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园的常规培养(106——29)

 smile采菊东篱 2019-08-10

保教篇

在幼儿园中,一日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班級常规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幼儿园作为集体教育机构,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正确行为,还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抓实幼儿的一日常规对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园要优化幼儿一日常规,实现保教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1.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教育是指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规则、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过程,是贯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在常规培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如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对他人要懂得文明礼貌。知道爱护公物、学会分享与谦让、学会等待与轮流以及关心、同情他人等,要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如果按照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内容来划分,幼儿园的常规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游戏常规、学习常规三部分。虽然每个幼儿园会根据本园的具体情况对这三部分的常规进行具体的规定,但是大致的内容是相同的。

      (1)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因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因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生活常规- -般包括来园,盥洗、饮水、如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班的生活常规棖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在具体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比如,在中班增加了劳动常规;到了大班增加了值日、收拾和整理活动的常规。下面是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

      ◆早晨按时入园,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大声向老师问好: ;

      ◆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把自己的物品放到规定的地方;◆参加班级的展间游戏活动和展间锻炼;

      ◆三餐和吃午点以前能按照规定的步骤洗手,大、小便后知道洗手;

      ◆安静进餐,不挑食,自己吃,不撒饭;饭后按要求把碗勺放到指定位置; ◆安静午睡,安静起床,尝试自己穿衣服;◆离园时拿好自己的物品,向老师道别。

      (2)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既包括室内游戏和户外体育游戏,也包括个人游戏、小组游戏和集体游戏。幼儿园的游戏常规主要是指这几类游戏的常规.为了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制定游戏常规.下面是中班幼儿的游戏常规:

      ◆能自已选择游戏活动,并有目的地活动;

      ◆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遇到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 ◆与小伙伴一起玩,能大胆表达与交流;
◆学习轮流按顺序游戏;不经过别人允许,不插手别人的游戏;◆注意保持安静,不大声喊叫影响他人:
◆爱护玩具,能按照要求有序地收放玩具材料: ;◆学习自主解决游戏中的困难与纠纷。
(3)幼儿因的学习活动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遵守纪律、认真倾听与交流、敢于大胆表现自己的好习惯。下面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常规:
◆能积板、愉怏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育,大胆且大声地回答问题: ;
◆有良好的坐姿、举手姿势、站姿、握笔姿势,懂得用眼卫生。◆注意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并勇敢地回答问题. ◆大胆探索与尝试,有目的地进行操作;
◆注意观察和学习同伴的经验,积极与大家讨论问题。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教师要保证幼儿的一日生活是安全的、快乐的、有意义的,要让幼儿获得应有的发展。(吴海梅)

2.培养幼儿常规的常用有效方法有哪些
幼儿是否遵守常规与教师所用的方法有很大关系。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
(1)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面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已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人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

      (5)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融人角色.因此,在培养幼儿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识时,教师可以用“送玩具宝宝回家”这一游戏完成。比如引导幼儿边收拾玩具边说:“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管里),黄管住楼上(玩具柜第一层贴上黄色标志,中间一层贴上红色标志,最下面贴上蓝色标志),红筐住中间,蓝筐住在最下边。”

      (6)用拟人的语官引导幼儿习得常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其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8)家庭与幼儿同步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班级教育博客等家园沟通的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以及幼儿常规.行为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让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避免家长在家庭中过度保护幼儿和包办代替,鼓励家长让幼儿进行自理、自立行为的尝试。

      总之,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吴海梅张艳冬)

      3.什么是“弹性常规”?怎样随幼儿的需要有效调节常

      r“弹性常规"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不搞一刀切,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强调更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为了将这个精神落到实处,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但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学习经验不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幼儿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常规要求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不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强硬地执行这些要求,就会使常规不能成为“常规”, 只能产生一些短期的效果,甚至会给幼儿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合理的常规要求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保证。在生活常规中,有这样一条进餐要求:“不剩饭菜,咽下最后一口饭菜后再离开桌子送回餐具."”可是,有的幼儿确实饭量小,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或者刚人园的幼儿,他们可能对幼儿园饭菜的口味还没完全适应,有时候可能真的吃不完。如果教师硬性要求他们必须吃完,有的幼儿可能会强忍着吃下去,但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导致以后害伯在幼儿园吃饭; ;有的幼儿还可能会有呕吐现象。

      常规培养的目的不是限制幼儿而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同一个活动内容,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要求就不一样。比如玩玩具,小班的常規要求是:游戏时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放回原处;中班的要求是:能和同伴玩一种玩具,会轮流玩,知道玩别人玩具时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玩完后整齐地放回原处;面大班的要求是: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整齐地放回原处,并能将损坏的玩具与教师一起修补好。对于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从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心  要放在培养幼几对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他们理解和内化规则。常规培养中,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把常规要求变成幼儿自己的需要是常规培养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把常规当成钉在孩子身上的钉子,而要把常规变成种在孩子心田上的种子。我们不能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儿遵守常规,而是要把常规本身看成是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一样,常规培养也不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到了中、大班,孩子们的个性更加鲜明了,他们有了明确的行为意识。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习商讨、制定班级常规..并自觉遵守,逐渐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比如,引导幼儿讨论喝水时应注意什么、户外活动时要怎么做、如厕后怎么做等,让幼儿参与制定这些常规,并把幼儿的讨论结果物化在班级环境中,以便于幼几每天看着常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约束

      但弹性管理并不意味着放松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的常规,如生活常规中的正确洗手的方法和步骤等,这类常规看似很繁琐,但因为幼儿的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抵抗力较差,如果不注意卫生他们就很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这类的常规要求不能打折。

      总之,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几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的常规教育和常规管理. (韦晓玲)

      4.常见的常规儿歌有哪些?培养幼儿常规的儿歌怎样编写

      儿歌这种教育形式,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形象生动、短小精练,适用范围广,尤其是在常规培养当中,能够帮助幼儿生动准确地记忆常规要求和回忆常规要求。它是教师工作中的好帮手、孩子们生活中的好伙伴。在常见的常规儿歌中,有关生活常规的儿歌比较多,如《洗手歌》.《刷牙歌》,《喝水歌》.《排队歌》等;有关游戏常规的儿歌有《滑滑梯》、《大火车》等;有关学习常规的儿歌有《小板凳》、《小画笔》等。除了现成的儿歌,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已班级幼儿的情况和培养的需要,编写一些儿歌。

      在编写儿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童趣性强;

