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养生防秋燥,《黄帝内经》给出了三个关键词……

 难得糊塗也糊塗 2019-08-08

1.jpg

昨天才过“七夕”节,今天“立秋”又至。

虽然天气还是很炎热,气象学意义的秋季还未到,但日照的时间已逐渐缩短,秋天的脚步是越来越近了。

早在2000多年前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段话是古人秋季养生指南,对现代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意思是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过春生、夏长后,人们应该以从容平和的态度迎接秋天的到来,此时大自然的特点是天气肃杀、地上逐渐出现露水和霜冻,从睡眠角度来讲就应该“早睡早起”,使情志安宁。

同时秋季五行属金,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肺”脏,秋天是养肺的季节,如果不这么做,秋天伤肺,冬天就会发生长时间的腹泻。所以说《黄帝内经》已给出了秋季养生的三个关键词:情志平和、早睡早起、注意养肺。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与季节是相配对的,秋季主肺。但秋天又是气候肃杀,无边萧萧落叶下,人们既有收获的喜悦,也难免会触景生情,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失落。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秋季更易多愁善感,咯血发作。很多有慢性肺脏疾病的患者也会有类似的经验,“秋风起,气喘来”。

因此,秋季养生首要的注意控制情志,“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只有内心平静,神志安宁,才能收敛神气,才能养气。肺主气,养气敛气就是养肺。肺失所养则肺气虚,又反过来使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更易生烦躁悲忧之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秋季特别注意不要让自己劳神耗力,在情志上要忌悲忧伤感,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平时要注意多去参加体育锻炼,还可外出适度旅游,参加爬山等活动,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2.jpg

中医养生是“天人相应”,即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统一,养生也必须符合大自然规律。在夏季因为日照时间较长,因此睡眠是“晚睡早起”,而到了秋季,要作息规律要尽快改为“早睡早起”。

这是因为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冷热变化快,人们易生病,俗语有“多事之秋”的说法。早睡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而早起适量的运动,又可以保持一天好的心情,良好的情绪,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前面已谈论到秋季要养肺气,还要注意的是秋季往往是“燥”的,肺喜润恶燥,同时,夏季大量汗液的散发,也会导致体内津液相对亏耗,损伤肺津,因此入秋要特别注意养肺阴润燥。

“燥”根据秋季温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温燥”与“凉燥”,即“秋老虎”伴气候干燥是“温燥”,而秋季气温较低时则易发生“凉燥”,根据“温燥”与“凉燥”的不同,我们平时养生时会选用不同的水果与蔬菜。

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

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等。

因秋易“燥”,所以饮食还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甘味食物,中医有“酸甘化阴”之说,可以润肺燥。

3.jpg

同时还要注意如果秋季如果得了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区分“温燥”与“凉燥”疾病种类的不是只依据气候温度,还要依据不同的临床表现。 “温燥”与“凉燥”都有口、唇、鼻咽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表现,而前者还有发热,出汗,口干渴等;后者则怕冷、头痛无汗,虽口唇干燥而不渴等表现,治疗上两者也是不同的。

作者:卜建宏(上海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编辑:陈孙杰(实习生)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