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受蕾妈安排讲的一堂中医公益课的录音整理。整个内容,讲了三个多小时,整理下来,有三万多字。但的确要这么多,才比较完整的能够把我想讲的中医原理的一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这也是这么十多年来,在极其忙碌的工作之余,读书研究的心得,基本上是自己的总结。有些观点,以前也讲过,但没有这么体系的讲过。因为篇幅的缘故,这里只能分成几段,一段一段发上来。大家若喜欢可以耐心的看,我尽量连续发。更欢迎老师,同好,朋友批评指正,留言或寄文帮助。在此致谢。 也感谢蕾妈的支持鼓励。蕾的全程旁听。讲课时,黄豆的威武陪伴。没她们,我支持不了三个小时的讲座。 中医原理 1、以《黄帝内经》为标志,中医从来就是理论医学 我是芃(péng)澜,我自己有一个公众号叫“腔调中医”。 很多人把芃(péng)念凡(fán)了,应该念(péng),出自《诗经》,是杂草旺盛的样子,很多很多的草,芃芃之草,“有芃者孤,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这是诗经里的话。澜就是波澜。我的意思就是,自己很渺小,很普通,只是一个学了中医,然后这一辈子在中医行业工作的这样一个人,但是,草有一个很大的一个特性,它对天地自然的变化的感知特别敏感,那么中医实际上和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有着很深刻的一个关系,它恰好就是从这个规律去入手来理解人体,理解整个自然,理解生命与疾病的关系。那么今天,我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医的这个原理究竟是什么?它的原理的起源在哪里?它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原理形成中医的这样一门非常独特的这样一门学问。 那么开讲之前呢,我想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这个交流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在座各位真正学中医的有多少?...... 就绝大多数实际上都是对中医感兴趣的,所以,大部分的人实际上是喜欢中医,同时也运用中医的一些方法在帮助自己,帮助家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对吧?那么大家可能接触中医的时间也不短了,也学了很多的有关中医的一些道理,那么这个中医的道理你们觉得信服吗?真的能够说服你们自己吗?有没有疑惑呢?有疑惑是吧!嗯,那我们今天鉴于大家的这种学术的背景,我想换一种方式与大家交流,这种交流呢更平易一点,更希望把这个道理能够讲的尽量的明白一些,所以我可能会从一些故事入手,希望能和大家交流的更好一点。我讲课相对来说比较随意一点,大家也不用太拘束,有想法、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做一个交流和互动。 我想问大家,对中医来说有一本意义非常重要的书叫《黄帝内经》大家肯定都知道,但是看过的人请举一下手...... (学员问:是看完吗?)是看过,看过就可以...... 《黄帝内经》这本书啊非常非常的重要!它重要在哪儿?它重要在于是一本讲理的书!那么中医学是什么样的医学呢?很多的人会告诉大家说,特别是对中医比较反对的一些人会认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它是由一些经验构成的。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医从来就是一门理论医学,它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而这个理论体系成型的标志就是《黄帝内经》! 关于《黄帝内经》有着许许多多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黄帝内经》是所谓的“真黄帝书”,简单来说就是《黄帝内经》确是黄帝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医学智慧。那么黄帝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呢?我们把“仰韶文化”视作为黄帝时期的话,那么大概就是公元前五千到三千年这样的一个时期,那么这样一个时期有没有能力能够形成一本医学著作呢?特别是能够把医学的实践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呢?这是一个问题。那么当然就会有人怀疑它了,认为这是不可信的,不可能的,所以有的人认为《黄帝内经》不是属于黄帝那个时期的,那么这么高超的智慧来自哪里呢?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来自上一个文明,说地球上人类的文明已经有好几轮了,上一个文明发展到很高端的时候,然后就完蛋了,然后又过了很多很多年之后才产生了我们这个文明,但是上一个文明的许多的东西会留传下来,这也是一种观点。还有一种观点是这么认为的,它说《黄帝内经》这个东西不是地球人完成的,它是外星人完成的。总之这些观点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一个台词,这个台词就是《黄帝内经》是一个非常高超的智慧!这种智慧直到了今天,它的意义都是非常的重大的,是现代科学还无法达到的高度!这是它的潜台词。因此他宁肯想象它不来自于我们地球,而来自于一个更高的文明,以把它的这种地位给确定下来。把它的这种价值能够充分的肯定下来。因此,不惜估计它是来自外星文明,或者是前一个文明的遗存,这是一类说法。 另外一类说法,是对《黄帝内经》不屑一顾,认为黄帝内经的许多的说法是错误的,认为《黄帝内经》的思想体系和知识是比较低端的,不足以解释医学问题。批判《黄帝内经》或者批判中医的人,大部分是持这样的一个观点。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样来看《黄帝内经》这一本书呢?《黄帝内经》究竟想干什么?这是我们今天就由这个话题来开始和大家交流。那就是《黄帝内经》在历史上它的出现是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它出现的时候是否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干什么?就是这一本书的出现一开始是不是真的就认为自己是有很强的一个企图心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让一个医学成为一个理论医学的这样一个目标。 