      6   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编写的常规儿歌,首先要充满童趣,让幼儿从心理上先接受并喜爱。例如,在指导小班幼儿喝水时,教师编写了儿歌:“小水杯,大耳朵,握在手里把水喝,咕咚咕咚喝一杯,身体健康笑啊珂。”在这首儿歌中,教师把水杯把儿形象地比喻成大耳朵,让小朋友能够清断地感受到小水杯的生命力和卡通趣味,进而能够准确地掌握握水杯的位置,顺利地引导幼儿从握水壶、握奶瓶过渡到握杯子,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喝水方法。

      2.儿歌短小,语言简单、易懂,指导性强

      再以指导小班幼儿喝水时教师编写的儿歌为例。在这首儿歌中,教师明确地指出“咕咚咕咚喝一杯”,既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幼儿喝水时的状态,又提示了幼儿饮水量的多少。此外,在小班幼儿喝水的时候,还可以引导他们听一听“咕咚咕咚”的声音,以增加喝水的趣味性。

      在编写中、大班幼儿使用的儿歌时,就更要强调它的指导性与提示性了。例如,在指导中班幼儿学习刷牙时,教师编写了几歌:“小牙刷,手中拿,每天早晚把牙刷。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面牙齿来回刷,刷出健康小白牙。”为了降低幼儿的龋齿发病率,很多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要求幼儿饭后刷牙。把正确刷牙的方法编进儿歌中,幼儿就能够在儿账的提示下,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儿歌的指导性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3.邀请幼几一起创编儿歌

      大班幼儿更加喜欢参与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在创编儿歌时,可以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与。比如,教师指导幼儿创编讲卫生的儿歌时,可以先引导幼儿说说有哪些好的卫生习惯,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看图片,根据图片的内容总结一句儿歌.接下来,把大家讨论的结果或创编的儿歌连起来,套用一定的句式就形成了完整的拍手儿歌。然后,带领大班幼儿在拍手游戏中,边念儿歌,边把生活中的卫生常识记下来。因为又要背诵儿歌,又要记得拍手的动作,难度加大,幼儿的好胜心被调动起来,从而更用心地记忆儿歌.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幼儿将一些生活常规带回家、带回社区,与家人和邻居共同分享,使儿歌的教育价值最大化。(王春燕)
   5.培养幼儿常规的常见环节过渡游戏有哪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可分成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户外体育活动四类活动。活动之间都需要承上启下的过渡。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常见的几个过渡环节包括:来、离园环节、活动区游戏与教育活动间的整理环节、户外活动后与进餐环节间的整理环节以及午睡前后的整理环节。

      (1)来,离园环节。这两个环节是幼儿在幼儿园-天生活开始和结束的环节。在这两个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很多丰富多彩的室内.外游戏活动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来园,快快乐乐地回家。

      ◆针对来园环节,教师不但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进行细心的晨检更要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游戏的机会。比如:针对中、大班幼儿自主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他们照顾自然角,让他们记录下植物的生长隋况:也可以组织他们做一些区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整理美术区的活动材料,帮建构区铺好垫子;还可以让他们担任小值日生,记录天气预报、登记自己和小伙伴的考勤情况等。

      ◆在离园环节,在帮助孩子们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和物品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每个幼儿的情绪和身体状况。此时,教师可以安持幼儿做-些既放松身心又易收放玩具材料的游戏,如翻绳游戏、拼图游戏、折纸游戏、捏泥游戏等,

      (2)活动区游戏与教育活动闻的整理环节。因为幼儿整理玩具的速度不一,每天的区域游戏结束时,经常是动作快的幼儿等动作慢的,先收完的幼儿等没收完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巧妙利用音乐调控幼儿整理玩具的速度。在收拾整理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轻快、长短适中、有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的音乐,如《棉花糖》、《小宝贝》等。这类音乐要能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做事,面又不拖拉。它们犹如一个信号,幼儿听到它们时,就知道要收拾玩具了。此外,我们还要尊重每个幼儿的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音乐的播放时间。最后,根据幼儿的完成情况结束音乐。

      ◆巧妙利用音乐调适幼儿的心情。从相对自由、自主的区域活动,进入到要求和限制相对较多的集体活动,幼儿的心情可能无法完全沉淀下来。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在整理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播放”些轻松、舒緩的音乐如((彩虹糖的梦》、《安妮的仙境》.《柔如彩虹》等,让幼儿安静下来。

      ◆利用环境互动游戏,缓解等待的焦虑。幼儿收拾玩具时的等待现象限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活动片容.减少等待是教师们经常面对的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废旧物在墙面和窗台上设置互动性的游戏材料.例如,在中班墙壁上摆放豆子和筷子,让幼儿玩练习使用筷子的夹豆赙戏;在大班墙壁上安放成语接龙磁力板;在小班墙壁上,粘贴用无纺布和尼龙搭扣制作的水果,让幼儿玩点数1-5的摘水果游戏。这些游戏易于收放,可以让孩子们听到回座位的音乐信号后,快速地收好玩具回到座位上。

      (3)户外活动后与进餐环节同的整理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又应该怎么做呢?

      ◆分小组活动,缓解幼儿活动后的疲劳。餐前的盥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让幼儿分小组进行盟洗,既可以帮助幼儿陆续进入到进餐前的情绪稳定状态,又能让他们放松身心,舒缓户外活动带来的疲劳。

      ◆交流分享游戏,减少幼儿的等待。教师可以组织的游戏包括:积塑玩具拼插游戏--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玩具,与同伴协商玩,或交换玩具玩;“新闻袋袋裤”游戏-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新发现和新信息,使幼儿在交往中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故事王大会”--请幼儿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与同伴分享交流,集体游戏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可以组织小班幼儿进行音乐律动和手指游戏,这样孩子洗干净的手也不会再次被弄脏.

      (4)午睡前后的整理环节。午睡前,在帮助幼儿做好午睡的所有准备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播放-些节奏舒缓的乐曲、儿歌或小故事,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在安静的、轻松的环境中倾听,舒缓浮躁的心情,帮助幼儿尽快进入梦乡。此方法还可安排在起床后、散步、喝水或自选游戏环节中. (张颖)

      6.在过渡环节培养幼儿的常规应注意什么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是,应注意: ;

      (1)应减少过多的控制和干预,满足幼儿在因生活时生理和心. 三3理的需求,如何使过渡环节更加有价值。更充实,更体现孩子的个性呢?教师减少对过渡环节的控制和干预是关键。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应该帮助幼儿明确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可以自由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给幼儿选择的机会。例如:在区域游戏结束后的整理玩具环节,收拾玩具、如厕。喝水这三件事情是幼儿必做的。如果还有时间,他们可以看看自然角的植物和积木区搭建的作品,可以和伙伴聊聊天,也可以玩自己带来的玩具,这就给了幼儿自我选择的  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已把握时间,满足自己的需求。

