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学成足以养家的中医歌诀——《玉龙歌》解读(10)

 中医执业针灸 2019-08-16

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

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书接上文,这里针对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突发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主要亚型之一),介绍国家级名老中医盛灿若的临证经验,以资学习参考

治则治法

治则治法:盛老认为,耳部发病与“心肾”二脏最为密切,又与脑髓、肝胆、脾胃有关,起病多受“痰扰”,在对症治疗上要结合调养心肾,以助升举清阳、消散浊阴而开窍复聪,即所谓“升清开窍”。

取穴

取穴:盛老一般取患侧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角孙、头窍阴为主穴,结合盛老经验对穴(如内关一太溪、间使一复溜、神门一命门)调养心肾、交通心肾而补心血、益肾精、养心神。
在局部取耳前三穴、角孙、头窍阴透刺而刺激听觉中枢、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细胞坏死、提高耳蜗功能、调节经络脏腑,以达聪耳开窍、祛瘀除痰、疏肝利胆之功;在心经、心包经、肾经及督脉上取其经验对穴以达升清降浊、调养心肾、交通心肾、通关开窍之功。
将循经取穴、阴经与阳经组合、局部与整体搭配巧妙结合,既合“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思想,又体现了“升清开窍”的治法。诸穴并用,使心血得养,肾精得补,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耳窍得开,听觉复灵。

手法

手法:盛老尤其重视耳聋治疗中的针刺手法、方向、深度及得气情况,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观察患者肌肉骨骼的不同,依势进针,将透刺与围刺结合,使得气的同时直达病所,加强腧穴与经络、经络与经络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其独特的单手捻转进针法,刺手侧沉肩、屈肘、悬腕,要求相对放松,肩、肘、腕部的屈曲角度依所刺腧穴而定,持针以拇、示、中指三指相抵夹持,用力紧,环指轻抵针身,注意调息而减少针尖抖动,四指配合,悬空持针,依靠刺手腕部的下按刺入腧穴,在腕力下插的同时联合大指的快速捻转,将进针与行针融为一体,操作平和稳健,是一种多方向动作结合的复式手法。
盛老常将透刺法分为“直透法”和“横透法”,即四肢前后侧或内外侧相对着的穴位透刺为“直透法”,上下左右相邻穴位透刺为“横透法”。耳前三穴透刺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耳聋新病者采取横透法,耳门透向听会,平刺透刺20-30mm,虽为一针,实则三穴,使针感传至耳前或耳中;一种为耳聋日久者采用直透法分别透刺耳前三穴,直刺透刺20-30mm,使针感传至耳前或耳中。
角孙和头窍阴采用横透法,角孙透向浮白,头窍阴透向翳风,平刺透刺20-30mm。盛老耳周选穴针刺巧妙地将透刺和围刺相结合,一针多穴,一穴多经。四肢穴位采用直透法如内关透外关,太溪透昆仑等,以单手捻转进针法直刺至腧穴的“天一人一地“,的“地部“,得气后,再施调经御气法,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捻转三圈后,将针提至“天部”,再快速将针插至“地部”,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转一圈,针感即随经络向上传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