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伤于寒

 猪王小屋 2019-08-10


《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世人解此皆为:“人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人于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人于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人于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谓寒风暑湿于人有伤也。杨上善以伤为“过多”之意。因此张介宾解释“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云:“冬伤于寒者,以类相求,其气入肾,其寒侵骨。其即病者,为直中阴经之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则阳气发越,营气渐虚,所藏寒毒,外合阳邪而变为温病。然其多从足太阳始者,正以肾与膀胱为表里,受于阴而发于阳也。”其实其对自己的解释也是不满意的,故其在后有“愚按”云:“伤寒温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盖冬不藏精,则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时窍开,薄时忍寒,兼以饥饿劳倦,致伤中气,则寒邪易入,待春而发,此所以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正为此也。但此辈疫气既盛,势必传染,又必于虚者先受其气,则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节欲节劳,仍勿忍饥而近其气,自可无虑。”这样的解释实际已经跳脱了“冬伤于寒”之意,以“伤于寒”为“不藏精”也。之所以大家现在觉得别扭,从现代病案角度,人于冬伤于寒和春天病温之间没有明确的必然联系。病温者,今所言瘟疫,其所起者,传染性病毒源也。从这个角度考虑,瘟疫的流行,更应该考虑病毒流传的控制。冬日天气更加寒冷,似乎更能杀灭病毒,阻断流传,何言“春必病温”?是知伤必不作过多解,“冬伤于寒”亦非“人于冬伤于寒”之意。

“冬伤于寒”者,冬于时令当寒不寒也。言伤者,寒有损也。当寒不寒,瘟疫之病毒容易滋生潜伏,春来和暖多风,瘟疫便容易留行。此《内经》真意也。因此,春伤于风者,春日当风而无风,风有损也。风有损而不能克土,至夏,土湿胜则易濡泻也。故《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其意一也。夏伤于暑者,夏日当暑无暑,暑有损也。火损不能克金,至秋,金燥胜则易有痎疟之症。秋伤于湿者,秋日当湿不湿,湿有伤也。土弱不能覆水,至冬肾气有损。足少阴上循喉,肾气有损则易有咳嗽之症,此虚火上扰也。故《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此之谓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