      (2)调整过渡环节的时间,体现对幼儿的尊重。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学会弹性地调整过渡环节的时间。比如, 在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活动结東后,;整理的时间就应增加。然后,教师再根据孩子的收拾整理的速度,逐步提高常规要求。

      (3)邀请幼儿一起制定活动规则。比如,收拾玩具时,有些区域(如建构区、表演区)的幼儿总是动作比较慢,怎么办呢?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针对“某些活动区整理工作比较慢”这个问题展升讨论,然后制定合理的规则解决问题。这样的常规实施起来更能以理服人,同时也增强了幼儿遵守常规的自觉性。(张颖 )

      7.怎样做好升级到新班的幼儿的常规培养衔接工作第一,要把握哪些是固定的常規要求,不能轻易改变它们,常规培养是有延续性的,不能按照年龄班割裂开来,不能降低幼儿已经形成的常规要求,尤其是那些最基本的关系儿童健康的業规要求,只是随着幼儿发展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对幼儿的常规培养侧重点不同。例如,洗手环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但是正确洗手的方法则一直沿用到中、大班。

      第二,给幼儿一个适应和缓冲的时间,常规调整-一步步来, 慢慢地增加难度。比如,在洗手环节,要求小班幼儿要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中、大班幼儿要能够自己挽好衣袖,熟练地掌握洗手方法,在手脏时自觉地洗手。又如在进餐环节,小班幼儿进餐常规的重点为:学习一手扶碗,一手拿勺自己吃饭;会干稀、主副食搭配着吃,不掉饭菜,中、大班幼几进餐常规的重点为:自己取餐,尝试自己添餐;学习正确使用筷子;进餐时会干稀、主副食搭配着吃,不挑食、不剩饭;保持餐具、桌面、衣服整洁. ;

      第三,保证常规要求的一致性.班级的所有教师都要明确幼儿园制定的幼儿常规培养的内容与要求,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除了同一班级的教师常规要求要一致外,每天上下午相同环节的常規要求也要尽可能一致。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常规要求。(吴海梅)

      8.怎样培养托班幼儿的常规更有效托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行为洲练。成人只要采用适宜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及时的教育和培

      1(养,他们就会形成好的常规习惯。面从小养成的良好常规习惯,将会让幼儿受益终生。

      具体的方法有:

      (1)榜样法。首先,教师在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前苏联领导人加里宁说过这样- - 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缺点的孩子的眼睛,不断地盯....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幼儿的良好榜样,去感召幼儿、启迪幼儿。比如,教师经常表现出喜欢吃胡萝卜的样子,就会引起幼儿的模仿行为,使得那些不太爱吃胡萝卜的幼儿也学着吃。第二,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表现良好的幼儿,并通过表场来强化幼儿的这些积极的行为。孩子们都有期待得到教师的肯定和爱模仿的特点,同伴的影响也会促进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

      (2)情感法。教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托班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的关心和体贴,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安金,情感上得到满足,进而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比如,托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有的幼儿大。小便不会脱裤子。提裤子,教师要反复地帮助他们;有的幼儿把大、小便弄在身上,教师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教师要更加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灵活、有效地对幼几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常规。

      (3)玩具材料练习法。单纯的说教对于幼儿来说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因此,在发展幼儿的某种能力时,教师可以先给他们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练习。比如,让托班幼儿学会叠衣服是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用硬纸板制作玩具衣服--袖子和崩是用绳子连接起来的,衣身中间是可以折叠的一-让幼儿练习叠衣服。同时,还有叠衣服的儿歌--“你抱我, 我抱你,两只袖子对折好,最后再来弯考腰,漂亮的衣服就叠好",让幼儿边念儿歌边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很快就能掌握叠衣服的方法。

      (4)情境游戏法。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形象的角色模仿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在常规培养中,增强游戏性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在散步时常发生追跑现象,教师一再提醒幼儿,但收效甚微.这时,教师可以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相信幼儿会特别感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等。在幼儿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游戏。此外,教师生动的角色语言同样能够营造出幼儿感兴趣的情境,提高幼儿常规培养的有效性..比如,幼儿挑食不爱吃苹果,教师可以在幼儿吃苹果时说:“大老虎的嘴巴张得大大的,一咬苹果还发出咔嚓的声音。看看哪个小朋友像大老虎,也能让我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就像一只只小老虎,大口吃完了苹果。

      (5)家园协作法。对幼儿的常规培养要重视家园配合。托班幼儿的家长特别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的关注,在家长会和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幼儿团的各项常规要求,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让家长在家中也能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等习惯. ;把常规培养延续到家庭中,这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稳定的常规. (郭慧芬)

      9.如何引导幼儿自觉地饮水

      水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水是人体组织体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机体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之一,也是机体最重要的代谢物二二质之一,都分代谢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每天更需要保证一定的饮水量,所以,我们才会叮嘱幼儿多喝水。但是光叮嘱还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幼儿园中还要有一些办法引导幼儿积板自觉地饮水。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拟人游戏法:指让幼儿在拟人游戏中养成爱喝水的习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为游戏所贯穿,教师可以把游戏中的情景或人物延伸到喝水的环节。例如,小汽车的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 ,“小汽车需要加油了!”然后,自然地引入喝水环节。

      (2)儿歌故事法:指利用儿歌如“小水滴”或者故事如“小水滴旅行记”引起幼儿喝水的兴趣,激发幼儿喝水的愿望。

      (3)环境提示法:指通过教室环境渗透引导幼儿多喝水。幼儿的年龄不同,环境创设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在饮水区,教师把饮水桶或饮水机装饰成奶牛的样子,幼儿接水的时候就像在给妈牛挤奶,这样的环境比较适合小班的幼儿,到了中、大班,教师可以在饮水区张贴一些图片来展示饮水对身体的好处。教师还可以在卫生间的墙上张贴一些不同颜色的小便的图片.把它们作为饮水的提示图。例如,在幼儿小便时引导他们观察自己小便的颜色,并对照提示图中的对应的颜色引导幼儿适量地饮水。

      (4)记录监督法:即让幼儿记录下自己每天喝水的次数和饮水量.这种方法适合中、大班幼儿。根据幼儿记录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选择多种记录的形式。刚开始可以选用插卡记录或贴画记录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好操作,幼儿容易掌握.随着幼几年龄的增长和记录水平的进步,可以引导他们用画图表和填表格的记录方法,这种方法利于幼儿了解自己近期(一周)的饮水情况,每天可以做对比。

