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贤文:庄子说的这段养生故事,非常精彩!

 昵称535749 2019-08-08

2019-08-08 13:56 

华人号:赵贤文

庄子·养生主 里面,有一段《庖丁解牛》的故事,非常精彩。

因为文化的断层,所以古文变得晦涩难懂,但看不懂古文没关系,不影响读取它,先把能懂的拿来用一下。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xu)然向然,奏刀騞(huo)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偏解:

庖丁解牛的过程,动作潇洒自如,自然,自在,不做作,游刃有余,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如一段《桑林》之舞。

解牛居然成了一段艺术欣赏,有了观赏性,技艺之高超,手法之精炼,可想而知。

原文: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笑解:

文惠说:哎吆,不错嘛,好牛逼,你是怎样练出如此技能的?

原文: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偏解:

这位姓丁的厨工放下手中的刀,谦虚的回答:

没有啦,就是合乎于道(规律)做事,所以练就了这样的技能。

别小看庄子笔下的这位厨工,极有可能是位入道者,高手在民间,大隐隐于市。

接下来也是一段精彩的解释。

原文: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kua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ing)之未尝,而况大軱(gu)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ing)。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huo)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段故事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创作的一段故事,讲的其实是养生之道。

“养生”不完全是指现在人们说的养身体,包括生机与生计,自生跟生他。

庖丁是一位姓丁的厨工。

合乎规律做事,以刀法入道,人 牛 刀三者合一,为一体状态。 

看下他是怎么做的。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在达到一定的清净状态时,能够看到事物更本真的一面,会出现一些功能(如:透视、千里眼、顺风耳、读心术)

人的眼睛用来识别看清事物,但因此也会成为一种障碍。

眼睛只关注视线 光波内的事物,以为能目视一切,因此而看不到事物更本真的一面。

清净到一定程度时,能看到人体经脉的运行状态,不是用目视而是以神遇。

官知止而神欲行

眼耳鼻舌身用来感知外物,但也会形成一种障碍,将五官暂时性的关闭,“神” 因此而得到外显。

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顺便也开了一扇窗。

一些盲人虽然眼睛看不到了,因为眼睛的功能没有了,可能因此会有更灵敏的触觉、听觉功能。

庄子为道家核心人物,他笔下这位丁姓厨工应该也有透视功能,能看到牛的内部构造,所以更能顺着牛的整体构造而入刀。

最后牛无所知觉的就被解刨开了,没有任何痛苦。

古文就是这样,言简意骇,不废话,少啰嗦,但是有很深的含义,尤其是经典。这段里面有很多内容。

养生是说养身,同时也是养生之计,以法入道。

不断符合于规律做事,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全神贯注,暂时关闭外欲。

拍打也是如此,通过不断的练习,保持觉知,关注当下,符合规律。

规律也指节奏,人我合一,手随“病“走。

拍打可以自生,也可以生他,可以是一种职业,以此来养生、谋生,同时可以养生,养身。

当然,也可以用到其他方面,如书写,创作,茶(茶道)....

跟着内心的节奏(与神遇),合规律做事(空性状态)。

所以,这段故事,讲了养生(有),也讲了空性(无)。

有无 相生,通也!

以上,为个人偏解。

赵贤文 ∣传播自愈文化

传播践行 自然站桩,自然拍打

轻轻松松站桩,自自然然健康

轻松激活自愈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