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什么能力?”必须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往下设计训练方法。 首先就得提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象棋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什么能力?”必须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往下设计训练方法。在国外研究国际象棋的一些论文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他们做了一次实验,将不同水平的棋手一起测试记忆力,最终发现大师级棋手在记忆有意义的棋局时,记忆效率远远大于一般棋手,而在无意义的棋局中(胡乱摆放棋子的棋局),优势极其微弱。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大师级棋手之所以水平高,是因为他们具备大量的区块记忆,于是衍生出“组块理论”。在无意义棋局中,仅凭记忆力,大师并不占优势。但一旦棋局变得有意义,就很快能记住。 说直白一些是这样的,一个新手可能只会对某一个子的状况有所感触,比如马被吃了,炮能不 能打。而进一步的棋手可以对某一个局部有良好的判断,比如一些战术组合。而顶尖的选手则对全盘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判断,但是对于全盘的判断,通常也是基于几个局部的组合,所以叫组块理论。我觉得可以用我们通常理解的棋感去解释。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过棋感其重要性要高于计算力。但是仅仅如此,对训练还是没有太大的帮助,我们需要继续深挖,棋感是怎么形成的?我想在此提出一个棋感圈的概念,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不过借鉴了时下比较流行的舒适区的概念。如果能够理解舒适区的概念,对学习特别有帮助。 以学习骑车为例,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跌跌撞撞,总是摔跤,摔过几次以后,感觉找到了,在之后就适应了,甚至不需要去想怎么把握方向,成为一个自动化的动作。这就是建立了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内,完全是可控的状态,那舒适区外是什么呢?有一天让你单手扶把,或者不扶把,就又需要小心翼翼,这是到了舒适区外。这么说的话,舒适区看来是个很好的东西,至少可以让我们感到安全、舒服。 象棋当然也有舒适区,很多人擅长布局,那某个布局就是舒适区,如果不擅长残局,那下到残局可能就到了舒适区之外了。舒适区的概念和棋感圈接近,但舒适区强调感觉,棋感圈更强调内容。接下来的分析,我会多用棋感圈这个概念来阐述。 可事实上棋感圈是一个巨大的坑,许多人学棋止步不前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棋感圈没有形成前,我们的进步是飞快的,但棋感圈形成以后,下棋让我们感觉太舒适了,正是这种感觉限制了棋艺的提高。 最危险的时候,就是觉得下棋很简单的时候。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孩的成长速度要快于成人”。让我们排除训练时间,脑力的强弱等客观原因,最主要的是小孩永远对事物抱有好奇心,他们对任何细微的东西都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而成人则没有,大人下棋说的最多的是,“这个棋应该这么下,”“那个布局应该那么下,”当我们对想当然的认为事情就是如此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成长的空间。 好的,那么问题来了。每个人都会有舒适区,学棋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建立棋感圈,那怎么才能不断提高呢?当然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棋感圈。而扩大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探索圈外的知识,比如一直下中炮的,走一个仙人指路,就是在探索新的知识,这并不让人舒服,但却是让自己成长的最好方式。不过原则在于,不能离得太远,太远的知识无法和自身的知识体系兼容,所以也没什么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刚学会下棋的孩子跟大师下棋,其实帮助甚微。 我们通常说下棋的对手找比自 己好一些的最好,因为棋感圈是慢慢长大的,不是瞬间吹大的。 ——特级大师赵鑫鑫 |
|
来自: 昵称32353910 > 《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