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挥和作曲,更喜欢哪一个?邵恩:我更爱生活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8-20

邵恩(陈雄/摄)

7月,在钱塘江文化“北京周”期间,邵恩执棒中国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大型交响乐《钱塘江交响》。其中,钢琴协奏曲《钱塘随笔》由邵恩创作。从指挥家到尝试作曲,邵恩并不是“玩票”,而是换一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他看来,指挥是去领悟作曲家的感受,而作曲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问他指挥和作曲,更喜欢哪一个?邵恩说:我更爱生活。

         

音乐是母亲的选择
1954年,邵恩出生于天津。在学校当音乐老师的妈妈,希望邵恩可以成为刘诗昆那样的钢琴家。于是,邵恩4岁学习钢琴,5岁学习小提琴。初学小提琴时,邵恩的祖母总在一旁打趣:“这家天天在杀鸡。”在对邵恩的教育上,父母之间存在不同的想法。父亲邵长宣是化工工程师,他一直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语数理化上。

后来,全家离开市区,到天津西郊区王稳庄公社七兰坨大队下放。当时现代京剧风靡一时,邵恩开始给现代京剧担任钢琴伴奏,也借此机会重新回到市区,进入天津歌舞团工作。在团里,不仅弹钢琴、拉小提琴,他还在乐队里负责打击乐,尝试着作曲和指挥,被同事们称为“万金油”,因为他什么都会,同时大家或许也觉得他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据统计,参加这一届高考的考生共计570万人。考生年龄跨度极大,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这样的竞争中,邵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8年9月,邵恩入学,开始系统地学习作曲知识,与叶小钢、郭文景、陈其钢、谭盾、陈怡成为同班同学。邵恩回忆:“那时候谭盾经常在寝室里高谈阔论,听了几次,发现他说的东西我都不太懂。”邵恩心里犯嘀咕,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学习作曲呢?完成作曲系第一年的课程后,邵恩转入了指挥系。

   

一面之缘改写人生
1983年,邵恩大学毕业。当时,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出国继续深造。但想要出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邵恩只是在心里想了想,就知道自己目前还无能为力,于是选择进入中国广播交响乐团,担任指挥。

198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交响乐团到中国演出。第二年,中国照例要进行回访。由于当时国内没有青年交响乐团,便临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中选拔学生,成立了青年交响乐团。同时,选择了汤沐海担任指挥,邵恩同去,担任在英国伦敦、曼彻斯特两场演出的指挥。1986年年底,乐团一行赴欧演出。1987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邵恩在曼彻斯特的市政厅执棒青年交响乐团演出。当天,很多人前来观看,台下反响特别热烈。演出结束后,邵恩被叫到后台,一位老者问他:“你愿不愿来英国读书?”邵恩表示当然愿意,简直是求之不得。后来,邵恩才知道,这位老人是罗兹勋爵,他为中英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做了很多贡献。

回国后,邵恩郑重其事地写了一封信给罗兹勋爵,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信寄出后,一直都没有消息。半年后,邵恩收到回信,所有的出国事项已经都联系好了,而罗兹勋爵却在那年的8月去世了。邵恩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这一面却改变了邵恩的命运。

1988年1月24日,邵恩赴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到英国后,邵恩首先去见了罗兹勋爵帮邵恩联系的经济资助人,当时邵恩的英文不好,资助人又帮他请了一位牛津大学的英文教授,教邵恩英文,持续了整整两年。在北方皇家音乐学院,专业课教授告诉邵恩,你的基础非常好,要多学习西方的文化,积累曲目,然后参加比赛。1988年秋天,邵恩就获得了爱德华·范·贝努姆基金会奖学金。1989年,邵恩在匈牙利电视台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指挥家比赛中获第一名。

连接中西文化
得奖后的邵恩,获得了很多机会,与匈牙利国家交响乐团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1990年,邵恩与BBC爱乐乐团结缘。当时邵恩已经35岁了,过了能当助理指挥的年纪,为了留住他,BBC爱乐乐团专门为他设置了副指挥的职位。此后,他还担任过北爱尔兰阿斯特乐团首席指挥、西班牙尤斯卡迪管弦乐团首席客座指挥、英国基福特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等。

