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闻鸡起舞”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因果实录阅读者 2019-08-19

天下之患,莫大于中枢之失驭(吕思勉语)”。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中央完全丧失了驾驭地方的能力,一度造成连年征战的局面。西晋虽然有过短暂的统一,那也不过是“统一政府的回光返照”,等到北方少数民族独立之后,晋室不得不避祸江南,偏安一隅。

来到江南地区的还有北方的世家大族,他们一批一批的南渡,打着拥护晋室的名义,各自圈地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庄园,封山禁泽,恢复了往日的贵族生活。刚刚来到江南的时候,这些北方的世家大族“不免有新亭对泣”之感,等到家计有了着落,便“直把杭州作汴州”,无意恢复故土,也不去想北方还有自己的“家”。

那个“闻鸡起舞”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众人皆醉之时,总会有清醒者,祖逖就是最早提出北伐并且付诸行动的人。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今河北保定涞水县北),“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他性情豁达而放荡不羁,少年时期既不学习礼仪,也不爱读书,但性情豪爽,经常打着他兄长的名义对那些贫穷的乡亲父老予以资助,所以周围人对他都很尊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博览群书,无书不读,一下子声名鹊起,见到他的人都称赞他有济世之才。

二十四岁那年,他和一个名字叫刘琨的人一起在司州当主薄,夜半之时传来荒野之中鸡的鸣叫声,他就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他将鸡鸣作为唤醒他斗志的一种声音,接着顺势起床开始舞剑,让自己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雄心。

那个“闻鸡起舞”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洛阳沦陷之后,即将崩溃的中央政权没有办法为百姓提供稳定的环境,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百姓们的要求很简单——活下去。于是他们组成不同性质的集团,或者依附于有声威的个人。

祖逖的声望让很多流民开始依附他,“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 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他还被推为行长,成为流民的头领。

当时流民为了安全,选择的路线都几乎一致:取道泗水、淮水沿中渎水方向南下,接着经广陵到京口。这条路线的好处在于可以尽快远离战乱,而且可以得到东晋政权的保护。

祖逖选择的也是这一路线,等到他来到泗口的时候,晋元帝司马睿将他任命为徐州刺史,把他迁居到京口居住。

那个“闻鸡起舞”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正是社稷将倾之时,祖逖常怀恢复故土的志向,他请求晋元帝司马睿将北伐的任务交给他,他对晋元帝说: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籓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这个时期的晋元帝正在巩固自己在江南的统治地位,无暇顾及北伐,听了祖逖的话之后,任命他为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根据王仲荦先生的数据,此时东晋国库“有布二十万匹,绢数万匹”,北伐当是国之要务,举国之力尚且前途未卜,何况仅仅给了一点象征性的支持。

但是祖逖并没有因此退缩,他带领着当初跟随他的流民读过长江,并在渡江的时候立下誓言: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那个“闻鸡起舞”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他一语成谶,他的一切甚至生命都留在了他想要恢复的那片土地上。

渡江之后,他屯兵江阴,自己招募士兵,自己打造武器,并且在整顿好军队之后,开始向北进发。

祖逖并非意气用事之人,但并不缺少行伍之人的气质,他能够北伐,和他敏锐而长远的眼光是分不开的。

当司马睿在江南之地稳定自己政权的时候,北方已经陷入了一片兵燹之中。匈奴刘聪灭亡了西晋之后,逐渐控制了晋南、豫北和关中一代,并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者;石勒南取江汉失败,以襄国为根据地,向河北扩张;李雄占据巴蜀之地,继续开疆拓土。

未曾东渡的北方人,舍不得自己的故乡,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多股势力,无形中成为南方晋室的屏障。

祖逖早年好友刘琨据并州屯兵晋阳,多次挫败刘聪;平阳人李矩率领乡人守土自任坞主,屯兵新郑;东郡东阿人魏浚率领流民对抗刘曜,他死后,家族子侄重新整理他留下的势力,继续对抗前赵刘曜;河南郭默、乞活帅陈午、魏郡邵续,各自与石勒周旋。这些人虽然势单力孤,但是手下英勇善战,多次以少胜多,为北方汉人争取了生存空间。

除了上述流民帅或者坞主,很多胡族也遥尊江南的晋室为正朔,比如辽东、辽西和代郡的鲜卑部族就配合流民帅和坞主对抗前赵和后赵。

那个“闻鸡起舞”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如此有利的形势,祖逖岂能放过?

