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才能实现心灵上的自由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8-15

人们从小到大,学习,工作,充电,提高,提升能力,到达另一个职位,获得另一个身份,成为人们艳羡的对象,向另一个目标追求。

有时,我们在网络上浏览最热点的事情,骂得最多的是谁?老师。

老师,是一个国家大战略的基座,他们决定未来几十年整个社会的素质和能力,为什么他们受诟病最多呢?

因为期望太大,所以失望也最大。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成年人,我想,不能被别人左右,能分得清对与错,或者说合理与否,但是,很多人不是,心灵被污淖,被部分老师的不好行为所掩盖,一部分老师私自补课收费污浊其个人素养,并不能说明所有的老师掉进追求金钱的欲望中去吧,至少绝大多数农村老师没有啊。

所以又有一部分人哀叹老师没有社会地位,太多的批评声音让其压力山大,如履薄冰,因为责任太大,有时该管的不敢管,也不愿主动去管了,太多家长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寄托在老师的身上,认为将小孩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事实可不是这样啊。

中国可能绝大数家庭其社会地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跟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没太多关系。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有一大批人生来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们赢在起跑线上,你说王思什么聪,没有一个会唱一无所有的老爸,他能那么牛么,先赚一个亿,这是一个小目标,我们被深深震惊了。

我们为什么感到不满足,其实是与别人攀比过程中得到的一种心理极度不平衡造成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角色,一个位置,每个人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每个职位都是合理存在并不可或缺的。

人人平等,天赋自由,你认为呢?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低人一等呢?为何你一定要强调自己的地位要高人一等呢?又为何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呢?你是不是受封建遗毒影响太深了?

另外,一个人如果有真材实学并积极回报社会的,受益的群体自然会记住他并尊重他,而不是顶着一个专家或导师之类的身份,就要得得到所有人的仰视,那是什么可笑的言论,还是那句话,在想得到社会尊重的同时,问问自己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吧!

当你忙于追求这些所谓“自由”时,不正陷入了另一种“不自由”?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一段说的是: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了。天下是个神妙之物,对它不可以有为,不可以控制。有为就会落败,控制就会失去。所以,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注意力大多被外在事物所吸引,常因为外在的诱惑而引发自己的困扰。

老子这段话,恰恰给予我们这方面的启发:顺其自然是最高智慧。

不为物役才能实现自由,人的一生经常被外在的刺激引发热情,清醒的时候,已经人过中年。真正自由的社会应该维护一个人基本的生命尊严,让人有更多时间善度自己的生活。

可惜现在不是,各种传播媒体都在刺激人的外在欲望,而使人忘记了内心的需求。

近些年频繁有关于自杀的新闻报道,有统计称,每3小时就有一个人自杀,这是为什么?

因为大家注意的往往是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了解、反省、训练和培养,于是一碰到挫折就无法承受。

这时候,我们要回归内心,体会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

减少外界的干扰,不让心灵被外物所困,人的生命才有可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我现在每天读一点书,让心灵丰富起来,阅读的时候,我会想起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的学生们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这种对物质不是太在意的追求,让我们这些精神贫乏的心灵空虚的人多么汗颜啊!

你会追求心灵的自由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