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BMI骗了!你可能根本就不胖丨Dr.Why

 人老颠东 2019-08-21

在感受自己是否变胖这件事上,每个妹子都过得小心翼翼,男朋友赐个眼神我们可能都得体会半天,是不是自己又双叒叕胖了?

嗯?等一下,万一是自己想多了呢?那有没有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判断我们身上的肉是否超标了呢?

当然有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在国际上,它可是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图源:www.

按照公式,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在中国,对于成年人来说,BMI<18.5kg/㎡为偏瘦;18.5kg/㎡≤BMI<23.9kg/㎡为正常体重;23.9kg/㎡≤BMI<27.9kg/㎡为超重;BMI≥27.9kg/㎡为肥胖

多年来,BMI也一直扮演着这个重要的身份,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专家帮关注体重的人们剖析了BMI到底能不能预测健康状况,结果却令人傻眼了!

BMI成名史

BMI起初叫Quetelet指数,是19世纪初由比利时数学家、统计学家和社会学家Adolphe Quetelet提出来的。注意呦,他并不是医生。最初,这个公式的制定是为了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来衡量普通人群的肥胖程度,以帮助政府分配资源[1]。

图源:wiki

现在,它之所以被叫做BMI,是因为1972年美国著名生理学家Ancel Keys重新给它起的名字[2]。198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始使用BMI来定义肥胖。起初,门槛比较保守(可能是限制的条件比较多),但到1998年,BMI公式基本上已经人人都可以使用了[3]。总之,BMI的名号算是打出去了。

本来BMI只是衡量肥胖的一个标准,但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超重,与超重相关的健康风险变得越来越明显时,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家便开始使用BMI作为跟踪普通人群疾病风险因素的一种方法

关于这点,也确实有很多证据。

比如,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的研究人员对120万名来自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女性健康进行了近10年的研究之后,得出BMI增加会使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数据分析显示,冠心病的发生会随BMI的增加而上升,即BMI每增加5单位,冠心病的发病率会增加23%,相当于衰老2.5年所赋予的患病风险[4]。

图源:www.clickittefaq.com

再比如,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BMI升高与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增加有关[5]。

随着相关研究的增多,BMI与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明朗。但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嘛: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质疑。BMI当然也不例外。质疑它的还不仅仅是公共健康人士,一位牛津大学的数值分析教授曾在给他《经济学人》的投稿中把BMI称为一种“怪异的测量”[1]。

为什么BMI不靠谱?

近年来,关于BMI的争论更是愈演愈烈,几乎每隔几个月,专家们就会发出同样的评论:“BMI是有缺陷的”。

毕竟BMI公式出现在计算器诞生之前,这就意味着BMI的使用必须尽可能简单化。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存在缺陷还是挺正常的。不过也正因为这个,所以才会导致千千万万的矮个子总觉得自己比实际上更瘦,而高个子们总是觉得自己比实际更胖。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BMI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影响人体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内脏脂肪[6]。

图源:bodybuilding-wizard.com

内脏脂肪虽也是人体脂肪中的一种,但与皮下脂肪,也就是我们用手可触及到的“肥肉”不同。内脏脂肪围绕着人的脏器,主要存在于腹腔内。

当人的体重增加时,内脏脂肪对人的健康危害可是比皮下脂肪要大的。研究表明,内脏脂肪多的人患心脏病和代谢紊乱的风险较高,因为脂肪会影响肝脏、心脏和肾脏等器官。相比较而言,臀部和大腿周围的脂肪被认为风险较小。

这就好比,我们在电子秤上称重量,显示屏上的数值只能告诉我们是否重了,但是没有告诉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重了。这样一来,我们的健康风险就很有可能会被高估或低估。

另外一个问题是,BMI没有考虑人体骨骼、肌肉和脂肪的相对比例。事实上,骨骼比肌肉的密度大,又是脂肪密度的两倍,所以骨骼壮、肌肉结实、脂肪含量低的人BMI指数就会很高。这样一来,经常锻炼的运动员和注重健康的人就总避免不了被错误地被归类为超重甚至肥胖[7]。

图源:appadvice.com

但研究发现,瘦肌肉实际上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并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所以,BMI高的运动员不一定是不健康的。

反之,BMI正常的人也不一定是健康的。

虽然,肥胖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但许多研究表明,一些肥胖个体的心血管风险较低,代谢状况较好,反而许多“正常BMI”人群代谢不健康,死亡风险增加

一项针对4万多人的研究,研究人员根据血压读数和实验室代谢数据(如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和c反应蛋白)发现,超过30%的BMI正常人群的心脏代谢不健康。此外,根据他们的健康指标,早期一半的超重人群和29%的肥胖人群是健康的。该研究的研究人员估计,如果按照这种算法(BMI公式),将会有多达7400万实际上健康的人被误认为不健康[8]!