      (5)增添味道法:我们不提倡幼儿经常饮用饮料或用饮料代替白开水。所以,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或直饮木,但是在特殊的季节,如干燥的秋、冬季,可以给幼儿添加水果茶或花草茶,与白开水交替给幼儿喝,用山楂片泡的水、用菊花泡的水,还有用柠檬片泡的水都是不错的选择。把泡好的水果茶倒入凉杯,让幼儿自己倒茶、喝茶,幼儿品尝的兴趣浓厚,也增添了喝水的乐趣

      (6)鼓励表扬法:与记录监督法同时使用效果较好。指根据幼儿的饮水记录进行表扬,树立榜样,以保持幼几自觉饮水的行为。但是要注意,有些幼几可能为了得到表扬有时会没有喝水也记录或多记录。所队,教师要结合自已或其他小朋友的观察与监督实施这种方法。

      (7)经验交流法:教师可以以“上火”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说说自己“上火”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总结要多喝白开水才不爱上火。这些活动的开展能使幼儿产生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很好地引导幼儿养成自觉的饮水习惯。

      (8)教师榜样法:在一天的活动中,教师也是要喝水的,教师的饮水行为也会间接地影响孩子。所以,教师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和幼儿-起饮水、和幼儿一起做饮水记录看看老师喝了几杯水等方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9)家园协作法:有些幼儿不爱在幼儿园一喝水与家庭的饮水方式有羡。比如,幼儿在家里习惯了喝饮料、果汁,不经常喝白开水;还有的家长用幼儿喜欢的饮料来代替白开水。所以,我们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饮水情况,让家长引导幼儿多喝白开水。(吴海梅)

      10.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

      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的养成包括两方面:首先要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六步法),再通过长时间一贯性的培养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一手脏了自觉洗手、饭前便后主动洗手及洗手时节约用水等。

      在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之前,我们首先要检查一下为幼儿洗手创设的环境是否适宜。硬件的设施设备要完善,包括有大小适中的肥皂。儿童专用的毛巾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北方的园所可以在冬天提供温水洗手.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在幼儿洗手的场所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如洗手的步骤團等.

      具备了适宜的环境的同时,我们要让动儿理解“为什么要洗手”、“你的小手干净吗”以及“什么时候要洗手”这些问题。可以开展“观察洗手水”的活动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洗手可以洗掉手上的污渍。比如,一次户外活动后,我们端来一盆清水请一位小朋友在盆里洗手,看看水有什么变化。孩子们看到洗过手的水惊叹道:“真脏呀!”再请这位小朋友搓一搓肥皂再洗,水变得更加脏了。此外,还可以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让幼儿了解手上看不见的脏东西。还要告诉幼儿画画和户外活动后、进餐及饮水前、摸了脏的东西后以及如厕前后都要洗手。只有解答了这些问题,才能侈瀲发幼儿内在的洗手动机和需要。

      接下来,在让幼儿知道了洗手必要性的基础上,要教会他们正确的洗手方法。我们可以用儿歌、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掌握正确洗手的步骤。比如,引导小班幼儿一边说《洗手歌》一边练习洗手。通过丰富的活动,幼儿很快就能学会洗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良好的洗手习惯已经养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地鼓励幼儿坚持洗手,可以采取奖励和竞赛的方法。比如,开展“小手真干净”的活动,选出认真洗手的小朋友并加以奖励,通过榜样的作用,鼓励大家都能认真洗手。还要将活动延伸到家庭中,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不是主动、认真地洗手,并争取家长的支持,做到幼儿园和家庭的要求一致,持之以但。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吴海梅杨晓静)

      11.如何引导做事拖拉的幼儿抓紧时间

      每个班级里都有做事情比较慢的幼儿,教师的催促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你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1)通过游戏比赛加以改变。教师可以经常与幼儿玩一些小的
      竟赛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跑得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进取心。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与他自己进行比赛:帮助幼儿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他每天完成某件事所用的时间。如果第二天比前一天有进步,就给予奖财: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

      (2)计数法。教师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幼儿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日常表现,估计出他尽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所用的时间。事先与幼儿讲明白,数到第几声的时候,他要做完某件事隋;然后让幼儿准备好,说完“开始”以后就计时: 1. 2. 3、4、...教师一边数,一边为幼儿加油:“你快要做到了!”幼儿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问将事情做完。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幼儿还差得很远,教师可以放慢记数的速度。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

      (3)递守常规活动的时间。教师要严格按照常规活动的时间要求去做。哪个时间段做什么要让幼儿养成规律;到点该干什么,要让幼儿心知肚明。这样他们就能事先做好准备。

      (4)让幼儿承受拖拉造成的后果。如果在-系列方法实施之后,幼儿还是磨磨蹭蹭的,教师可以提醒他一下:“再不快点你就没时间玩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游戏或活动照常进行。这样幼儿就体会到了因为自己动作慢会比别人少玩游戏的后果,,几次以后他自 然就会加快速度。

      (5)让幼儿尝到快的甜头。幼儿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时候,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在幼儿较快完成了任务之后,要给他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何颗)

      12.在过渡环节组织哪些活动可以让常规安静、有序地进行

      过渡环节作为一日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蕴涵着很多教育契机。,那么,幼儿园的过渡环节具体是指什么呢?是指一个活动和另一个口活动衔接的中间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有序地进行活动,既不使时间被浪费掉,也避免幼儿因为等待无聊而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打架、争执,乱跑等,以致影响下一节活动的顺利开展。

      (1)音乐活动: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或乐曲,在过渡环节播放, 提示幼儿当他们听到某一首歌曲时,就要做某一活动了。比如\’ 当听到《小燕子》
1幼儿园的常规培养....  ...固  道客巴巴十亿文档/文辑  Q

      比如,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哪个小朋友的手里,哪个小朋友就可以请自己  16/106的三个好朋友一起来唱一首歌.唱完后,四个人可以一起进行望洗活动,其他水朋友继续游戏.这样,幼儿既能感受到集体游戏的乐趣,能够自然地分组进行活动,又能填补“等待”的空缺。

      (3)自主选择活动:幼儿喜欢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操作物体,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些区域材料和区域环境来让幼儿安静、有序地进行常规活动。当然,教师事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一些小的活动规则。比如,如厕时间到了,在音乐的提示下幼儿去如厕,先如厕完的幼儿可以自己选择一些区域操作活动,如在美发区练习编小辦等。

      (4)语言讲述活动:教师可以把过渡环节设为“随意聊吧”。 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想说的事情与教师、同伴分享。但是,前提是要和孩子们定下相应的规则,即在聊的过程中不要影响到他人。教师也可以把过渡环节设为幼儿才艺展示的小舞台,让幼儿进行猜谜、说绕口令、唱歌等活动,让孩子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陈涛)

      13.如何培养幼儿安静午睡的好习惯

      幼儿睡不好觉,特别是难以入睡时,教师要把握下列几个原则:(1)不要责怪幼儿,幼儿有了心理刺激,反而不利于入睡,有的甚至还会假装睡着。

      (2)和成年人一样,儿童的睡眠时间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幼儿睡眠时间长,有的幼儿睡眠时间较短,睡眠时间短的幼儿只要第二天精力充沛,不打睦睡,就说明已有足够的睡眼。此时,教师可以安排这类幼几从事一些安静的活动。

      (3)因偶然的因素没睡好觉,对幼儿也不会有什么危害,教师不要过于紧张;如果幼儿经常难以入睡,天天精神委廉不振,教师就要和幼儿一道寻找失眠的原因,帮助幼儿克服睡眼障碍。

      为了能使幼儿安静、顺利地入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1)中午进餐时,不要让幼儿吃得过饱。幼儿睡觉前如果吃了过多的食物,
      胃得不到休息,自然睡不着觉.

