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行】一壶米酒醉心头 ——品品米酒里的乡愁

 自强不息在等你 2019-08-17

妹妹家在城郊,每年酿一大缸米酒,一则妹夫好几口,只喝自酿的米酒;二则分些亲朋好友,品饮做菜皆宜。这酒喝起来绵中带甜,甜中带香,会喝酒的人,温一壶,弄几碟小菜,慢慢品,越喝越有味。不会喝的人,小咪几口,怡情助兴,不碍大事,真可谓“米酒清新醉仙人,酒香飘醚世人魂”。

米酒是山里人家少不了的美食。一天到晚在山里低头干,出苦力流大汗,困了累了回到家,烫壶米酒,配点花生豆荚,喝下两碗,困顿全消,元气回转。女人坐月子,每天煮一碗蛋花酒,补补身催催奶。家里来客人,炒碗粉干,沏壶米酒,喷喷香香,客客气气。农户婚丧嫁娶、小孩满月、子女入学,办个酒礼,用的最广、喝的最多的还是米酒,这酒,喝了不上头,喝了醉心头。当年陆游来磐安的时候,还赞过老家的米酒,“醉倒桥边人不怪,西曹免护相君菌。”

做酒的米,最好是糯米。老家在大盘山区,仅有的一点田,也在山旮旯里,一丘丘扁窄如腰带,缠绕在山梁,日照时间短,一年种一季,而种糯稻比种籼稻产量低得多,为了有米酿酒,父亲从有限的田亩中匀出几块,种出品质上好的糯稻,有好米才能酿出醇厚芳香的好酒。

酿酒季大约是在立冬后的农闲时间。磐安风俗,做酒前定日子,请酒仙,拜酒祖,祈求福祉。米酒的酿造技艺,流程清晰、器具简单,只要有糯米、有曲,每个家庭都可以做,在农耕时代,几乎家家户户酿酒,酒是乡邻之间常议的话题,做酒、论酒、请酒,于是酒道得到了延伸,酒俗得到了演绎。酒的加工技艺通过前人的口授、手把手传授和自家的酿造实践得以传承发展。

做酒的日子,是值得期待的。母亲将头一天就用泉水浸泡的糯米,小心翼翼地用木勺装进饭甑,放到土灶的大锅上蒸,炉膛里的火苗哗哗啪啪,饭甑四周慢慢地散发出灼热的蒸汽,母亲总是在恰到好处的节点,从锅上把蒸熟的糯米端下,趁热气未散,用饭勺给站在一旁的小孩每人打个饭团,那米粒颗颗饱满,色润如玉,咬上一口,松软喷香,回味悠长,这美味至今想来,还是有点嘴馋。

好米酒的核心技术在酒粬。这酒粬,在农村也叫酒曲。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人们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适于酿酒的酒曲。最早的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书经·说命篇》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酒曲的生产技术在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中第一次得到全面总结,在宋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世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改进。家乡米酒用蓼曲发酵,蓼亦解毒,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古人造曲未见入诸药,所以功力和厚皆胜余酒。”村里有位姓施的老阿婆做的酒曲出酒多、酒骨好,色呈金黄,香醇味浓,四邻八乡的人家都慕名前来讨要,而阿婆乐善好施,成了“酒娘”。她的酒曲除了辣蓼,还加进了少量马鞭草、艾草、水薄荷、野菊花等,剁碎加入适量磨好的米粉,然后加开水,搅拌均匀,搓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药团,晒上三五天,就会长出浓密的白色绒毛,继续晒干,便可贮藏备用了。

糯米蒸熟之后,用冷水浇淋凉透,直到饭粒冰凉不粘连。将酒曲碾碎成很细的粉末,先在陶缸底撒上一层薄薄的酒曲粉,再将按比例和匀的糯米装入缸中,夏天,每颗酒曲配5斤左右的糯米,冬天配4斤左右,中间挖出一个必须深至缸底的一拳头大小的酒窝,最后在缸口处封上一层细布或塑料薄膜,为使尽早发酵,可在缸外置些稻草或包扎棉被保温,放置静待发酵即可。三五天后,酒窝中的甜酒汁漫上与酒窝口持平,就意味着这缸酒完全成熟了。

