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仁怀市组织举办的“仁怀酱香酒·核心产区品牌推介会”,迎来了一位重磅级的人物,他就是茅台第一位总工程师、前董事长季克良先生。 业内也常称之为“茅台教父” 季克良出生于1939年,1964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是当时少有的大学生。(茅台前科研所所长陈兴希也曾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 时逢茅台酒质量波动严重,周恩来对此十分看重,特意关照轻工部要选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文化人到酒厂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总结特点跟规律,保证茅台酒的品质。 大学毕业后的季克良就在历史的选择下,还未来得及对人生有过多的思考,就被分配到了贵州茅台酒厂工作,至此,开启了自己与茅台长达50年的厮守。 季克良老家江苏南通,接到通知后就即刻上路,一路历经了船、火车、汽车,几乎把当时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坐了个遍,甚至还在遵义逗留了三天,只因为1964年的茅台镇实在太偏僻了,三天才有一班车,就是在等候的期间,季克良咬咬牙,掏出了三角六分钱,买了一杯茅台散酒喝,这也是季克良人生第一次喝到茅台酒。 即使后来季克良在无数的场合品尝了无数的茅台,记忆最深的,仍是当年那个淫雨霏霏的傍晚,一个25岁刚毕业的青年,小口小口抿着手中那一小杯珍贵的茅台,具体茅台酒什么味道,除了浓郁的酱味,彼时的季克良也说不上来,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季克良从一个满头乌发的小季变成了现在须发皆白的老季,也从一个刚走向社会的懵懂少年,变成了现在白酒行业首屈一指的泰斗级人物。 名利都不缺的季克良,本可以舒服的窝在家里,靠着在行业内的名气和声望,就可以收获不菲的财富,但季老没有这么做,至今仍住在八十年代初的单元楼里,80平米的小屋略显拥挤,但对季老来说 “房子够住就行,这不算什么事” 如今的季老拖着80岁的高龄,仍然活跃在酱香酒的一线,很多人都劝他休息休息,在家里打打小牌、带带小孩、喝喝小酒就行了,但季老自嘲自己是天生的劳碌命,一辈子都在和酒打交道,要说再见,实在舍不得,还想为酱香酒的传承和发展做点啥。 脱离茅台的身份,让贵州更多的酱香酒能为世人所知,是季老一个更大的梦想。 对于酱香酒的核心产区的品质价格问题,季老觉得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既要赚很多钱,又要销很多酒,在薄利多销和高品质高成本高价之间要寻求一个平衡点。 对于坊间流传的现在的白酒行业谁能找到替代茅台的产品就有钱的看法,季老也不置可否,季老认为,茅台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要替代茅台酒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但喝不起茅台也不要紧,喝酱香酒就好了,在茅台镇核心产区内同样有很多优质的酱香酒,这是茅台镇和酱香酒行业的一个优势” 这是因为茅台镇独特的地理因素,给当地的酱香酒行业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优势。早在1975年,为了扩大茅台酒的产量,周总理给轻工部下达了一个任务,组织一些茅台的技术骨干,一比一在复制一个茅台酒出来。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轻工部从茅台酒厂调动了一批专家,选定了同处赤水河流域的遵义,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最终在1985年出酒成功,但遗憾的是,数位国家顶级品酒师的品鉴下,最终得出了虽为好酒,但跟茅台酒仍有差距的结论,最终该酒被更名为“珍酒”。 时任茅台酒厂的季克良也发出了“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的感概。在后来的岁月,季克良针对这个疑问,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最终发现,离开了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的秘密,就藏在一个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小东西里面。 这个小东西就是茅台镇千年酿酒培育出来的独特微生物群体,忠心耿耿的守护着这个从西汉就开始酿酒的千年古镇。 “什么都可以带走,唯独土生土长的微生物带不走” 这群微生物“吃着红缨糯高粱”喝着“白酒母亲河的水”,最终反馈给贵州人民的,是大自然的馈赠,醉迷天下世人的琼浆玉液。 它们从不嫌贫爱富,也不只属于茅台,它们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奉献给了茅台镇用心做酒的匠人,也正是它们,让“茅台教父”季克良可以自豪的说出 “喝不起茅台就喝酱香酒,这是酱香酒行业的优势” |
|
来自: 韩不一 > 《烟酒糖茶天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