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正确辨析具体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部分的复习,应注意与实际语言运用相结合。在阅读中,要结合具体内容,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夸张,具有生动的描绘性,产生形象美;对偶、排比产生结构美;设问、反问,借助语调、语势,分别产生引人注意、激发情感的作用。在写作时,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 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三、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1.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五、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设问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七、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八、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九、反复 由两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十种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1.(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2.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最后一课》) 二、摹形不是比喻。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老山界》) 2.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1.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2.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猜测不是比喻。 1.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2.黄显声仿佛没有听见,把头转过去了。(《挺进报》) 五、比较不是比喻。 1.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石像》) 2.(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六、举例不是比喻。 1.……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2.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的老师》) 七、想像不是比喻。 1.(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2.“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觉不是比喻。 1.──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仿佛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听潮》) 2.……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 九、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1.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 2.……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十、词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如: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果树园》)“大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有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格。 例: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特色讲解】 一、比喻与非比喻的识别。 比喻指用甲物来比拟乙物,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分不看形式(比如有没有“像”“如”),而是看两者是不是比喻的关系。比如: 1.“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体:露、月。喻体:真珠、弓。) 2.“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暗喻)(本体:潮声。喻体:鼾声。) 3.“我知道,我们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借喻)(本体:没有直接写出来,是指“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喻体:厚障壁。) 甚至以下偏正短语也是比喻: 1.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把思想比作“野马”。) 2.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轻驶,务必要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徘徊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把“生活”比作“舟”。) 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 1.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不可能把奶奶比作“现在”。) 2.她长得像他姐姐。(比喻是两种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3.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轮船和扁舟也是一类事物,不是比喻,而是比较。)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5.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6.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二、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拟人指将事物人格化,使物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 比喻是“物”(名词)之间的比较,而拟人是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比较。主要看一下有没有“喻体”(比喻可能没有本体,但必然有喻体),如果有,则是比喻。 以下是拟人: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温柔”是形容词,无喻体。) 2.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打扮”是动词,无喻体。) 稍作改变,即为比喻: 1.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2.大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三、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借代的方法多样,可用部分指代整体,如用“孤帆”指代“船”;也可用特征指代本体,如用“黄毛”指代“黄头发的人”;也可用具体指代抽象,如用“烽烟”指代“战争”;也可用专名指代普遍,如用“千万个雷峰”指代“好人”。 借喻既有“借”的功能,又有“代”的功能,而借代只有“代”的功能,两者的区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 借喻的例子有: 1.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浪花比做“翡翠”。)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日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敌人比做“毒蛇猛兽”。) 3.我似乎打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把隔阂比做“厚障壁”。)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把光明的未来比做“黎明”。) 借代的例子有: 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指现大洋,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无法改成把钱比做“袁世凯”。)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替群众财产,无法改成将“财产”比做“一针一线”。) 3.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汗青”代替“史书”,无法改将“史书”化做“汗青”。) 4.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峰。(用“雷峰”代替好人,无法将“好人”比做“雷峰”。) 5.操场上有一群红领巾。(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无法将“少先队员”比做“红领巾”。) 6.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用“龙井”代替“茶”,无法将“茶”比做“龙井”。) 四、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 对比的例子有: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对偶的例子有: 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以下例句既是对比,又是对偶: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五、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且必须结构完全相同。 排比句如: 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对偶句如: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过五关,斩六将。 3.驿寄梅化,鱼传尺素。