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重雄浑 吞吐山韵——李冠德山水画新作欣赏

 yulin8458 2019-08-21

绵延800里的太行山,壁立千仞,气势雄伟,自古以来,就有“太行自古天下脊”之美誉。古往今来,太行山不仅塑造了一个个古代先贤和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的英雄史诗和热血纷飞的传奇故事,而且这里迤逦秀美的山水也滋养了无数山水画家的创作才情,被称为“山水画的起源地。”

李冠德便成长于蕴藏着旖旎风光的太行山脚下,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和庄严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

多年来,李冠德不知疲倦地游走于神秘深邃的太行山间,细细揣摩其中的精神内涵,从艺术和哲理的角度找寻大山的诗意,找寻自己的视觉语汇和符合太行特征的艺术形式。

自古以来,写意山水重在“以意为主”“以神写形”,为避免过于对真实山水还原的束缚,他运用高远者明晰、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的“三远法”组织意象,朴拙凝实的笔触,叠加出“观山不是山,观水不是水”的缥缈意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需要不断浇筑灵感,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深受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提出的学习绘画艺术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影响,李冠德不断突破艺术创作的传统,在绘画修养、思想境界等方面寻求进步,而这些改变,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他的写生之旅。

他逐渐脱离了故乡太行刀刻斧凿的家园印象,在采风写生中注入了其他山川或荒凉或丰润的元素,从高原到大海,从西北到东南,从陌生到熟悉,在力度的把控下用笔墨挥洒出伟岸的山峦、茂密的丛林以及古拙静谧的村落。“写生的时候,‘万物皆备于我’,技法无所谓中西,不要区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种类,只要能把当时的感受表达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拿来用。如果你太局限于水墨、油画等材料的话,你的情感就会被压抑,表达不出此情此景的想法。”李冠德说。

细观李冠德早期创作的山水作品,刀削斧砍的悬崖峭壁、蜿蜒起伏的山川叠翠、飞流直下的清泉瀑流、若隐若现的缭绕云雾,这些大千世界的气象,在他的笔墨下熠熠生辉,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给人以磅礴之势。其中,作品《月是故乡明》是李冠德在山水创作中的诗意化表达,他以杜甫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创作题材,用黄土高原的中秋月光表现乡愁:深秋的黄土塬上一轮圆月正从山后升起,如银的月光撒满大地,一条小溪蜿蜒而来,山坡上还晾晒着收获的庄稼,山间窑洞里透出了点点灯光。整幅作品用温润的笔墨构造出传统山水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黄土高原的窑洞风光。为了营造出月光的意境,他惜墨如金,用枯笔淡墨勾皴出山石树木,并在色彩交染时注意留白,多级梯田与山坡的横竖线描的对比、山石与天空的明暗、黑白对比等,共同交织出这幅艺术作品,给人以无限的深邃美感和凄凉想象。

而“新丝路采风写生之旅”,对李冠德笔墨转变的影响极其巨大。也许是由于西北部的山川没有经过人工的精雕细琢,显得更为纯净自然,那里危耸的崇岩、杂乱无章的沙石、干枯荒凉的戈壁等具象,尽显大西北的雄浑壮丽,凡此种种,冲击着李冠德的艺术灵魂。他或取材于内蒙古大草原,作出恢弘的《高原牧歌》;或以甘肃河西走廊祁连山畔为主题,结合汉代的古长城历史,挥墨出庄严肃穆的《古塞月晖》。他踏遍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只为用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表现出留存的丝路遗韵,从而传递自然和谐之美。

近些年,李冠德对新疆的戈壁沙漠情有独钟。“新疆的红山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紫红色的荒漠砾石铺满了重峦叠嶂的山地,在孤寂的荒原中似乎是一抹燃烧的生机,给我特别大的冲击力。”他告诉记者。为了能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表现在宣纸上,他在创作时用不同以往的笔触,大胆泼墨,细心收拾,皴擦之间便挥洒出戈壁沙漠的沧桑风姿,寥寥数笔再点染出片片丛林,大写意的新疆山峦跃然眼前。以黑衬白的笔墨不断丰富着大自然的具象,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邵妙苗 赵艺瑶)

银河倾碧海 于此洗尘嚣

太行烟秋

一汪秋水去华浓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半山烟雨半山晴  几分朦胧几分清

秋雨润家山

山村烟雨

夏雨初歇

秋雨烟村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 只影为谁去

家山秋色丽

高原秋色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