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实Meishi 【处方用名】乌梅——蔷薇科Rosaceae 【经文】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 【经文要义】: 乌梅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梅实”。乌梅之名则始见于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梁氏对“梅实”的注解:“此亦是今乌梅也,用之去核,微熬之。”并指出:“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 梅实,顾名思乂, 为梅的果实以梅近成煞熟果实经熏焙烘干至表面乌黑,而故名乌梅。为中医常用经典药物。 “梅”,古字写作“槑①”。《集韵·灰韵》:“梅,或作槑。”清·龚自珍《病槑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谿,皆产槑。”“槑”,又写作“呆”。《说文解字》徐灏《注笺》:“古文‘槑’或省作‘呆’,皆从木,象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项云:“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呆。书家讹为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梅合众味。”据此,“槑”或“呆”为象形字,应是“梅”的最初之写法。李时珍所言“呆”字,后被“书家讹为‘某’(甘木为某)”。《说文解字》:“某②,酸果也。从木,从甘。”徐灏《注笺》:“‘某’即今酸果‘梅’字。”因梅属木,故作“某”字又常写作“楳③”。清·马位《秋窗随笔》九十一《秋日寄怀》诗中有“料得诗人远相忆,楳花清梦绕吴山”之句。其后,“某”字的字义又发生了变化。《说文解字注笺》云:“某”字“因假借为‘谁某’,而为借义所专,遂假‘梅’为之”。故“某”字后被假借为“某某人”的“某”,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梅为“酸果”之本义,而专作指示代词而指某人、某地、某事、某物等。于是只能再假借一个“梅”字来取代“某”字了。此后,这个“梅”字也就成了借义所专用而被固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本草纲目》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因梅字在古代被用作调味品,且《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雅盐梅”之句。李时珍将“梅”释名为“媒合众味”。这就是梅能制作“果脯”的由来。 【注释】: ①槑:同梅,梅的古字。《集韻·灰韻》:“梅,或作槑。”清·龚自珍《病槑馆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郑尉,杭州之西谿,皆产槑。” ②某,读mei音梅。后作“梅”。《说文·木部》:“某,酸果也。从木,从甘,阙。槑,古人某从口。”徐灏注笺:“‘某’即今酸果‘梅’字。因假借为‘谁某’,而为借义所专,遂假‘梅’为之。古文‘槑’或者省作‘呆’,皆从木,象形。” ③楳:同“梅”。《说文·木部》:“梅,相也可食。楳,(梅)或从某。”清·马位《秋窗随笔》九十一《秋日寄怀》诗中有“料得诗人远相忆,楳花清梦绕吴山”之句。 《吴普本尊》:“梅核,明目,益气不饥。” 《名医别录》:“梅实,无毒。止下痢,好唾,口乾。生汉中,五月采,火乾。” 《本草经集注》:“梅实,味酸,平,无毒......此亦是今乌梅也,用之去核,微熬之。伤寒烦热,水渍饮汁。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也。服黄精人,云禁食梅实。 《图经本草》:“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阳·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其生实酢而损齿,伤骨,发虚热,不宜多食之。服黄精人尤不相宜......五月采。其黄实火熏干作乌梅。 《本草纲目》:“梅,杏类也。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其实酢。曝干为脯......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 综上所述:古今所用乌梅一致,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sieb.et.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的干燥品。 “除热”:乌梅,用于寒热错杂之痛证,尤其是上热下寒证,《伤寒论》之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肉桂)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主治蛔厥证或久泻久痢,其病机即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等,症见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心胸烦闷等。 现代常将本方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症,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烦满”:烦闷胀满,即心中烦闷,多由于内热所引起之。指体内实热或虚而引起心胸烦闷的症状,又称内烦。因心烦引起的意识错乱,叫“烦乱”。烦乱同时又有闷闷不乐感觉,则称之为“烦冤”。 “安心”:①指胃脘部疾病,如胃痛、胃胀、泛酸等。如乌梅丸症治;《温病条辨》“椒梅汤”:川椒三钱、乌梅一钱、黄连一钱,治疗豆为虫闭。指面部痘疮。②指安神是志,用于失眠症。 “肢体痛”。指中风(偏枯)后遗症之肢体疼痛,或风湿、类风湿关节疼痛等,因乌梅能散结止痛,软化骨刺,去胬肉等。 “偏枯”:病名,又名偏风,亦称半身不遂。多由营卫俱虚,真气不能充于全身,或兼邪气侵袭,因而发病。症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或兼疼痛,久则患肌肉枯瘦(萎缩),神无异常变化。偏枯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三·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一·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王洪图·《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5)。