老家的米酒算得上是乡村一宝。《本草纲目》谷部酒篇载:“东阳酒(史上磐安属东阳管辖)清香远达,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泄,其水称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著之美也。”酿好后的米酒,色泽黄亮、酒体温和、鲜香可口,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类、蛋白质、脂肪、甘油、有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散寒滞、开淤结、通经络、行血脉、养肌肤的功效,甚至可以直接当“药”,用来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便、肢寒体冷、肚腹冷痛等症。这米酒,农家可是四时常备,以酒待客、借酒消愁、对酒言欢、用酒疗伤,酒对人有情,人对酒有瘾,浓郁的酒香在山村迷漫,逐渐演变为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饮的民风习俗。

年少时,禁不住酒香的诱惑,常用小铜瓢,往缸里舀着吃,一不小心就吃“醉”了。泥缸里的糯米发酵成了酒糟,《神农本草经·疏论》中记载,“醪糟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自温;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之。”在乡间,用酒糟做菜比较常见,酒糟猪肠、酒糟扁豆、酒糟毛芋,成了餐桌上争抢的美味。母亲将生酒去糟后不兑水装坛,用薄膜将坛口扎紧,封上黄泥,放到阴凉处,让其自然发酵,几个月后,“生酒”变成了“老酒”,甜腻味转化成甘辛味,酒色有些浑浊,老辣回甘,风味变得更佳。

父亲每天要喝点米酒,在他看来,这纯粮做出来的东西,喝了有营养,“一碗酒百斤力”,种田挖山的农人,喝酒不是为了壮胆,更在于解乏提神,每日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风里来雨里去,山一程水一程,没有这米酒,还是真没精气神。村里有位叫陈继谱的百岁老人,每日三餐喝碗米酒,眼不花,耳不聋,脸色红润,声音洪亮,在老人眼里,米酒赛过琼浆玉液。

中医认为米酒甘甜芳醇,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温寒利痰、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等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米酒可止痛去积,暖胃健脾,多唾温心,常饮可使皮肤润滑有光泽。”米酒中含有很多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每升米酒中氨基酸含量比葡萄酒和啤酒高出数倍,为其它酒类中较为罕见,有“液体蛋糕”之称。日常饮用可以起到活血、补肾、调经、化瘀的作用。

山里的日子多少有些清冷,而这米酒给农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这些年,我也捎带过一些其他种类的酒给父亲品尝,他总说口味不习惯,七十多岁的人了,总是闲不住,背着一把锄头到处转,随便哪个田头地角一挖,便种出满畦满架的瓜果蔬菜来,等到熟了,子女邻居一起分享。劳作之余,一壶米酒,一点时蔬,一碟花生米,靠着八仙桌,慢悠悠地品上两口,满足和快慰写在满是沧桑的脸上。

“这年头,这日子,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父亲是苦日子走过来的人,吃饭穿暖都曾经是奢望,而今条件好了,生活富了,口味却没变,“习惯了,还是喜欢喝家酿的米酒。”这米酒,揉进了四时节气的风雨阳光,掺入了庄户人家的辣苦甜酸。这米酒,恰如这日子,香甜醇美,绵绵长长。喝,醉;不喝,亦醉。

小贴士

1.蛋花酒:取米酒若干,加入适量白糖,开火加热。将鸡蛋打散,倒入酒中,煮沸即可。

2.酒糟毛芋:毛芋洗净切成小块,油热后入锅翻炒。加入酒糟和盐适量,炒匀。加水没过毛芋,盖盖炖至毛芋软烂即可。

一纸风行 你我同行                

             开启一趟磐安人文之旅

作者:陈新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