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张继《枫桥夜泊》赏析

 致虚守静666 2019-08-18

原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历来的唐诗选本几乎都不会放过这首《枫桥夜泊》,甚至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和张继本人也因此而享有盛名。可是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历来的注家却往往有不尽精当的地方。所以,还是有必要在这里噜苏一番。

“月落乌啼霜满天”——一般都解作: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叫起来,这时严霜满天。“白露为霜”,这大概是一个秋天的夜晚。不过,乌鸦怎么会在月亮落下去的时候叫呢?曹孟德有诗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见月亮要照得如同白昼,才会惊动树上的乌鸦。“明月别枝惊鹊”,乌鸦恐怕也是如此。后来,偶检旧藉,才知道“乌啼”乃是一地名,在枫桥西面。“月落乌啼”应该解释为“月亮正向着乌啼的方向落下去”,而不是“乌鹊看见月亮落下去而叫唤起来。”这个解释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江枫渔火对愁眠”——一般解释“江枫”为江边的枫树,“渔火”指夜晚捕鱼时用以照明之火。“对愁眠”是说愁人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火而眠。其实,在黑乎乎的夜色之中,即使江边枫树成林,也很难辨别清楚,何况枫桥下面的水面很窄,是很难称之为“江”的。正确的解释是,“江枫”是两座桥的名称,即“江村桥”和“枫桥”;“江枫渔火”是指“江村桥和枫桥之间河面上的渔火”,而不是“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

“姑苏城外寒山寺”——这一句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主要点明了枫桥边上有寒山寺。寒山寺,现在是苏州的名胜古迹之一。

唐·张继《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诗

“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寂静的夜晚,颤动的钟声之中,行客之船又到了枫桥的桥面堍。宋代欧阳修曾对“夜半钟声”有疑问,以为夜半不该打钟。可是唐时寺院里确有半夜敲钟的习惯,这是可以引很多的唐诗为证的,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夜半钟声”确实是这首诗里少不得的神来之笔,如果夜半这钟声不敲,那的确是会使这首诗逊色不少的。

在粗粗地对这首诗有了理解之后,我们再来简单地剖析一下。《枫桥夜泊》,关键地个“夜”字。诗人是在舟中,夜晚船儿停泊在枫桥下面,由于月亮的渐渐下落,周围开始变得暗黑起来。要描写黑黑一片里的景物,就没有描写大白天的景物那么容易了。而作者在这里,却通过开头两句,让满天的严霜衬托着水上的渔火来体现这一场面。而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想象着水面的微漪和水中渔火倒影的飘动,虽然没有白天的波光粼粼,却也颇有诗意,而枫桥和寒山寺的轮廓,由于严霜微白的衬托,或深或浅地依稀可辨。周围的一切,是多么地静啊!这样,寒山寺周围夜色朦胧中的景物,不就层次分明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吗?面对着这一切,我们的诗人竟是怎样的呢?“对愁眠”,把他的心理状态极细致地刻划了出来。对着这夜色朦胧,他躺在船舱里,却长久地不能入睡。为什么?羁旅之“愁”萦绕在他的心头。尽管周围的景色是如此地和谐和静谧,却始终无法排遣他的“愁”思。正在这时,从寒山寺里传出了“当一当—”的钟声,这钟声在夜空中回旋,荡漾,音波渐渐地扩向远方。它给远行无眠的人儿的心灵以一声声的敲击,使得静谧、和谐的气氛更显出死一般的寂静。而接下去“到客船”三个字,虽然只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忠实描写,虽然并不是描写什么声响,可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古刹钟声的伴奏。这话怎么讲呢?我们透过“到客船”三个字,不是可以想象到船棹击水的哗哗声吗?不是仿佛听到船夫们的吆喝声和缆绳系住柱儿的索索声吗?这些声响,配合上钟声袅袅不断的余音,给这幅夜色图平添了生机,使得“对愁眠”的诗人心事缭绕,彻夜不眠……。

一首好诗,必须讲求“声”和“色”,换句话说,既要有音乐美,又要有画面美,才能打动人心。在这首诗里,夜半古刹雄浑的钟声配合着桨声灯影,无疑可以配成首优美的歌曲。(如果把“乌啼”解释成“乌鸦叫”,那便是十分煞风景的事。)而严霜,屋影,加上水面上闪烁的渔火,又无疑是一幅色彩浓淡不等的水墨画。无怪平这首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至今还传颂不息呢!

唐·张继《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

[译诗 ]

月亮向着乌啼落下,

满天尽是寒霜,

我这个愁苦的人儿哟,

对着桥畔点点渔火难入梦乡。

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呀,

静悄悄地立在枫桥边上,

在这沉寂的夜晚,那悠长的钟声喲,

一声,一声,在我的耳畔回旋 荡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