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马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Richard_X 2019-08-15

谨以此文送给一位妹妹DH

愿你拥有内在的和谐,成为自己的英雄。

写在文前河马在看完这个电影后激动不已,决心一定要写个影记,打开电脑后却久久无法动笔,原来“写文章恐惧拖延症”又犯了!当下转念一想:我是谁我自己说算,我写不写,能不能写,由谁说了算?我!这一念生,心中顿时通畅明亮,立马码起字来。神奇吧?就这么给力!这是这部电影于河马的意义。

01

灵魔二分

一部好的电影总会尝试探索人性:人性由先天决定还是后天教养决定?天性是善还是恶?

电影中天地灵气孕育的混元珠被元始天尊分为灵魔两份,灵珠和魔丸分别投生,所以人有天性,且天性有善恶。

哪吒的天性是魔丸,父母和他的师父给了他善的后天教育;敖丙的天性是灵珠,龙王和他的师父给了他不善的后天教育。

有趣的是,灵珠转世的敖丙天性善良温暖,最后要大开杀戒;魔丸托生的哪吒天性暴戾,最后却决定不顾一切拯救大家。

可见在电影的设定中,天性分善恶,天性与后天教育共同对人造成影响。

02

哪吒般的孩子

如果去掉哪吒的主角光环和超凡神力,我们会看见这样一个小孩:他被贴了一个坏的标签,被周围人指责嫌弃,没有朋友。

他总是做不好,可能无心间给周围人造成伤害。

他渴望被人接纳和认同,却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不断努力挣扎,却总对生活感到失望,对自己感到失望。

虽不似电影角色那般夸张,生活中随处可见哪吒一样的孩子,比如那些被贴着“犯罪、网瘾、赌瘾、酒瘾、啃老”标签的孩子,比如那些被指责“天生就是好吃懒做 、不上进、无能、软弱、愚蠢”的孩子。

比如我们心底那个不想接受又感觉无法改变的自己。

03

“命”分内外两部分:内在注定是什么样的人和外在注定会遭遇什么事。

哪吒因是魔丸托生,注定拥有魔性,这是内在的命;被施天劫咒,注定三岁时遭受天雷而死,这是外在际遇的命。

哪吒最后打破了天命,在天雷中存活下来,也得到了所有人的接纳,这是哪吒外在际遇的命改变了。我们会为此感到圆满和欣慰。

但相比于外命的改变,河马觉得哪吒在此之前的内命转变是更重要、更根本的。

萨提尔治疗模式的核心信念第一条:“改变是可能的。即便外在的改变有限,人的内部世界也存在改变的可能”。

因河马能力所限,本文只讨论内在命的转变。

04

魔性

当哪吒没有乾坤圈的限制时,他展示了魔丸的纯魔性:毫无理智的破坏性,到处喷火,主动伤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要杀。

戴上乾坤圈之后,相比普通人类小孩,魔丸带给哪吒超凡的神力、智力、学仙术特快的才能,同时让他戾气太重、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争强好胜、对别人的痛苦不觉知等。

05

我们的魔性

一个好角色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观众可以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他的影子,产生共鸣。

当我们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或面对父母时,内心的角落里总有一部分的自己是我们不喜欢,也不希望被别人看到的。

它是我们小时候总被骂的原因,是长大后自己想改却改不掉的部分。

那就是我们的“魔性”。

它们也历来被称为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恶、顽固的习惯或者难移的秉性等。

魔丸托生是哪吒的命,拥有人性的弱点是我们的命。

哪吒渴望自己不是妖,我们渴望自己是更好的自己。

06

“我”与“命”

语言是很神奇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人可以做主的秘密:既然“命”由“我”,那“命”就不是“我”。“命”和“我”是分开的,“我”是主,“命”是客,“命”属于“我”而不是“我”。

这不是咬文嚼字的游戏,而是微细但很重要的区分。

“我是魔丸托生的魔”和“我拥有魔丸托生的魔性”是不一样的。

试想,当我们说:“我是个性格暴躁的人”和“我拥有暴躁的性格特质”时,感觉会不同。后者会自然生出一份“我”的掌控感。

我的诸多角色、我的诸多能力、我的诸多个性都属于我,而不是我。

我还有我的身体、感受、想法、期待、渴望等,它们都属于我而不是我。

人是复杂的,而我拥有和掌管我的所有的资源和特质。

07

命可改

人不仅是复杂的,人还可以成长。

如果哪吒的魔性不能被转化和掌控,那哪吒和魔性分开也没有用。

同样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掌控和转化自身不够好的特质,那么仅仅将“我”和属于我的特质分开也没有用。