      (2)在幼几入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提醒幼儿睡前小便,以免因为憋小便而影响休息;要帮助幼儿换上宽松的衣服上床.如果寝室光线太亮可以拉上窗帘,调暗灯光,以营造安静的睡眼气氛。教师也可以放一些轻音乐。幼儿听到音乐后,要闭上眼睛,安静下来,这样逐渐地就能进入梦乡。

      (3)和幼儿几共同制定午睡的规则,引导幼儿遵守大家制定的规则,比如,每:天午睡时幼儿躺好后,可以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小声地和同伴交流,时间一到,他们就要躺好,闭上眼睛睡觉.

      (4)给幼儿讲睡前故事。有些幼儿睡前喜欢听故事,他们在家里也是听着妈妈的故事睡觉的。这类幼儿在小班比较多。对子这类幼儿,在他们躺好后,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他们喜欢的故事,或播放故事磁带.教师在讲故事或播放故事时要注意将音量慢慢地降低,故事的内容节奏要平缓一些,这样幼儿听着听着就会安静地睡着了。

      (5)逐渐培养幼儿独自入睡的好习惯,有些幼儿会自动安静地入睡,但相当多的幼儿在家中需要家长陪伴在旁或者有安慰物才肯入睡.一开始可以允许这类幼儿按照自己在家中的习惯午睡,比如,有的幼儿喜欢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小毛巾睡觉,有的幼儿要嗅着小被头才睡得着。等幼儿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教师建立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利用“小毛巾借我用用”、“玩具太脏了,给它洗洗澡”等方法,帮助幼儿改正不健康的睡眠方式。

      (6) 要注意对幼儿的随时护理。幼儿在睡眼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及季节为他们调整被褥。要注意打开气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风直吹在幼儿身上。

      (7)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如果发现幼儿在睡觉的时候有反常的现象,如咬被子或枕巾,脸色和嘴唇比较苍白、呼吸急促、浑身发抖等,教师要看看幼儿是不是生病了。如果幼儿生病了,要立即送去就医,总之,教师要采取符合幼几年龄特点的方法,培养幼儿安静入睡的好习惯。幼儿在身体舒透、心理满足的情况下,自然会很快地进入梦乡。(何颖任宏霞)

14.怎样应对小班幼儿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的问题

      大便难是小班幼几人因后的一大难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有的幼儿腿部力量及平衡能力较差,不习惯幼儿园的蹲一=便方式, 不愿在幼儿园排便,因而常常憋便或直接便在裤子里;有的幼儿依赖性强,大便时习惯了成人陪同,人园后独自大便不适应;还有的幼儿常常因贪玩而憋便。这些不良的排便习惯容易让幼儿产生紧张心理而不愿来园,导致家长对教师产生误会。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细心的观察和了解,用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1)加强入园前的了解,做好入园后的记录.在幼儿入园前,通过让家长填写《幼儿成长小档案》,了解幼儿在家的排便情况,幼儿人园后,定时提醒幼儿大、小便。在此基础上,运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排便的基本情况,表扬幼儿取得的进步,加强家园问的沟通。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給幼儿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这样一段时间后,相信大多数幼儿都能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能基本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增强幼儿的腿部力量和身体平衡能力。对于个别幼儿腿部力量及平衡能力较差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户外体育游戏,帮助这类幼儿增强腿部力量和身体平衡能力。比如“过小桥”的游戏:教师准备摸形门、平衡木等材料,然后设置小河的情景,请幼儿钻过拱形门,走过平衡木,去小河对岸和老师做游戏。再比:如“矮公鸡和丹顶鹤”的游戏:当教师说到矮公鸡时幼儿就蹲着向前走;当教师说到丹顶鹤的时候,幼儿就贴起脚尖向前走,游戏反复交替进行。通过这些有趣的练习,幼儿的平衡能力及大肌肉力量都会得到明显的增强,这有利于他们改善蹲便难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趣的“带娃娃去大便”的游戏让幼儿再次体验到在幼儿园如厕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个游戏的玩法是:在“娃娃家”中,设立娃娃卫生间,教师自制与班级卫生间相同的便器,请幼几在玩“娃娃家“时,带着自己的娃娃去上卫生间。期间,教师要指导幼儿巩固上大便的要领:事先取好厕纸,脱裤子要脱到膝盖处,蹲下时手要扶着小把手,大便后要叫老师:或是妈妈擦屁股。

      (3)和幼几一起玩大便记录的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大便带来的乐趣。幼儿每次大便后,都请他们在记录纸上画一个小太阳,在离园的时候请他们把记录纸带回家,幼儿会非常高兴的。大便记录,不仅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当日大便的情况,也培养了幼儿定时大便的好习惯。
排便虽不是游戏,但融入游戏的因素,幼儿定时排便习惯的养成就会变得轻松、容易。(何颖)

      15.大班幼儿一日活动常规怎样体现幼小衔接众所周知,幼儿园的活动和小学的活动有着诸多的不同。幼儿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因进入到以正规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需二

      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是为幼儿一生打好基础,也要为了入小学做好准备。入学是幼儿生活的新起点。为了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幼儿园大班教师应在一日活动常规中体现幼小街接。

      (1)作息时间的调整:由于入学后基本没有了午睡,又由于幼儿的鞋力劳动负担大大超过了入学前,所以,在入学前这段时间,需要家园配合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保证幼儿睡眠充足,并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这样入学后,才不会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还要要求幼儿早展8:00上幼儿园不能迟到,如果迟到了就不能得到好看的贴纸.

      (2)学习习惯的培养:在班级中适当开展书写活动,教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书写姿势,让他们学会正确地使用学习用具,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独立学习的能力:提示他们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要学会自己检查;学习时要专心,不能一边学习一边做其它的事情等.

