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欢迎大咖 2019-08-14

193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党创始人之一的李璜在上海四马路美丽川菜馆宴请徐悲鸿、梁实秋等众多宾客,席上有一道蚝油豆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已是暮年的梁实秋却仍记忆犹新。他说:“蚝油豆腐用头号大盘,上面平铺香嫩豆腐,一片片地像瓦垄然,整齐端正,黄澄澄的稀溜溜的蚝油汁洒在上面亮晶晶的。此后数十年间吃过无数次川菜,不曾再遇此一杰作。”咸鱼百科

已故老报人周劭曾在文章中回忆:老上海时期的四马路上有许多报社、书局,报人和编辑下班后常常直奔四马路上的酒家,烫黄酒数壶,选定铁丝笼里那只横爬的大闸蟹,令酒保即煮后大啖。吃过再换一家,最后在王宝和坐定,此前都只是彩排,只有在王宝和才算正式开演,因为王宝和的大闸蟹和黄酒都是最最上乘的……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大作家郑振铎与妻子高君箴十分恩爱。为了让妻子吃到最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每年大闸蟹上市的日子,郑振铎都会陪同妻子一起去到四马路的王宝和酒楼,一切按照妻子的心意安排妥当之后,自己便去附近逛逛旧书店消磨时间,过后再去酒楼接回妻子,两人的四马路之行各有目的,却也各取所需,十分和谐……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如今的福州路,在旧上海时期被称为四马路。四马路上多为百年老店,每一家店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故事。

当时的四马路,两边的报社、书局、印刷局鳞次栉比,文人墨客相聚于此,大文豪茅盾、叶圣陶都曾在此工作过,巴金的《家》、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在此出版,还有陈独秀在此创办了《新青年》,影响了一大批爱国志士。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拐进四马路的小巷子里,却又是另一派光景。除了书卷香,四马路还暗暗漂浮着浓厚的脂粉气。烟花柳巷、风花雪月也是四马路的标签。当时的四马路也是上海最著名的红灯区,一段段风流传说在这里悄声开始,一场场美梦在这里悄然破碎。

当然,作为福州路的前身,四马路更是能体现上海饮食文化的一条路。旧上海还有一道独特的夜市风景线——宵夜饮食,是粤菜馆的支派。午夜时分,一班人马在笙歌娱乐之后,饥肠辘辘,便想寻一处裹腹,径直走进了那些还亮着灯的粤菜宵夜馆内。这种宵夜馆冷盆、热炒、酒水小菜一应俱全,是谈天说地的绝佳场所。

时光流转,当时人头攒动的宵夜菜馆有的已关门谢场,成为回忆中的过去时,有的几度易址,生意高升,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站稳了脚跟,做的风生水起,势头大胜。

那时,旧上海小有名气的宵夜菜馆有九家。如今做得最好的,便是人尽皆知的杏花楼了。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一、虹口老街上的“杏花初开”

1883年9月28日,上海《申报》中的某个版面,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杏花楼启:

启生昌号向在虹口开设番菜,历经多年,远近驰名。现迁四马路,改名杏花楼。择于九月初四日开张。……荷蒙仕商惠顾,诚恐未及周知,用登申报。

就这样,原本设在“虹口老大桥直街第三号门”的“生昌号”番菜馆摇身一变,成为了开在四马路343号的杏花楼。上海人或许从老一辈那儿听说过“吃在四马路”的谚语,当时四马路上的餐饮大多是广州人开的,因此四马路也是许多好甜口食客的天堂。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据说,杏花楼的创办者是一个叫“胜仔”的广东人,最初的杏花楼只是个一开间门面的夜宵店,为深夜觅食的行人提供些广东甜品和粥。白天就卖些广州风味的小吃菜点,虽然生意不错,名气却不大。杏花楼易址后,两个叫洪吉如、陈胜芳的广东人盘下了小店,并在民国初期进行了扩建。1886年7月12日的《申报》这样写道:“四马路杏花楼酒肆茶兼中外烹饪绝佳常盈利市三倍。”当时的杏花楼,已在邻里间小有名气,生意也日益火爆了起来。