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六、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自问自答。 反问的例子如下: 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2.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3.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设问的例子如下: 1.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4.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七、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接起来运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只需要两个即可。 排比的例子如下: 1.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3.而青松啊,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一派正气,一副洁骨,一片忠贞,一身英武。 反复的例子如下: 1.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两个“无耻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两个“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 3.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两个“我要提”。) 八、夸张 夸张指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包括三类:一、扩大夸张,如“虽九死,其犹未悔”;二、缩小夸张,如“他的心眼比针鼻还小。”三、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新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其他夸张的例子如下: 1.李杵头这人,盐水泡鹅卵石也能下酒,哪一顿桌上没酒眼睛就鼓起来了。 2.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馋的,连跑过去的猪都想啃一口。 3.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精妙世无双。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当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排比) C.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比喻) D.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反问)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修辞。C项中“好像”不是比喻词,有“好像”的句子不一定全是比喻句。要构成比喻,必须有本体、喻体,本体与喻体要求不是同类事物。非比喻句的五种“像”字句是:表示比较、表示举例、表示猜测、表示说明、表示联想想象。上面C项句子只表示比较。 【答案】C 2.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判断,B句使用的是比喻,用“水”比喻“愁”,其他三句用的是拟人。 【答案】B 3.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解析】修辞在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平日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常见修辞方法的概念及作用,能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欣赏语句。这段文字运用了设问、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选项A、B、C的说法都正确。选项D中,反问的修辞方法是对的,但它强调的应是“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 【答案】D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jū,或如猛qín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在花海的印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红的字注音。 憨态可jū( ) 猛qín( )展翅 婀( )娜多姿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 。“楚楚动人”中,“楚楚”的意思是 。 (4)这段文字运用拟人、 、 等修辞方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 【解析】第(4)小题是判断修辞类别题,但结合语段综合题的形式考查,此语段综合题的选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句,考查的知识点却很集中,包括字音、字形、字义及修辞。(4)题判断修辞类别,注意不要漏掉修辞种类,除了拟人,还在排比中用了比喻。 【答案】(1)掬 禽 ē (2)印衬 映衬 (3)尽 娇柔,秀美(意思对即可) (4)排比 比喻 5.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雄伟”“壮丽”“非常”“宁静”都属于形容词。 B.短语“黄麻起义”“天堂美景”“赤壁风光”“武穴酥糖”的结构都相同。 C.“投资亿元的武穴梅苑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建成并开始使用”,句子的主干是“示范园建成使用”。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中“飞出”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刻画出小孩活泼灵动的性格。 【解析】本题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是结合在语法知识的判断中的。A项中“非常”是副词;B项中“黄麻起义”是主谓结构,其他是偏正结构;D项中“飞出”是比拟中的拟物修辞,不是比喻。 【答案】C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解析】本题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在古诗词的阅读中进行的,判断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1)题要写出效果,(2)题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并要求语言生动流畅。 【答案】(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示例: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将“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纳入其中。在你班举行的“珍爱生命”主题班会上,请你围绕主题对同学们发表一段即兴演讲。提示:演讲内容可以从生命来之不易、生命的价值、不伤害他人、防止被伤害等任一方面展开。要求:所写文段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解析】这是将修辞手法和口语交际的考查结合在一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含有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完成此题时,一定要使用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子。从口语交际的角度看,必须要有称呼,且语言流畅。 【答案】示例:同学们,是妈妈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为了妈妈的笑脸,我们应该高举生命智慧的火炬,让青春像花一样盛开,像鸟一样歌唱,像旗帜一样高高飘扬。 8.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一致。 缺憾使荆轲赌命功亏一篑;缺憾使_________;缺憾使_________。如此才有历代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 【解析】仿写句子要考虑原句结构、语气、修辞方法、思想内容、感情等方面的因素。此题难度稍大,因为它不仅涉及到语法知识方面的问题。还牵涉到历史典故,成语使用等知识。学生如果孤陋寡闻,此题有可能无从下手。 【答案】示例:楚霸王自刎乌江留下千古叹息 孔明六出祁山落魂丢魄 9.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向世界展示山东的风采。班级开展“走进山东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完成下面的对联,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 上联:儒家仁墨家爱人文精华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拟写对联题,给出上联,补写下联。各地都有本地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考生应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园为这些早已进入命题者的视线。题目提示语要求对联内容是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的,上联的“儒家仁墨家爱人文精华”,揭示的是山东丰厚的“人文底蕴”,那么下联就要反映壮美的“自然风光”了,考生应想想山东有哪些自然风光,如:雄伟的泰山、壮观的黄河、美丽的微山湖等。内容确定后,考生利用对联常识就可组合出答案。 【答案】示例:泰山雄黄河壮自然奇观 10.请从老师、父母中任选一个对象,说一段感恩的话。 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能出现真实姓名、班名、校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内容;③50字左右。 我想对 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先确定感谢的对象,以及与该写作对象有关的写作素材,做到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答案】示例一:(对老师)一方沃土育新苗,三载春风化细雨。您的关怀伴我茁壮成长,您的鼓励助我勇敢前行。感谢您,我亲爱的老师! 示例二:(对父母)那温柔慈爱的目光,那奔波劳碌的身影,那殷殷期盼的叮嘱,让我永远难忘。谢谢您! ▼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