      在大班的下学期,教师还可以请家长为幼儿准备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学习用:品,如书包、文具盒、铅笔、橡皮擦、作业本、拼音本、图书等,让幼儿了解这些用品的名称和作用。每天让幼儿自己整理书包,让他们学会有序整理书包,并能够按书包的构造有序安放物品:把水瓶放在书包两侧的网兜内。把作业本放在书包前边的小袋内等,从而提高动儿的自理能力。

      (3)时间观念的建立:可以从认识时间、感知时间的长短、遵守规定的时间、学习安排时间等几方面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教师可以教幼儿认识时钟,认识一分钟、一小时,整点、半点:公布班级活动时间,每日请值日生提示老师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比如,10.00时, 值日生就会告诉老师10:00了,该吃加餐了;11:30时,要吃中饭了;下午s:00了,爸爸妈妈快来接了..新渐地,幼儿把时间和活动联系在了一起。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体验10分钟有多长及10分钟可以做什么等。比如,开展课间10分钟的活动,指导幼儿抓紧10分钟的时间如厕、喝水。收拾自己的文具,使幼几在上学后能够适应学校的课同活动。

      (4)任务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准备一个计划本,记下当天回家的任务并指导幼儿自己做任务计划。比如,幼儿计划当天回家看一本书,那么他就要想好看什么书、在什么时间看等。请家长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写下反馈,第二天让幼儿.带来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5)积极情感的培养:小学在幼儿的心中是很陌生的,因此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和向往十分重要。教师要开展有关入学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让他们知道上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教师可以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有“我要上学了”、“我心中的小学”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小学参观以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小学。在参观小学的活动中,幼儿会看到开阔的操场、整齐有序的图书馆和科学馆以及哥哥姐姐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学在他们的心中又多了一分吸引力。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对小学的陌生感会减少,对上小学产生向往和期待的积极情绪。(禦慧芬)

      16.如何顺应幼儿的需要,和幼儿一-起修改完善常规

      (1)让幼儿亲身实践,从比较中得出结论。让幼儿亲身体会见制度更好,更适合本班。比如:在,中班的建构区游戏中,幼儿对建构游戏都十分感兴趣,每天都有许多小朋友想要在建构区玩。一次,建构区中一下子来了8个小朋友,大家谁也不愿意把机会让给别人。于是,教师就请8个小朋友一起玩。开始,幼儿还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听见小朋友告状的声音,“老师,他占了我的地方”、“老师,他把我的楼房碰倒了",“老师,我都没地方搭了!”..问趣愈来愈多。于是,教师把这8个孩子集中在一起,向他们询问刚才遇到了什么问题,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老师,强强把我的楼房碰倒了!”“老师,我想搭一座大桥,可是他们把地方都占了! ..老师,地方太小了!”听了幼儿的话,教师马上引导他们:“地方太小了,那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行他们异日同声地说:“人要少一点!” 通过让幼儿亲自击体验,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了建构区的人数最多为4人,并制作了预约册,想玩的朋友可以提前预约,按照预约的名单顺序游戏。

      (2)组织幼儿集体计论,投票表决。组织幼儿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双方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再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同意谁的想法,最后进行投票.例如:中班幼儿在拼插区游戏时,总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游戏结束也不好好收拾,乱摆乱放。教师一遍遍地提醒他们说:“要把玩具放在一起"、“把筐子放到旁边”、“把雪花片放到玩具篓里”,可幼儿听了就忘了,总是记不住。最后, 教师反思:“为什么总是由我告诉孩子们该怎样做,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自己来建立常规呢?”于是,利用一次餐后的谈话,教师让幼儿自主讨论如何在拼指区既能快乐玩耍,又有一定的秩序。幼儿自发地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抽出一名小朋友向全班小朋友介绍他们组所定的常规。有的小组说:“不把玩具倒出来!”有的小组说:“每次玩一筐,不把玩具混在一起!:~还有的小组说:“请小朋友检查!”最后,再由各组之间的幼儿相互提问修正。这样,一套由幼儿自已提议的活动区常规就制定出来了。随后,教师请幼儿把自己制定的游戏常规画下来,贴在玩具区,以帮助幼儿按照常规去做。在以后的区城活动中,幼儿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常规,而且还互相监督,使常规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何颖)

      17.在集体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幼儿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他们的表达能力一般较强,可是有一一些幼儿的倾听习惯却并不好, 如在大人说话时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别人说话等。教师应让幼儿懂得在听故事、听他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坐姿要自然,眼睛要看着说话的人,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礼貌。那么,教师在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方面,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1)以身作则,耐心聆听幼儿的倾诉。平时,当幼儿向教师倾诉各种事情时,教师必须当好听众: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的话,不能流露出不耐烦或数衍的神情,鼓励他们尽可能详细地表达,并产生共鸣.教师要使幼儿乐意傾诉,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和帮助。

      (2)树立认真倾听的同伴榜样,教师要多表扬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幼儿,号召别的幼儿向他们学习。对幼儿来说,教师的称赞和表扬是对他们良好倾听习惯的肯定,能给他们极大的动力,让他们坚持不懈地继续这种好的习惯。

      (3)选择恰当的活劝内謇,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教师应选择幼几感兴趣的话题和教学活动,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小朋友一 -般都喜砍听故事,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情节生动、语言幽默风趣的小故事讲给幼儿昕教师在讲故事前,还可以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倾听;讲完故事后,还可以请幼儿复述故事的情节或对话,幼儿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做出回答,这促使他们能够更认真地倾听故事内容。

      (4)将倾听的要求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之一,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一个特点。教师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比如,要求幼儿听指令做相应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幼儿一些任务,让他们完成;让幼儿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来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总之,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需遵照看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这样幼儿的倾听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何颖杨晓静)

      18.如何让教育活动活而不乱

      (1)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第一步: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活动目标要符合幼儿的能力。经验,活动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颖性,要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及求知欲。孩子们只有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参与兴趣与行为。要避免活动目标或内容过易和过难,使幼儿出现行为问题.