《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侯上·风偏枯候:“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里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智不乱是也……诊其胃脉沉大,心脉小牢急,皆为偏枯。男子则发左,女子则发右,若不瘖,舌转者可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2) “不仁”:证名,肌肤麻木,不知痛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营养,或气血凝滞,或寒湿痰淤留于脉络所致。系中风之先兆。 “死肌”指痹痛所引起的肌肉感觉及运动功能严重障碍,如肌肉麻木不用等证。古人认为这部分肌肉已失去生命,故曰“死肌”。《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段玉裁注:“《方言》:澌,索也,尽也,是澌为凡尽之称,人尽曰死”。“澌”,原本指水尽,引申为凡物竭尽之称。《神农本草经》所言“主死肌”尚有菊花、术(苍术、白术)等。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注解白术:“死肌者,湿浸肌内也。”清·姜国伊《神农本草经释》注解白术:“死肌者,肌不仁也。” “青黑志”:指皮肤上隆起的黑色斑点。青与黑,为同义词,即黑色。“志”同“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瘿瘤等病诸侯·黑志候:“黑志者,风邪搏于血气,变化生也。夫人血气充盛,则皮肤润悦,不生疵瑕;若虚损,则黑痣变生。然黑痔者,是风邪变其血气所生也;若生而有之者,非药可治。面及体生黑点,为黑痔,亦云黑子。”(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163)。 “恶疾”:病名。应作“恶肉”解。《本草纲目》梅项载主治:下气,陈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蚀恶肉。李时珍:“乌梅……蚀恶疮、胬肉……乌梅肉烧成存研,傳恶肉上,一夜立尽”。 “恶肉”:《肘后方》:恶肉者,身中忽有肉,如赤小豆粒突出,便长如牛马乳,亦如鸡冠状,亦宜服漏芦汤,外可以烧铁烙之,日三烙,令稍焦,以升麻膏傳之。(注:疑拟,现代皮肤病之“尖锐湿疣”) 【名著论选】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矣。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矣。安心者,谓烦热除而胸膈不满,则心气亦安。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阳气虚微,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故止肢体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阳气充达,则其颜光,其色鲜,故去面上之青黑痣及身体虫蚀之恶肉。”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乌梅气平,秉金气而入肺;气温秉木气而入肝;味酸无毒,得木味而入肝,味涩,即酸之变味也,味胜于气,以味为主。 梅得东方之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秉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气,以上达也。其下气者,生气上达,则逆气自下矣。热烦满,心不安,《伤寒论》厥阴症,以气上撞心,心疼热等字赅之,能下其气,而诸病皆愈矣。脾主四肢,木气不达而为死肌,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所以主之。去青黑痣及蚀恶肉者,酸收之味,外能消痣与恶肉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肺主气,气平则降,所以下气;肝属木,木枯火炎,逆于胸中,则热而烦满,乌梅味酸,能收浮热,吸气下行,所以止烦满也。心者火也,木之子,味酸气平,能平肝木,木和心自安也。肢体属脾,脾为土,肝木克土则痛,味酸则敛,所以止痛。肝藏血,血枯则偏枯不仁死肌矣,味酸益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愈也。去青黑痣,及蚀恶肉,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与肉也。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乌梅,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下冲气而止呕,敛风木而杀蛔。 《伤寒》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干姜十两,细辛六两,人参六两,桂枝六两,当归四两,川椒四两,附子六两,黄连一斤,黄柏六两。 治厥阴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消渴,食即烦生,而吐蛔者。以水寒土湿,木气郁遏,则生蛔虫。木郁风动,肺津伤耗,则病消渴。木郁为热,冲击心君,则生疼热。脏腑下寒,蛔移膈上,则生烦呕。呕而气逆,冲动蛔虫,则病吐蛔。 乌梅酸涩收敛,泻风木而降冲击,止呕吐而杀蛔虫,善医蛔厥之证。其诸主治,止咳嗽,住泄利,消肿痛,涌痰涎,泻烦满,润燥渴,散乳痈,通喉痹,点黑痣,蚀瘀肉,收便尿下血,止刀箭流血,松霍乱转筋,开痰厥牙闭。醋浸一宿,去核,米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h.)Sieb .et Zucc.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药材鉴别要点】 本品呈类环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果肉柔软,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张仲景应用乌梅情况: 《伤寒论》用乌梅仅见“乌梅丸”一方: 乌梅三百个,干姜十两,细辛六两,人参六两,桂枝六两,当归四两,川椒四两,附子六两,黄连一斤,黄柏六两。并将乌梅的使用方法详加说明: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 这里是中医粉丝的乐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