可见,按照BMI的计算方法是有些不可靠!

图源:newatlas.com

除了这些不容易被察觉的因素外,BMI还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全球各种人群。

比如,拿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来说,我们都知道在怀孕期或哺乳期时女性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通常较高,这就导致她们的BMI会变大。但这能说她们就一定不健康吗?关于这点,我们恐怕都心知肚明。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也曾经给出过警告:医疗服务工作者不要将BMI作为评估疾病风险的工具。

总之,一句话,用BMI来衡量肥胖程度和健康,多少显得有些武断!

腰围和腰围/身高比

既然BMI不靠谱,那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指标呢?

科学家给我们的答案是:有!

比如,腰围

图源:www.active.com

来自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流行病学部门的研究人员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即使将体重指数考虑在内,腰围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也存在很强的独立联系[9]。

研究人员称,腰围在102厘米以上的男性和腰围在88厘米以上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另外,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于英国这一现象,用腰围可以解释(美国人的腹部脂肪比英国人多),但BMI不能解释[10]。

不过相比于腰围,另一种方法——腰围/身高比可能更准确!

图源:www.thejournal.ie

腰围/身高比,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人的腰围及身高用同样的单位表示时,两者的比值。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但简单方便,也比较可靠。

2010年研究人员根据11000个案例,进行了长达八年以内的追踪研究发现,腰围/身高比比BMI更可以预估心脏病、中风和死亡风险[11]。

另外,2017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论文同样也论证了腰围/身高比可以作为一种更好的测量体脂和内脏脂肪的方法[12]。

研究人员使用身体扫描仪对81位参与者进行了精确的体脂和身体成分测量。然后将精确测量的结果与我们通常会使用到的一些估计人体肥胖程度的指标进行比对。这些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腰围与身高比、腰围与身高比的平方根

结果显示,如果只参考BMI值,每7个人里面只有1个被归为超重。但是,根据腰围/身高比的值,几乎有一半的人会被归为超重。

而精确测量的体脂数据显示,确实有大约一半的人超重。换句话说,腰围/身高比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人体的肥胖状况,并且对于估计内脏脂肪水平也具有参考意义

图源:www.healthline.com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还给出了男性、女性在腰围/身高比上的肥胖标准:男性腰围/身高比超过0.53被视为肥胖,女性腰围/身高比超过0.54被视为肥胖。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腰围/身高比是0.57,那么不管你是男是女,你的内脏脂肪都已经超标了。

身边有卷尺的朋友也可以借机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身高比,反正Dr.Why决定今天晚上回去自己是要偷偷计算的。

总之,说了这么多,Dr.Why想表达的意思就一个:如果作为生活中粗略测算的话,BMI还是可以用来简单评估一下健康状态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单看BMI并不能判断我们的身体是否真正的健康!

DW暗语

健不健康是自己的事,千万不要为了简单方便就拿BMI作为判断我们身体健康的唯一标准,如果可以,最好还是进行全科检查比较妥当。

瞬息 更多知识,尽在瞬息~ 小程序

参考文献:

1. https://www./articles/255712.php

2. Keys A, Fidanza F, Karvonen M J, et al. Indices of relative weight and obesity[J]. 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 1972, 25(6-7): 329-343.

3. Komaroff M. For researchers on obesity: historical review of extra body weight definitions[J]. Journal of obesity, 2016, 2016.

4.Rosengren A, Wilhelmsen L, Lappas G, et al. Body mass index,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Swedish women. A prospective 19-year follow-up in the BEDA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 Rehabilitation, 2003, 10(6): 443-450.3.

5.Bays H E, Chapman R H, Grandy 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body mass index to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aemia: comparison of data from two national survey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2007, 61(5): 737-747.

6.Fontana L, Eagon J C, Trujillo M E, et al. Visceral fat adipokine secre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obese humans[J]. Diabetes, 2007, 56(4): 1010-1013.

7.https://www./releases/64577.php

8.https://www./diet-nutrition/bmi/bmi-flaws-history-other-ways-measure-body-weight/

9.https://www./articles/246275.php

10.https://www./articles/204075.php

11.Schneider H J, Friedrich N, Klotsche J, et al.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obesity for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0, 95(4): 1777-1785.

12.Swainson M G, Batterham A M, Tsakirides C, et al. Prediction of whole-body fat percentage and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mass from five anthropometric variables[J]. PloS one, 2017, 12(5): e0177175.

头图来源:www.vectorstock.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