      第二步:设计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幼儿有事情做就不会乱。教师要精心选择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相教学策略,并设计活动的基本步骤.在设计上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交往、在活动中学习。丰富多彩的物质材料、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基础。

      第三步:根据先前确定的目标对设计的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估,事先预测活动的难点和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重要环节一定要详备多种解决方案。在设计上要强调幼儿手脑并用,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活动中,适时有效地引导。首先,教师对教学思路要清楚,对整体安排要心中有数,能及时观察幼儿的需要并做出必要的调节。如果幼儿不感兴趣,教师要用游戏激发其兴趣;如果多数幼儿做不到,教师要降低难度;如果全班幼儿都已经掌握了主要目标的要求,教师就要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要
      透,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深层蕴含的内涵,把握不住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其次,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

      (3)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教育活动常规。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第一,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建立一定的信号联系。比如,教师的手放平就表示请大家安静,教师双手摆在胸前就表示请大家站到前面来。

      第二,加强日常培养,形成动力定型。比如,工具放在哪里、纸盒等材科放在哪里、画笔放在哪里都是长时间固定下来的。

      第三,要强调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不同领域的课程会有不同的课堂常规,教师要在平时就让幼儿建立不同领域活动的不同常规,以保证活动的质量。

      只要让幼儿跟着教师的主线走,让幼儿一直保持高度的兴趣,他们在活动中就会活而不乱。(何颖)

      19.在学习活动的操作环节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

      操作活动在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活动中都占很重要的位置。操作规培养也就因此显得格外重要,培养得好,能使活动得心应手,一s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那么,在操作活动中到底有哪些常规呢?

      概括起来有三点: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在用完后放回原处;保持桌面、地面整洁,把垃圾废物收进垃圾箱;轻拿轻放桌子,椅子. .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呢?大家可以尝试根据操作活动的步骤,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对幼儿进行操作常规的培养,

      (1)操作前先提要求,让幼儿明确应该怎么做。向托、小班幼儿提要求时,语言要游戏化、情境化;向中、大班幼儿提要求时,语言要简洁、明确,以美术活动为例,在小班幼儿开始画画前,教师可以用拟人化、游戏化的语言提示幼儿:“我们要和小画笔做游戏了,做游戏时不能撕坏小画笔的衣服,做完游戏要把它们送回家哟!”对中、大班幼儿则可以直接提要求:“爱护你的画笔,用完画笔要检查画笔的笔帽,然后把它们整齐地摆放好放回柜子里。”
      (2)操作中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在幼儿操作时,教师一方面要观察并指导幼儿掌握活动的重点、雉点,一方面要关注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比如,在剪纸活动中,要求幼儿保持桌面、地面整洁,把垃圾废物收进垃圾箱,有的幼儿一心扑在剪纸作品上,只顾着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百忽略了掉在桌子上的纸屑。发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地提醒他收拾好自己的桌面后再展览作品,或者对认真整理的小朋友提出表扬,暗示大家向他学习。

      (3)操作后,要及时小结。教师也可以利用环节过渡的时间对操作活动中的常规情况进行小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对托、小班幼儿,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示范法和练习法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方法。比如,请一名小朋友搬小椅子,让大家看看他的方法对不对,指导幼儿搬椅子时要轻拿轻放,然后要求所有幼儿都来做一做。中、大班的小结可以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幼儿白已发现问题,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录下操作活动的视频在小结时播放,引毕幼儿自已评价操作时的常规情况,并及时地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鼓励幼儿下次能够做得更好。(吴海梅)

      20.教师应遵循哪些原则有序的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

      ◆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其类型有很多种:1.游戏活动:大型户外玩具、自由活动、体育活动、水上游戏

      2.集体教育活动:节日联欢、参观、演出、游览、访问等,到要注意活动的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安全性、教育性,

      3.活动区活动:是指户外活动区。

      4.远足:广泛的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社会风貌的美

      ◆幼儿园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活动量的渐进性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按一定的程序来进行,从简单到复杂、从少量到大量.从轻缓到逐步加强、从相对安静进入到运动状态。运动量的合理安排,运动后身体微出汗最为合适。

      2. 经常性原则:每天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3.动静交替的原则: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运动要合理搭配进行。使幼儿动
      静交替的进行地进行不同性质的活动,能预防神经系统的疲劳,保持身心愉快的情绪,并起到全面锻炼身体的作用。如: 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活动量较大的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孩子们玩的满头大汗,气喘嘘嘘,这时老师就可以带孩子们玩一些活动量较小的体育休息,让幼儿在原地做-些活动小的运动,这样就能控制和调节幼儿的运动量,更好的组织和指导幼儿活动。

      4.全面锻炼的原则:保证各个部位.各种技能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如:幼儿的劲、胸、腰、上肢。下肢等身体部位,都要协调发展。走、跑、跳、投擲、攀登、钻爬等基本动作技能都要得到全面锻炼。

      5.个别对待的原则:活动内容的设计要考虑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幼儿要相对的提高要难度,好让他们“玩的有劲”;对那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则降低动作要求,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材,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1.体育活动设计的步骤: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

      2.幼儿阶段,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在设计体育游戏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生理、和动作特点进行设计.幼儿的心理、生理、动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可供大家参考:

      小班:易掌握一些单一的动作,而技巧性动作难以接受;喜欢玩同一类游戏尤其是喜欢角色化游戏内容,不喜欢玩角逐、竞赛。运动量大的活动,以独立运动为主。

      中班:能掌握简单的不同的动作,面创造性的大动作仍有困难;喜欢机体游戏,对合作性游戏有兴趣,而竞赛性的游戏只注重过程,目的性不强。

      大班:能掌握技巧动作,会动脑筋完成一些有难度的技巧性动作,如玩一些创造性强或几种器械组合,需同时完成几个动作内容;喜欢玩创造性大,有变化性大,竟赛性强,且运动量大的游戏。

      ◆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还应特别注意一下以下几个问题;1.活动前,老师对活动范围,场地及玩具设施都要事先检查,消除不安全的因素。

2.活动前,要检查幼儿的仪表是否整齐,衣袋有无尖利的东西.3.活动中,幼儿出汗要及时擦干,看情况及时增减衣服.4.活动中,老师要随时四处巡回走动。

      5.活动中,老师要及时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并进行适当的调节,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及时纠正幼儿的一些危险动作。

      6.活动后,组织幼儿排队,并清点人数。(严娟)

      21.教师在组织户外活动时要注意什么

      幼儿户外活动时,教师应把安全放在首位,因幼几年龄小、好动而稳定性差,好奇而自护能力弱,所以活动前首先要大型玩具是否松动、有裂口、有钉子、要注意户外场地的安全, 有无凹坑、玻璃、碎砖,第二,检查幼儿的穿着是否安全,是否妨碍幼儿的活动,裤子和鞋带是否系好。第三,在活动中,保教人员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教育幼儿要和老师同伴在一起,不擅自离开活动场地。第四,保教人员要全神贯注,不得随意离开幼儿,也不能聚在一起聊天。所有幼儿必须在保教人员的视线内。(选自《知网》)

      22.户外活动:收放自如安全有效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户外活动时间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有专门的体育课外,还有很多可以由教师自由支配的户外时间。户外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如何组织好户外活动,使其既安全又有效呢?关键是要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

