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恒足矣。

 壹芯 2019-08-10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道德经》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守柔处下,看似不作为,但是,“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肭”, 不作为正是大作为。

做人做事,只要能看透这一体两面,就悟得了大道,天人合一。

接上一篇,本篇解读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有道:有“无为自然之道”。

天下有无为自然之道,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此时的马亦守其本分,除了作为代步工具供人使用外,也可以作为农耕工具来使用。

以马作为社会的缩影,以此举例,自然无为,天下太平,马儿也不用奔赴战争,逍遥自在,守其本分。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无道:无“无为自然之道”。

天下若无此无为之道,人失其常,物弃其分,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发生,此时的马变成了战争工具,被拉到战场上打仗。马亦弃分,长年作战与郊外。

不行无为自然之道,必定纷争不断,不管是马,还是人,都很难守其本分。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罪莫大于可欲

:罪恶,罪过。

可欲:放纵欲望。

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放纵欲望。

放纵欲望,不加约束,强加干涉事物的发展,打破自然法则,从而失道,必然会犯下罪恶。

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害,灾祸。

不知足:打破自然平衡,失道。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按自然法则行事,打破自然平衡。

不知足,打破自然平衡,必然会造成灾祸。

咎莫惨于欲得

:过错,过失。

欲得:执着,执念,偏执。

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偏执于事物的对错、好坏之相对性的分别,如执着于美,执着于善。

太过于执着,不再遵守自然法则,便会产生过错。

上文之“可欲”、“不知足”、“欲得”,三者总是一个贪字。因为心中有嗜欲作贪种,所以“可欲”之念,随时生发;“不知足”之心,无所不至;“欲得”之贪,无处不有。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所以,只有具有知足之心的人,才会以道行事,尊守自然法则,而不去侵夺别人,避免咎祸和罪过。

人们由于脱离了自然,放纵了自己的欲望,脱离了道,因而不知适可而止及以道行事,于是变得欲壑难填。破坏自然平衡,贪得无厌,得到了仍嫌不够,得到越多想要更多,刚感到了满足,没过多久又想要了。因此对于不知足之人,不以道行事,满足只能是暂时的,永远无法使其得到真正的满足。

怎么才能知足呢?

不放纵欲望,没有执念,尊守自然法则,人识到:“天下万物没有哪一样东西是自己的,都是上天所所赐,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没了心中的小无,没有了好坏、善恶之分别心,还能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老子认为世界安定或动荡的根源在于是否有道行于天下。

大道行于天下,则一切顺其自然,社会和谐安乐,大家都过得很愉快,没有必要发动战争。天下失道,人们不再遵循顺其自然之理,各种人为制造的社会问题将会涌现出来,以至于国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战争一触即发。

欲望本没有好坏之分,是人的执着与放纵才把欲望变成了毒药。人类沉迷于对名利情的欲望之中不能自拔,不知道有很多东西早就该心满意足了。而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便是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知足常乐,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让大道重行于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