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知录》丨一时显赫,不是代代豪门

 小无花果 2019-08-13
2019-08-13

作者:金钟

首发:腾讯儒学

古人求没世之名,乡人求当世之名。

——《日知录》

每次回顾大唐的历史,都会为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旷世爱恋而震撼,也会为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独自守着月儿,想起往事“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无限感慨而伤痛,曾经轰轰烈烈的爱却变成了绵绵无绝期的恨,谁又能不为此感伤呢?最后唐玄宗留给子孙的也只是无尽的遗憾了。

一时显赫,不是代代豪门。正因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只看到了暂时的欢愉,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才造成了“盛景难再,帝王不归,佳人不回”的悲惨结局。

《日知录》中说:“古人求没世之名,乡人求当世之名。”古代的人追求的是永久的名声,现在的人大多数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其实就是圣人与俗人的区别了。

卫懿公特别喜欢鹤,让鹤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为了过好自己的豪门生活,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大臣们曾无数次上书,得到的只有严厉的斥责。后来当翟攻打卫国,濒临城下时,人们打开城门四处奔逃,翟国占领了卫国,卫懿公死,卫国灭亡。

卫懿公只顾着自己的享乐,豢养伶人,湮没良臣,坑害人民,他看到了享受时的乐趣,却没有考虑国家未来的发展,到后来既没有兵力,又没有民心,才招致灭国的灾难。“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爱利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只看到利益,鼠目寸光,没有看到利益所带来的害处,那就像鱼只看到了食物却没见到鱼钩一样,最后终会为人所害,失去所拥有的一切,甚至整个国家。正如“焚林而田,竭泽而渔”,为了种田,烧毁了整片森林,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为了钓鱼,抽干了整个池子的水,以后就再也没有鱼了,一时的饱腹变成了永久的饥饿。

一时得利,不是处处有利。当诸葛亮辅佐刘备坐上了汉中王的位置,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统一中原指日可待,刘备开始转变,不再像以前那样谦逊,变得自负,为报仇失去了诸葛亮与他一同创下的大好局面,从此每况愈下,再加上儿子的不争气,即便诸葛亮再神,也无法拯救了。

曾经三分天下的胜局,曾经对未来宏图的设想,全都灰飞烟灭了。假如刘备称帝后, 还能像以前那样谦逊、审时度势,假如他能忍一时之辱、一时之恨,可能他还没那么快去世,还不会让阿斗来一点点地蚕食他的基业,诸葛亮也不会积劳成疾,最后的三国可能会归于蜀。得利后,还需懂得如何守利,冲动和自负是不能守的,只会让已经得到的利加倍速地消失,欲速则不达,越着急越会做错事情,守利的关键还在于稳,不能为小利失去大利。

楚国的宠臣靳尚收了秦人和郑袖多少好处,凭着“不烂之舌”勾结小人,陷害忠良屈原,一步步地卖主求荣,将楚国一点一滴地“卖”给秦国,与最后惨死相比,之前获得的不过是蝇头小利罢了。

这些人是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如何呢?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害怕死之后不能留下万世名。如果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只为当世之名,无长久经营之道与德,那留下的可能会是子孙财产的穷尽,甚至可能是世世代代的骂名。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时,也不能狂妄自大,急躁冒进,守名还需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人无远见,安身不牢”,一时得利,请不要被利益蒙蔽,注意那害人的鱼钩,求得一生安稳,为子孙树立“求没世之名”的价值观,才能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