2003年至2009年,邵恩在澳门乐团担任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在中国交响乐团任职一年。在台北市立国乐团任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六年。2005年起,在斯洛文尼亚广播交响乐团任首席指挥,直到今年才结束。频繁辗转于中西、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邵恩成为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区间的桥梁。2014年,邵恩荣获“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这是国内首个针对全球华人的奖项,表彰在文化领域做出贡献的文化传承人。

      

2017年,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找到邵恩,希望他可以到中国院任教。3月24日,中国音乐学院正式任命邵恩为指挥系主任,并组织学校的乐队工作。邵恩尝试改变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无论在学校里为学生讲课,还是在校外做演讲,邵恩一直认为,能在书本上找到的知识,我再拿出来讲就没有意义了。他讲的都是自己的所见和经验,很多人觉得听他讲课、讲座像是在听脱口秀,生涩的知识很容易就能够记住。
  

作曲潜能被开发出来
邵恩认为走上音乐道路源于母亲的爱好,而人生观的形成离不开父亲的引导。圈内很多人都知道,邵恩美食。在邵恩的记忆中,父亲很善于烹饪,能将不同的食材混搭成一道创意菜。即便在生活艰辛的时期,也会尽力把家人的饭菜做得既漂亮又可口,让家人享受食物,不挥霍,不浪费。也正因如此,邵恩还是一位环保主义的提倡者,非常痛恨浪费食品和自然资源。

如今已经事业有成的邵恩,却还是认为自己有几个长项没有发挥出来。其一就是做饭。由于工作太忙,每天东奔西跑,一年也没什么机会可以进厨房做一道菜。另一个至今还无用武之地的技能是创作流行音乐。在英国留学期间,邵恩不仅学习了古典乐的指挥,同时学习了三年的爵士乐和流行音乐,从怎样作曲到编配,到流行音乐的发展史、爵士钢琴的演奏……但多年来专注于指挥的他,对于流行音乐已经很少再去关注了,这也就成为了他的隐形技能。

原本搁置多年的作曲技能,几年前得到了发挥。说起这段,邵恩笑称是被关峡给“骗”了。2014年,云南省与中国交响乐团携手合作,共同创建了“中国交响乐创作中心暨云南红河州创作实践基地”。身为中国交响乐团团长的关峡亲自带队,组织作曲家前往云南采风。邵恩提出,不能每次采风时都是作曲家去,指挥就只能对着乐谱自行脑补画面。关峡觉得邵恩说得也有道理,就邀请邵恩一起前往云南采风。采风回来后,关峡找到邵恩,鼓动邵恩也写个作品出来。“没办法,好山好水咱也看了,土特产也吃了,总不能让关团没法交代吧。”邵恩打趣说,自己好多年没写东西,憋了好长时间才写出《哈尼印象》。“我上学时还都是手写乐谱,我也不会用现在的软件,最后还是手写,花钱找人打成电子版乐谱。”

出乎邵恩的预料,《哈尼印象》一经演出,反响热烈,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这并没有激发邵恩爆棚的创作欲,对待作曲,他依旧谨慎。然而,他又一次被“骗”了。“关峡负责《钱塘交响》的项目,他太了解我了,就又跑来‘刺激’我,说‘要不要去尝尝鱼呀?’一下子就又把我说动心了。”美食引出了邵恩的又一部新作品《钱塘随笔》。邵恩说,对于水,他始终心存敬意:“人类生存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所以我也愿意写一个关于水的钢琴作品。”说起这次“被骗”,邵恩笑道:“说被骗了,是玩笑,我从心里还是非常感激关峡。我已经这把年纪了,他又挖掘了我的潜力。”

几年前,邵恩的大儿子考上帝国理工学院,邵恩的父亲特别开心:“终于我们邵家又回到‘正轨’了。”

“我没有那么喜欢音乐。”邵恩说,“音乐是生活的调味品,生活百味杂陈,不止一种味道。” 

                                                                     文 | 纪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