2、《黄帝内经》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吗? 《黄帝内经》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是在汉朝。在汉朝的时候曾经组织了一批专家对藏在汉宫秘府当中的文献做了一次系统的整理,也就是在这次整理之后,《黄帝内经》这一本书才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也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当中。 这次校书的最重要的一个负责人是刘向,以刘向校书作为一个标志点的话,它的历史时间是在公元前三十二年开始的。那么在那一年,刘向被皇帝赋予了一个任务,就是校对秘府当中的书籍,也就是藏在皇宫图书馆里的那些书籍。然后通过这次书籍的整理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对秘府中的书籍的目录。那么在这个目录当中,将天下的知识分成了七大类,最后一类被称之为“方技”,就是我们所说的医学。那个时候,医学不叫我们今天写的这个“医学”,而叫“方技”。那么当时,对从事医学的人称为“为方者”,而喜欢医学的人叫作“好方者”,喜好方的人,都是以“方”作为统领。那么“方”这个词在《内经》当中也会不断的出现,这是当时的一个背景。也就是说在那样的一个时间里面,《黄帝内经》在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 那么《黄帝内经》出现的时候,它对自己的认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很明确的认识到自己是要解决理论问题的书? 我们来看《黄帝内经》里面的一段话,今天的《黄帝内经》分成了两本,一本叫《素问》,一本叫《灵枢》,《灵枢》的第一篇叫“九针十二原”,它以黄帝和岐伯的问答作为一个开头,然后黄帝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就是我养活了天下这么多的老百姓,同时他们也养活我,因为我收他们的租和税收,“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我很感伤,感伤什么呢?感伤老百姓不仅生活比较困难,不能自给,而且还经常会生病,他说“余欲勿使被毒药”,我想做一件事情是使天下的老百姓不要去吃有毒的药物,药物是有毒的,“无用砭石”,不要用砭石。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每一个生病的人不要等到疾病发展到了非得吃有毒的药物,非得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来治疗的地步,这话在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就象今天来讲,每一个生病的人,都会觉得说,不要让我的疾病,病到非得吃有副作用的药物,非得要去动手术开刀这一天,而“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而通过一种更好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微针”,也就是当时医学实践里面非常重要的和仰仗的一门技术,那么通过这门技术目标是什么呢?能够让人的经脉通顺,气血以流,循环往复,那么就可以使人获得健康。就是在疾病刚初起的时候,我们就通过调气血、调经脉的方法能够让人健康。在座各位有很多都学了砭术,砭术是一种很古老的一种技术,不是这里的砭石哦,这个砭石和你们用的砭术的方法在历史上不是一回事,那么我们现在所用的砭法实际上是有点象微针的这种目的,它是为了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然后来治疗。古代的砭石是以切割为目标的,这是它的区别之处。其实砭术这个方法和针刺的方法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它要比针刺更提前一步,它可以不用侵入的方式直接在体表进行,就可以调其血气,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这是顺便说的。 黄帝他说,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让人们在生病初期就有一个方法,可以得到治疗,能够让气血以流,然后让健康回复过来,而不至于让这个疾病一直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然后把这样的一套方法,怎么办呢?他说“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他讲了“三个令”,分别是,第一个是让这个东西形成一个法度,就是它有方法、有理论、可指导、可应用,然后让这个东西可以被传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这样的一个法度的书写,必须是有条理的,有理论的,有实践的,是可以指导日常的治疗行为的,叫“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只有这样的一个东西才会“终而不灭,久而不绝”。第三个“令”,“令各有形,先立《针经》”,要让这个内容能够被大家所看到,所以我先写一本书,这本书叫《针经》。所以《灵枢经》在历史上有另外一个名字就叫《针经》。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灵枢经》在它的第一篇第一段话里,就讲述了这本书的出现是有着非常强的企图心的,这种企图心就是它要建立一个更好的医学体系,这个医学体系是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的,是有自己的法度的,这个东西是非常清楚的,是可以被传至后世,可以供人们去学习的,这就是《黄帝内经》在它的文字里面所表达的自己的一个志向。 3、《汉书艺文志》中是如何看待医经的? 那么《灵枢》里提到的这个志向和我们所说的《汉书.艺文志》当中所出现的,对于经之类的书籍的描写是不是一致的呢? 我们刚才说了,《黄帝内经》的第一次出现是出现在《汉书.艺文志》里面的,那么所谓的《汉书.艺文志》就是被收录在《汉书》里面的刘向等人校书的目录,《汉书》我们知道是《史记》之后记录整个汉代历史的另外的一个历史书籍。那么在这本书籍里面有一篇文字叫做《艺文志》。这篇文字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于刘向父子,他们在秘府中校对所藏的书籍,然后最后形成了一个书目,及相关的介绍。这个记录被收入《汉书》就称为《艺文志》。而其中最后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方技”,叫做“方技略”。