂水、定居沂河岸边时,“牛宫”已于万历年间修建而成,村庄因位于牛宫附近,因而命名村庄为牛郎官庄。毫无疑问,牛郎官庄村是因牛郎庙而命名的,其立村时间应晚于建庙的时间。

  至于牛郎官庄孙氏家族与当地传说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追溯起来就更加困难。据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考证,在山东的地方戏中,有将牛郎冠以孙氏名姓的。或许,正是这种地方民间戏曲或其他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的影响,又由于孙氏当年迁来沂水定居在牛郎庙旁的历史巧合,致使牛郎官庄村的孙氏被人称为牛郎的后代。

民间传说并非一成不变

  历史还在发展。

  因400多年前县太爷的一段谈玄所带来的附会之举,却为21世纪的子孙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更赋予这笔财富以新的时代价值。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当前民间文化研究(尤其是民间传说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个案。

  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始终处在动态的传承过程中,民众的口头叙事并不是民间传说在当地流传的唯一途径,民间信仰的力量是推动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发展丰富的重要因素。先有织女洞,后有牛郎庙,再附会牛郎官庄孙氏为牛郎的后代,神灵信仰、祖先崇拜交织在一起,促成了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独特的内涵。

  山水风物历来是民间传说附着的重要依据。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因大贤山洞穴内的“扎扎机声”而产生了织女在此的联想,因蜿蜒沂河的存在自然成为了天河——银河,也造就了天人相隔、偏居沂河另一方的牛郎庙。如今,树木葱郁的大贤山、宽阔清澈的沂河、美丽的牛郎织女传说、自然的山水景物、人文的历史传说,使大贤山织女洞一带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造福于一方子孙。

  近些年,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领导和当地民众重新认识牛郎织女传说的价值,学者的介入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5年以来,山东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的师生开始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进行系统调查,一些民间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也陆续来到沂源进行考察,尤其是2007年以来连续召开的3届“全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当代演变产生了影响。2008年,五卷本《中国牛郎织女传说》问世,同年,沂源县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今年,由沂源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七夕节庆活动也已经连续举办了10年。

  民间传说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沂源的牛郎织女传说也会在当代与时俱进,继续增添新的成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