祖逖北伐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将北方各自为政的流民帅和坞主联合在一起,以前这些流民帅或者坞主虽然同为北方汉人,但是向来不和,祖逖来了之后,很多人都原意受祖逖的指挥。但是也有例外,蓬陂坞主陈川因为自己部下投奔祖逖,感到地位受到威胁,就投靠了石勒。

祖逖知道消息后,马上提大军攻打陈川,石勒派石虎帅军五万给陈川解围,祖逖设计击败石虎。石虎不甘心,收拾残兵抢掠豫州,带着陈川回到了襄国,并且留下桃豹守卫陈川故地,桃豹守哪里是祖逖的对手,随后连夜退兵东燕城。

祖逖乘胜进军,派冯铁占据二台,自己镇守雍丘 ,并屡次派兵截击石勒军队,石勒军队慢慢的都归附了祖逖。

祖逖不仅善于用兵,屡次出奇制胜,而且内政方面也是一流人才。祖逖因为少年时期的游侠气质,即便后来通读了诗书,依旧没能改掉性情豁达的性情,这种性情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整理内政平添了很多好处。

那个“闻鸡起舞”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祖逖颇有战国信陵君之遗风,史记中描写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祖逖也是平易近人,对人毫无架子,晋书中写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有功之人,不论大小,都会加以赏赐,而且不会拖延赏赐的时间。

尽管祖逖兵权在手,但是自己不蓄私产,不为自己谋求财富;他以身作则,勤劳节俭,亲自督促农民务农,让子弟带头发展生产;战争不断,暴尸荒野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祖逖看到荒野之中的白骨,便会好生安葬。

祖逖做的这一切,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百姓中的长者曾经流泪这样说。

祖逖是个懂得变通之人,他虽然与石勒处于战争状态,但是明白贸易带来的好处,他不仅可以在贸易之中收税供给军队,还能让百姓通过贸易极大地丰富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条件,所以当石勒请求“互市”的时候,祖逖没有拒绝,任凭自由贸易,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可是一旦得到石勒有军事行动的消息,他马上集结军队严阵以待。

那个“闻鸡起舞”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正当祖逖踌躇满志,想要一举收复北方的时候,东晋朝廷派遣戴若思坐镇合肥节制他,祖逖不是贪恋权势之人,但是戴若思虽有才望,却缺少战略眼光,而且自己目前已经收复了大片土地,依然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心中甚是不快。

祖逖当然明白戴若思此来的另外目的:防备王敦。东晋虽然稳定了江南局势,暂时让江南百姓心悦诚服,可是东晋朝廷之上权臣王敦和宠臣刘隗对立,内乱随时都会爆发,而内乱一起,必然会让自己的北伐功业化为泡影北伐难成。

双重打击让祖逖忧郁而生病。

尽管有病在身,他依旧没有放弃收复北方的计划,“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率众筑垒”,每一处都安排得当,并且步步为营,可惜天不假年, “筑垒”尚未完成,祖逖便在雍丘病逝,时年五十六岁。

《世说新语·》之中曾记载一段趣事: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更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祖逖)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王敦的小名):何敢不逊!摧摄回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祖逖死后,不仅他收复的土地又落入石勒之手,王敦自认为没有了对手,便发动了叛乱。

那个“闻鸡起舞”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八百多年之后,一个和祖逖同样志在北伐的人出生了,他就是辛弃疾,祖逖虽然功败垂成,但确实已经尽力,可辛弃疾胸中沸腾的一腔热血却只有一个结果:被无情的扑灭。

辛弃疾多次以东晋皇室来暗喻偏安的南宋王朝,指责那些肉食者,1198年,年届花甲的辛弃疾满怀悲愤写下了一首《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江左沉酣求名者”表面不正是指除了主张北伐的祖逖等人以外的那些江左豪族吗?“知我者,二三子”,在这为数不多二三子里面,大概有祖逖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