在《方技略》当中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它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什么叫做“生生之具”呢?生生,后一个生指的是生命,前一个生是动词,使生命持续的发展叫做“生生”,因此我们把医学也称之为“生生之道”,它是能够令到生命不断地向好的发展,不断的获得健康的这样一门理论,这样的一门学问,被称为“生生之道”,那么它的技术就被称为“生生之具”。他说这样一个内容,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学术思想,他称之为“王官之一守”。《汉志》认为天下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来自于王官,就是最早的属于王治理天下需要而形成的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它后面所讲的是当时汉代人眼中的“医学史”,就是象我们今天一样的要讲中医的原理,先从中医的历史开始和大家分享解释一样的道理。它讲了当时汉代人眼中的方技历史,它说太古、中世和今天,讲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有岐伯和俞拊,岐伯这个人就是《黄帝内经》当中的,俞拊呢?是古代所传说的一个著名的医家,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对他有描述,中世有扁鹊和秦和,扁鹊大家都知道是古代的名医,还有一个人叫秦和,“和”这个人是秦国的御医,他的名字叫“和”,因此叫秦和,大家可能学过一篇文章叫《秦医缓和》,学过《医古文》的一定看过,这是当时秦国为了治疗其他国家的君主疾病的时候派出的两个医生,一个叫医和,一个叫医缓,和和缓这两个人都是秦国最著名的医生,那么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就是当时人们眼中所看到的和医学有关的文献,它们都是借讲的疾病,实际上讲的是治国的道理,这是当时的一个特点。换句话说在汉之前的历史文献当中,有关医学的讲述,都只是把医学作为讲治理国家智慧的例子来出现的,这和我们今天阅读古代的文献所看到是一模一样的。在《黄帝内经》之前,我们几乎看不到另外一本象《黄帝内经》一样讲述医学原理的书,没有的,诸子百家中没有见到,在历史的故事当中也没有见到,所看到和医学相关的,往往都是把医学作为一个案例,然后来讲治国道理的这样一些文献,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在汉以前医学究竟是怎么被传承的? 然后“汉兴有仓公”,到了汉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人,人们把他叫“仓公”,为什么叫仓公呢?他做过汉的齐国的太仓长,就是一个仓库管理员,所以大家把他称之为“仓公”。他的本名叫做淳于意,姓淳于,叫意,那么这个人在汉是非常非常著名的。他在汉代的时候行医行得天下闻名,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汉代最高水平的医生。然后它说了一句话,在仓公之后“今其技术晻昧”,就是在汉代出现了仓公之后,有关仓公或者说整个医学道理的,医道的这个体系非常暗昧不清,“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这句话是说,因此我们现在“论其书”,“论”是古代的一个文体,对这之前的包括仓公在内的一些医学书籍,对它们进行了“论”,重新的“论”,然后“序方技”为四种,把所有的方技书籍分成了四大类。 这就是这段序言当中所给我们讲述的内容。它体现了几个东西,第一个,在汉以前,医学的知识传承是“暗昧不清”的,汉以后,汉代出现了仓公让这段历史变得清晰了,但是仓公之后又变得模糊了,所以有一个任务是重新的把一些书籍进行整理,这就是它所说的内容。 在这次的整理之后,方技类的书籍分成了四大类。 第一大类叫医经类,第二大类叫经方类,第三大类叫房中类,第四大类叫神仙类。医学被分成了四块,医经、经方、房中、神仙,这四大类每一大类都有一个描述,医经被放在了第一位,也就是最高的位置,所谓的“经”被体现了出来,放在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上。 医经是什么呢?医经是“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裡”,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用阴阳、表里来区分人体的解剖结构,“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来回答疾病的本源是什么,然后如何去判断疾病的转归和愈后,他是死还是生。“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用什么呢?用针、汤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剂,火,就是灸,这样的一些方法“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将这些方法,按照它们的有效性和它们治疗的切入点,把它们接合起来形成“齐”,“至齐之得”,等到这个方剂形成之后,“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它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好像去拿磁吸铁石去吸铁一样,什么意思?立竿见影。叫做“以物相使”,磁石是物,铁也是物,以物使物,这叫“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不懂医学道理的人,不明白医经理论的人,在医学实践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失理”的问题,就会出现不懂得或者是违背治疗原则的事情。结局是什么?本来该好的反而变重了,本来该活的反而被他治死了。因此,医经要说的是,它是讲理的,它不是单纯靠经验的,它是要讲道理给大家听的,这就是医经的任务,医经是一本讲理的书。 文中引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灵枢.九针十二原》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歧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出处同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