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8-07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遗址为主要遗存。辽宁朝阳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的玉器器形多样,雕琢工艺讲究,纹样简洁明快,还有一些是目前考古发掘所未见,为研究红山文化晚期的琢玉水平、用玉制度、社会结构变化及其所属的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装饰类玉器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玉环

玉环,一对,均呈圆形,表面光素,内缘较厚,外缘渐薄,横截面呈近三角形。辽西地区使用玉器作为装饰品的习俗可以追溯至兴隆洼文化时期,当时的墓葬中出土有佩戴在耳部的玦饰、挂坠在胸前的匕形器等。红山文化继承了兴隆洼文化雕琢和使用玉器的传统,装饰类玉器以环、珠为主,玦较少。在墓葬中常与其他类的玉器共出,且位置一般比较明确,当时应是直接佩戴在墓主人身上或坠挂在衣物上的饰品。

工具或武器类玉器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玉钺

玉钺,呈深灰绿色不透明玉质,系以带有贝类遗骸沉积结构的蛇纹石制成,器体呈圆角长方形,弧形刃,刃两端略为外翘,上部中间有一对钻穿孔,用于固定木柄。钺由斧转化而来,在古代本是一种兵器,也是用于“大辟之刑”的一种主要刑具。不过,在某种特殊意义上来说,钺又曾长期作为军事统率权和王权的象征。目前可知的牛河梁遗址出土钺仅1件,可见钺不是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这与同处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墓葬中大量随葬玉钺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良渚文化贵族墓葬曾出土了比较完整的漆绘木柄石钺,钺被嵌在描绘精致的漆木柄上,置于墓主身旁,显示了这种兵器的真实用途。

动物类玉器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玦形玉龙

玦形玉龙,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的标志玉器之一,根据造型特征又可分为玦形玉龙和C形玉龙。此玦形玉龙青绿色玉料,有铁褐色沁。龙首大耳直立,双耳间打洼,双目圆睁,卷曲如玦环状,以片切割开玦口,玦口全开。中部大圆孔,两面对钻,外口较大,耳后有对钻小圆孔,为系挂孔。玉龙形体较大且较厚重,在目前考古发掘品中并不多见。身上之铁锈褐色可能部分为河磨玉原皮色,部分受沁于红山地区含铁量高的土壤,为红山玉器中的常见之色。

玦形玉龙常被外界称为玉猪龙,因早期人们认为其似猪首而来,与原始时期的农业密切关联。在红山文化大墓中,玉龙多位于墓主胸部或头骨右侧,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或宗教用器。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C形玉龙

C形玉龙,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中部有穿系孔,神气生动,雕琢精美,具有典型的地域和时代风格。

目前公认的有相对出土地点的C形玉龙共2件,最著名的1件是1973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塞沁塔拉(原称三星塔拉)发现的大玉龙,高26、鬣长21厘米,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1件1949年出土于翁牛特旗东拐棒沟,1987年被翁牛特旗文物管理所征集。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玉龟

玉龟,龟背近圆形,稍隆起,表面光素;头、尾外伸,均作圆尖状,四肢蜷曲,口、耳、足等部位均用阴线刻出,腹部较平。 除此器形外,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另一类型玉龟,龟体平面呈椭圆形,首、尾、足均缩入体内,没有雕出。龟背隆起,其上有三道竖脊凸线,中间脊略高于两侧脊,用阴刻短线勾勒出规整的龟背纹。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玉龟

这种以写实性手法雕琢成器的动物类造型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器形有龟、鸟、鱼等。与商周时期装饰繁缛纹样的动物类玉器形成鲜明对比,制玉工匠准确而巧妙地把握住各种动物的典型特征,在玉器上用简单的线刻准确地表现出动物身体的各个部位,造型和雕琢工艺都极具时代特色,充分体现出制玉匠人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技艺。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兽面纹玉牌

兽面纹玉牌,玉牌作长条形,双面纹饰,以镂空和浅浮雕的技法刻抽象兽面,内凹式圆眼,六组长齿,牌顶中央有圆形镂孔两个,为器身悬置重心所在。有学者认为其表现的兽面就是龙,是龙的正视图与左右侧视图的结合体。

人形玉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牛首玉人

牛首玉人,为黄绿色玉料,器形为一戴动物冠的人像。人首尖下颚,蛋形面,头上戴一动物首形冠,冠上两圆凸,似为动物眼睛,另有两个长弯角。人形细腰,身上穿有服饰,上肢贴于身体两侧,上身横条纹纹饰与所戴牛角纹饰相同,下身网格纹服饰,整体上看似披着整张兽皮。身体的比例与人体比例相似,下部有对穿孔,可悬挂佩带。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玉人

目前为止,考古明确发现的完整人形玉仅1件,为2002年在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四号墓人骨骼的左侧骨盆外侧出土的一件玉人。这件玉人似一尊神灵附体的巫傩之像,所以有学者将其解释为巫人,认为玉人的主人是主持各种祭祀活动的专职祭司,兽冠和兽皮是他们身穿的一个道具,如举行大傩时要戴的“傩面”一样。

特殊题材类玉器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勾云形玉佩

勾云形玉佩,整体作长方形,器身中部有相通的圆形和弯条形镂孔,形成螺旋状的云形主题纹饰,云纹主题四缘各有一个卷勾,呈中心对称布局。背面主题云纹与卷勾相交部各有隧孔一处,为斜向对穿孔。隧孔方向沿器身边缘线方向对称,不同的是其中一对隧孔沿长边方向,另一对隧孔则沿短边方向制作,隧孔的制作工艺比较成熟与完善。

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为重要的器类之一,首次出土于1976年辽宁凌源县凌北乡三官甸子村红山文化墓葬中,迄今出土约20余件,多出自高规格墓葬中,或为祭祀神灵等特殊场合使用的礼器。它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比较固定,多放置在死者的胸部或头部,应多悬挂佩带。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箍形玉器

箍形玉器,呈椭圆中空的筒状,顶部较大,作斜口形式。底部较小,口部平直。器壁较薄,口部边缘尤显锋利。箍形玉器过去多为传世品,因用途不明一度被称为“玉护臂”或“马蹄形器”等。考古发现证明此类玉器只在红山文化的中心大墓或高等级墓葬中存在,多位于男性墓主的头部下方,有的器物口部还有两个小孔可以系绳或插发笄,因此被确认是人们用来固定发饰的发箍。箍形玉器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使用时可将头发束在一起套在筒状的箍内并挽成发髻,再戴在头上作为玉冠饰物。

失而复得的珍宝:“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双联玉璧

双联玉璧,玉璧中部厚、边缘薄,上窄下宽,整体近椭圆形,璧身沿长径方向有上、下两个圆形穿孔,构成近似双璧垂直相连的造型。

除双联外,联璧也见三联的形式,不过迄今仅在红山和凌家滩等文化中发现,为数很少。联璧的制作工艺虽不及圆形玉璧复杂,但琢磨非常精细,应是当时使用的特殊礼仪用器。目前一般认为,红山文化中出现的这种边缘磨薄呈刃状的玉器是受到吉林、黑龙江地区玉器制作风格影响的结果。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6期《孚尹流光——“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中的红山玉器》

作者:乐日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