二、四马路上的“杏花绽放“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可谓是杏花楼的黄金时期。大大小小宾客宴请之地,总少不了杏花楼的影子。杏花楼出品的粤菜、腊味、龙凤礼饼等都堪称一绝。

而杏花楼,也渐渐成了上流人士宴请宾客,接风洗尘的绝佳之地。1930年3月25日的《申报》有写:

“上海市长吴铁城、于各要人送别王院长之后,于昨日中午,特假四马路杏花楼,设宴招待……等商界领袖作陪。”

当时,任国民党上海市市长的吴铁城,因为来自广东,因此十分喜爱杏花楼的粤菜,成为了杏花楼的一枚常客。吴铁城每次宴请宾客,都要设在四楼的“船厅”。以致后来的食客们也纷纷跟风效仿,选择在四楼设宴。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1934年6月24日,杏花楼开辟出了一个小小的新单元——冷食小吃部,售卖各种冷饮和各色西点,并照旧在《申报》上刊登了消息:“四马路杏花楼,为著名粤菜专家,烹调适口,招待周到,内部布置尤为富丽,以故政商各界,凡有宴会,大都在该楼假座,该楼主李君,于近日天气炎热,特添设冷饮小食部于西首,经售各种冷饮品及各色西点,定价低廉,业于昨日正式开始营业矣。”

小食部开业后,食客络绎不绝。常有下班的男女去买点熟食作为晚饭的一道菜,也有妈妈给馋嘴的孩子买点西点回去作为零食小吃的。逢年过节,小食部窗口前更是会排起长队,买个三四盒回去,拜年的时候送给父母亲戚尝尝。“杏花楼”这三个字,一半是质量的保证,一半是身份的象征。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三、申城怀旧,杏花相伴

如今,说到老字号的月饼店,上海人最为熟知的当属杏花楼的月饼。然而,其实在二十年代,杏花楼刚开始制作月饼时,名气并不大。为了打响杏花楼月饼这一品牌,杏花楼的经理李金海不断地督促研究工艺、提高质量,精工细作,在月饼上花尽了心思。李金海还用了个小计谋,他瞄准了当时上海最出名的月饼品牌——淘淘酒家,在淘淘酒家的对面临时租了个小门面,又是请乐队,又是聘来漂亮的小姐,同淘淘酒家唱对台戏。一年不成就第二年再战,杏花楼才终于在月饼届有了扎实的地位。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络绎不绝排队的人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排队的人群

“即杏花酒楼一家而言。每届中秋节边所售者。其数达十余万。如合全市全国所售计之,其数不更可惊耶。”由此可见,杏花楼当时已颇有些国民品牌的意味。

后来,随着杏花楼月饼的名头越喊越响。杏花楼的月饼制作也不断改进工艺,从选材到加工都十分讲究。而月饼价格却又十分亲民,在市民之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杏花楼代代相传的月饼工艺配方,自1997年7月9日开始,便静静地躺在浦东发展银行的保险库里,这张薄薄的配方背后,是几代人的心血和经验。

杏花楼的月饼外形美观,色泽诱人,新鲜可口。咬一口感觉油而不腻,酥酥脆脆,让人欲罢不能。月饼的花色也满足了不同的口味要求:莲蓉、椰蓉、豆沙、玫瑰、火腿、蛋黄……甜咸口一应俱全,满足了所有人的口腹之欲。

时光流转,月饼品牌更新换代。而家里的老人,每逢中秋佳节,最偏爱的却还是杏花楼的月饼,说是“有老上海的味道,别家吃不到的”。每年的月圆夜,一家人坐在阳台上赏月叙旧的同时,手边总有一盒杏花楼的月饼相伴。少时关于老上海的回忆,就这样化作了一丝甜味,留在了舌尖,也留在了心里。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

杏花楼,这个每位上海市民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更像是一种见证,见证了海派文化与异乡文化相遇时碰撞出的火花。海派文化对于新鲜因子的包容,给了杏花楼扎根的土壤。

立秋已过,突然与秋风送来的凉气撞个满怀,才惊觉中秋已近。不如带上一盒杏花楼的月饼,与家人一起赏月谈天,聊一聊小时候的回忆,聊一聊老上海的故事。


关注我们,了解上海过去,解开封尘往事。


注:本文原创首发,所有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