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殷师之六经辨证体系心得(二)

 中医药方便 2019-08-12

二、六经为纲

殷师强调我们需要搭建起六经系统的架构,每个所学的方证都要纳入六经系统中。我认为殷师的学术思想就是用六经系统将理法方药贯通起来,但现阶段我仍对六经等诸多概念不清,亟需“正名”,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六经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伤寒论》是以六经作为辨证纲领,因此阐明何为六经应为学习伤寒的第一要义。任应秋先生就曾说过:“伤寒论》辨证施治的体系,就是三阴三阳,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六经,把三阴三阳的道理懂得了,可以说是基本懂得了《伤寒论》。”可见理解六经对学习《伤寒论》是何等重要。扪心自问,作为中医学毕业的学生,我也道不明六经的内涵,这也意味着我对《伤寒论》很难有深刻的理解。近代中医名家恽铁樵也曾感叹:“《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卒之能得真义者竟无一人。此处不解,全书皆模糊影响,有何医学可言!”这说明理解六经实质不仅重要并且困难。而且六经实质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作此文以整理记录对六经实质的学习心得。


◆研究六经可等同于研究三阴三阳
翻阅《伤寒论选读》教材,其亦提出若想全面掌握六经辨证,就要明确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这三组概念。教材如此描述。
“六经是生理性概念,即三阴三阳,包括了其总领经络以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六经病是病理性概念,是对人体感受外邪后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的结果。”
“六经辨证则是以六经所系之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正气强弱、病因、病势、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病进行分析归纳,借以判断疾病病位、病性、病势,从而决定立法处方的基本原则。”
可见教材只对概念作轻描淡写的阐述,述而不作,欲求六经之真谛,仍需从古籍中探索。

纵览《伤寒论》一书,仲景并无明训,未见“六经”此概念。仅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字眼。可知六经即等同于三阴三阳。而“六经”这一名词,首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杨上善注之:“三阴三阳六经之脉,流诸血气以注肠胃,故为川也。”六经即指三阴三阳之经脉,后世医家如张景岳、滑寿、张志聪、薛雪、高世栻等皆沿袭此论。除此之外,《厥论篇》之“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之“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亦同上义。
“六经”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其被引入伤寒学肇始于宋代朱肱之《类证活人书》,其云:“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之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他以为六经为足之六经,继承《素问·热论》的理论,开以六经病指代伤寒三阴三阳病之先河

从上可得,六经概念应用于伤寒为后世学者之发挥,六经可等同于三阴三阳,鉴于仲景在伤寒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内经》与《伤寒》是源与流的关系,六经(即三阴三阳)真义应溯源于《内经》







三阴三阳(同六经)之源流
1.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
上文已经说过三阴三阳概念始于《内经》,准确点说是成熟于《内经》,为什么呢?因为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可以见到以“太阳、阳明、 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名的经脉。而在《内经》则对三阴三阴有详细论述,并且还有诸多应用。

(1)用于人体部位定名,继而用于经脉命名
《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周学海在其著的《读书随笔》论之:“由此观之,三阴三阳以人身之部位而定名也,不昭昭乎?部位既定,由是经络血气之行于太阳之部者,命曰太阳经;行于少阳、阳明之部者,命曰少阳、阳明经;行于三阴之部者,命曰太阴、少阴、厥阴经。”他认为三阴三阳是以人身结构部位定名的,部位既定,经络血气走在何经之部就命何名。再与手足命名别之,与相应的脏腑相配,便组成了十二经脉系统。另外,《阴阳别论》、《六节脏象论》、《太阴阳明论》等大量篇幅中,也将三阴三阳与脏腑、经络结合。



(2)指代六气以构建运气学说
纵观《内经》,在运气七篇中对三阴三阳着墨最多,运气七篇虽是由王冰补入,是否为《素问》原文多有争议,但以其为基础所创立的运气学说对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更有以张志聪为首的医家以六经气化学说来解释伤寒六经。
《素问·天元纪大论》以黄帝发问开篇“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五运如何三阴三阳搭配。
何谓气有多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形有盛衰?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上下相召奈何?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其所言的三阴三阳是指天地阴阳,就是寒暑燥湿风火六气。

在运气学说中三阴三阳的作用是用来搭配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系统,以十天干搭配五运,如“臣闻之,甲乙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以十二地支搭配六气如“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戊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以上指出厥阴是以风气为主,少阴是以热气为主,太阴是以湿气为主,少阳是以相火为主,阳明是以燥气为主,太阳是以寒气为主,因为风热湿火燥寒是三阴三阳的本气,所以称为“六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指出“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为六气之标。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此段提示中气为与标气相表里之气。

简而言之,标本中气与天干地支是五运六气最基本的架构,它建立一整套气候演化模型,用阴阳五行变化进行推演,描述了各种气候类型的常规特点以及太过、不及、胜复等极端变化,相应的人体对各种气候的生理、病理反应。


(3)用于命名外感病的六个证型
《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本文中的三阴三阳依旧是指的经脉,并且仅局限于足六经。邪气侵犯某经,此经所行之处与其络属的脏腑就会出现症状。仲景正继承了这种分类方式,加以发挥并创造了六经分证。




(4)用以研究开阖枢的生理功能与解释病理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王冰释之:“开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锢之权;枢者所以主动转之徵。由斯殊气之用,故此三变也”,他指出开阖枢是用来说明三阴三阳气的多少和功能不同, 开的功能主动静,合的功能主禁锢,枢的作用主动转,描述得比较抽象。而杨上善于《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五·阴阳合》注:“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滞留,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由此看来,将三阴三阳与脏腑联系,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如太阳主关(太阳主关还是开有所争议,在此不作讨论),具体表现为足太阳膀胱经开闭毛孔和闭泄津液的功能。既然三阴三阳可以解释生理,那么生理失常即成病,所谓“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因此三阴三阳也可用于解释病理。

正如《灵枢·根结》云“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也,骨摇者取之少阳。
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依,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张景岳解之:“开属太阳,为阳中之表,故气在肌肉为肉节渎也。表主在外,邪易入之,故多新暴病也。……阖属阳明,为阳中之里,其气在内,故阖折则气无所止息也。阳明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故为痿疾。……枢属少阳,为三阳之半表半里,故其气在筋骨间。骨繇者,骨节纵缓不收,摇动不安于地也。……开属太阴,主于脾也。输,营运也。膈,膈塞也。洞,如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也。脾伤则营运失职而为是病。……阖属厥阴,主于肝也。肝伤即气绝于里,而肺气乘之,则为悲。……枢属少阴,主于肾也。肾伤则脉有所结,而下焦有所不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与经络、脏腑、六气、生理、病理都有关联,即是说三阴三阳就是六大系统,里面包括了经络、脏腑,并且通过气化、开阖枢等变化使它们之间产生联系,如此一来便可以之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成为六大生理系统。切记不能为“六经”之名所误导,见到“经”字就以为是“经络”。其实应当是三阴三阳生理系统,与五行脏腑系统是处于同等地位。我们再对照教材所描述的定义,发现教材少了六气与开阖枢的概念,着重于脏腑,有失六经之精髓,私以为这样会影响我们对六经的理解,因为后世研究伤寒的医家对以上两组概念多有发挥,如此一来,不知六气与开阖枢,难明伤寒诸家之注解。


参考资料:
①、杨茹芸:以标本中气与开阖枢理论探讨《伤寒论》六经辨治规律
②、郝日晋:《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
③、郭志杰:“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与《伤寒论》中的下法
④、许圣贤:《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形成及其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