既然“不认命”那就说明“我”可以将“命”改变,这是电影最燃最感动人的地方。

这个信念是哪吒的父亲给哪吒的。 

08

哪吒父母的教育

哪吒的父母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爱哪吒,他们对哪吒都有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也身体力行的给哪吒做了正向的榜样。

哪吒的母亲理解哪吒,她能透过哪吒表面的“叛逆、仇恨、不上进”看到哪吒内心的伤,看到哪吒内心渴望得到大家的接纳和认同。

她对哪吒没有特别的期待,只是希望他能开开心心的过完这短暂的一生。

对此哪吒的父亲有与妻子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来,妻子所说的“开开心心”其实是“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

他也不希望哪吒“死了也被人当做是妖”。换言之,他相信哪吒的“妖性”是可以改变的。

他认为内在的提升比表面的开开心心要更重要,或者说他认为“忽略内在的痛和冲突,只在表面追求开心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开心”。

另外,相比于向外去追求别人的接纳和认同,他告诉哪吒:“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你是谁你自己说了才算,永远不要放弃”。

他为哪吒请老师,严格要求哪吒,训练哪吒。而与“严格训练”相伴的,是他对哪吒无条件的爱:不管你是怎样的孩子,我都愿意付出我的性命来换你的命。

很奇妙,“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与“无条件的爱”是这样组合起作用的,不仅不矛盾,甚至必须相伴。

维吉尼亚·萨提尔说:“我需要与人产生联结,才不会失控。当我失控时,我要你爱我,我就不会害怕”。

09

“我”对“命”的掌管

最后,哪吒是使用了魔丸的力量来拯救大家,他并不是去除这份力量而是转化和掌控了这份力量。他将乾坤圈从脖子上解开换到手腕上,代表着乾坤圈和魔丸力量都被他掌控和使用。

如同在《冰雪奇缘》中,爱莎女王最终也是用爱转化了她的超能力而不是消除了那份能力。

这是很美好的展示。

在萨提尔的个性面貌舞会治疗中,每个人拥有的负面特质都可以被“我”接纳、转化和掌控。

比如“恐惧”,它拥有在危险时保护我们的资源,可以转化为“谨慎”;

比如“冲动”暗藏着生机勃勃的能量,我可以配合“觉察”来保有这份生命力;

比如“无能”,它告诉我有一个成长的渴望,我可以用“专注、好学和练习”去帮助它,用“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去支持它,用“耐心”去陪它。

只要学会合适的方法,人就能够协调自身所有的特质,拥有完整的自己,拥有高自尊,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10

我们怎么做?

哪吒的逆转背后有四个主要的关键点:

1、通过父亲的爱,他找到了那个可以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的“我”。

2、父母的榜样和爱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决心成为像父母那样有爱有担当的人。

3、他拥有人可改变的信念:命是可以改变的,我命由我。

4、他学会使用乾坤圈,找到了方法去掌控和使用魔丸力量。换言之,他学会了怎么转化和掌控自己的负面特质。

我认为做到“无条件的爱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拥有改变的信念和学会转化掌控内在特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又不容易的,但也是有方法的。

前几日看了一个与《哪吒》相似的纪录影片,名字是《萨提尔模式家庭重塑工作实录:从追求成就到自我和谐的旅程》。

影片记录了一位颇有世俗成就的72岁的老先生接受萨提尔家庭重塑的整个过程,展示他一生中重要的心灵历程和内在整合过程。

相比于电影,这是一个现实人的真实记录。观者可以看到一个与我们相同的人,如何在萨提尔导师的带领下慢慢的找到了“我”,一步步的转化和掌控内在“负面”特质,解开与母亲五十多年的心结,找回自己丢失的部分,化解内在的冲突,最终让内在和谐完整。

河马曾在张天安老师的带领下经历过类似的历程。

父母成长工作坊

张天安

张天安老师曾在台湾一所体制外学校执教多年,很多现实版的“哪吒”在他和同事的陪伴下成为勇敢追求梦想、内在幸福饱满的才俊。

他是萨提尔资深导师,尤擅长家庭重塑、冥想和冰山模型的使用,在父母个人内在成长和孩子教育方面有深入独到的见解。

今年国庆期间,我们将请张天安老师为大家带领“萨提尔父母成长工作坊”。

总之,电影很燃很精彩,萨提尔的学习更燃更精彩!

要想不认命,要想助孩子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黄山萨提尔父母成长工作坊,等你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