      所谓“收",就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户外活动,活动由教师来计划、安排和组织,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统一活动。这种模式的好处一是目标性强。教师作为活动的统帅,对活动要如何组织,练习什么动作,锻炼何种技能等都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在活动中,会根据目标来组织,活动能有的放矢。二是安全系数高。幼儿在教师和同伴的监督下,按相应的规则和要求统一活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弊端,那就是活动中,没有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需求,幼儿始终处于规则的束缚下,身心没有得到完全的解放,而且不利于幼儿间的交流和学习。
何谓“放" 呢?就是以幼儿为本位的户外活动,教师是活动的保护者,旁观者,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人。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由寻找活动伙伴,自由利用活动材料。这时,幼儿是完全放松和自由的,他们的情感和个性得到充分地宣港、面且,同伴间的学习作用得以充分地体现,他们会在这种开放式的情境中,无意地学习到很多本领,也发展了交往能力。但这种模式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要求,加之幼儿的持久性和自制力差,时间一长,活动会比较混乱,不易教师管理,也易发生意外。

      所以,在户外活动时,最好将“收”和“放"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使活动发挥最大效能。具体怎样做呢?有三种方法:

      1. 收一-一放一一收。比如在玩球时,教师可以先集体组织幼儿用球作一些准备活动,或让幼儿按要求来拍球。一段时间后,让幼儿自由来玩球,探索出球的不同玩法,最后再将幼儿组织起来,集体练习新玩法或进行某-方法的比赛,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继续保持下去。这种方法多用于-物多玩时。

      2.收一一放,先进行集体活动,再进行自由活动。这其中,又可以分为小组为单位的自由活动和个人为主的自由活动。比如在玩丢手绢、网小鱼等游戏时,可以先集体学习游戏,再由教师安排或幼儿自由结伴,小组来进行游戏,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游戏的练习。而对幼儿熟悉的游戏或单纯练习动作时,集体活动后,最好让幼儿自由地活动-段时间,以消除其厌烦和紧张心理,使其得到快乐和放松

      3.放--收。在投放一种新器械或利用旧器械学习一种新游戏时,可以先让幼儿探究各种玩法后再来组织游戏。如投放了报纸球后,可以先让幼儿尽情地去玩,在玩时,注意发现有教育价值的方法。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幼儿玩赶小猪、拋接球、打保龄球等游戏,就会将活动深入下去,更好地进行拓展

      在利用这几种方法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目标贯穿始终。不管在哪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有相应的目标,并在活动中予以落实。集体活动中要发展什么动作,自由活动中要让幼儿有什么收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

      提高安全意识。在户外活动时,教师最担心的往往就是安全,因而在活动中每时每刻都监视并不断提醒着每个孩子,生怕出意外.但是教师的提醒只是治标不治本,关键要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知道如何防范意外,如何保护自己。
尊重与遵从并重。活动中,既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需要,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又要对其有所限制,让幼儿遵从活动中的规则和教师的要求,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有些幼儿园或者个别教师,为了谨防意外的发生,就减少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或者完全以教师为主,孩子得不到自由发挥,这不是积极的方法。如果能做到以上的收放自如,是完全能够保证孩子户外活动的安全又能达到活动目的的.(张红梅)

      23.一日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8活动中的安全隐患:

      1. 入园时忽略晨间检查,家长让孩子单独入园,或到了班上不向老师打招呼就离开。

      2.展问活动人均面积太小,活动器械的选择或各年龄段的场地安排不当。3.活动时座位排列不合理。4.课问孩子在室内迫打嬉戏。5.上厕所、洗手时管理松懈,6.点心,进餐时组织不当。7.餐后管理交接不当。8.药品管理不严密。9.午睡时监管不当。10.起床时情况混乱。

      11. 户外游戏时组织不当。

      12.园外集体活动时组织工作不细致。13.离园时交接不到位.◆预防措施:

      1.应坚持“一看二间三摸四检查”的晨检制度,家长送孩子入园时应主动让孩子接受保教人员的展间检查,尤其应主动报告身体已经存在的不适。同时坚持送孩子进活动室,并和老师打招呼,得到确认后方可离园。

      2.晨间活动的场地安排要尽量协调好,做到小、中、大班的孩子既能按年龄特征分场地进行活动,也能分时间段进行活动。活动器械也要科学地配发,避免器械造成的不安全。

      3.室内活动时,应根据活动的内容,选择座位的排列形式。如动态的活动尽量采用圆形,讲述活动尽量采用半圆形,操作活动桌子则采用U字形排列较好. (选自《知网》)

      4. 课问总有一些孩子会忘记喝水、解小便,而在室内追打嬉戏,桌角、门缝、玩具柜、饮水机等都会成为发生事故的隐患。为此,教师应和孩子一起制定班级常规及标志性的图案,使孩子了解规则并努力去维护自已制定的规则。

      5. 上厕所、洗手时弄湿衣服,掉落便池,滑倒在地,磕破头皮都是易发之事.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张贴标志图案,加强卫生间的巡视并及时帮助与提醒孩子,都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6.吃点心或进餐时,首先要避免因食物烫、刺、不卫生造成的危险,其次是避免餐具造成的划,截伤害,再次是避免要求不合理造成的伤害(如催促孩子进餐,一律不准剩饭等)。

      7.上、下午班教师的交接工作应该制度化。幼几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表格进行交接,表格中可以包括人数、服药情况、待殊说明等。

      8. 加强药品的管理。每班都应该有一张幼儿服药登记表,每天早晨由需服药的家长亲自填写并签名,然后再把药贷放在规定的,幼儿碰不到的地方。

      9.午睡时,首先要排除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如蚊香不能点在易燃、孩子易接触到的地方(幼儿离园后再灭蚊)其次,要排除孩子携带异物上床。再次,要加强午睡过程中的巡視,避免孩子因实发疾病而无人巡视造成的抢救.治疗上的不及时。

      10.起床之后的整理活动,教师和孩子都较忙。有序、分步骤是保证孩子安全的重要措施,如可以指导孩子先穿衣服,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子,然后再解小便、喝水。

      11. 户外活动时,首先要排除活动场地的安全隐息,以防场地造成的意外伤害,其次,是做好活动前的准备运动,以防突然剧烈运动造成的拉伤、扭伤。再次,是控制好活动中的动静交协,以防活动过量。

      12.在组织园外集体散步,参观,邓游等活动时,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1)了解沿逾路线,尽可能选择最安全的线路。

      (2)事先请孩子做好外出时的一切准备工作,并提出安全方面的说明。(3)行进过程中要保证前、中、后的孩子都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

      13.离园时,首先要控制好接孩子的时间,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