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真的比努力重要吗?

 早上升起sun 2019-08-21

我们聊了很多期了。大部分聊的话题都是认知领域的。

我想我说过蛮多次,这个号里所有文章的价值在于启发思考,不在于直接带来结果。

我为什么要专门解释呢,因为很多读友不理解。或者说,他们看着看着,寄希望于通过看文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而改变自己的处境。

这有没有可能?

肯定是没有的。

我给你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奥运会好不好看?很好看对吧。

你把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奥运赛事一集不落的统统看一遍,能不能变成一个运动员?

显然不能。

决定你处境的,首先是能力,其次才是认知。

很多人是不这么看问题的。比如他们会举例子,选择比努力重要。

其实这句话是个伪命题。

不信么?

我一句话就能证明。

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根本不是选择和努力到底哪个更重要,而是到底有没有选项?

比如深圳的三和大神,就是无工作,无能力,无志向的一批人。

你觉得三和大神有的选么?怎么选?

身份证都卖了,只为在网吧多玩一个晚上。

你告诉我有几个选项?

答案是没选项。

能进富士康,那就是最好的选项,但如果身份证都卖了,还能进富士康么?

你不要跟我讨论什么实体经济不振,制造业不如金融机构,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方向,这一切都和三和大神都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确实没这些选项。

学习这东西,是能够拓宽人的眼界的,but,眼界拓宽了,不一定实力就跟得上。

举个例子,为什么大学扩招之后,很多应届生非常不满?

因为高等教育是思想认知教育,不是技能教育。

当一个人的思想与认知被拉上去了,但是他只能面临最基础的岗位,比如去做中介。那么他就会觉得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过大。

这道理很容易理解,一个人看陆羽的《茶经》,看完之后对茶的认知肯定会提高很多。

但是现实中这个人可能只喝得起高沫儿(最便宜的茶叶沫)。那马上就会发现,认知并不能立刻改变现实。

他非但不会因为认知的提高马上爽,反而会马上不爽。

我们来看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十五、十六世纪的时候哥伦布和麦哲伦先后企图寻找印度。

哥伦布先出发,他的认知是错的。用今天的话讲,就叫做南辕北辙。

他认为地球是个圆的,当然,地球确实是个圆的。

于是哥伦布就往西出发,他认为往西走也能找到印度,而且更近。

当然,运气不好,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是美洲大陆。于是他就发现了美洲大陆。他管这地儿叫印度。

所以后来才有印第安人的名称。

麦哲伦就比他鸡贼多了,沿着海岸线有补给的往东走,找到了印度。

我们来看下哥伦布认知错了么?当然是错的。

幸好中间有个美洲大陆,要真没有这块大陆,就他的补给,连续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那不饿死也得渴死。

但结局是美好的,他成了航海历史第一人,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穿越这个话题一直都很流行。我们来假设一下,假设一个普通的现代中国人,穿越到了哥伦布那个时代,你觉得,能替代他先发现美洲大陆么?

要知道,这个人的认知可是远远超越他的,毕竟知道地球上主要大陆大概齐在什么位置。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哥伦布25岁就去了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玩过大航海时代的都知道那是当时全球航海中心,他积累了大量的航海技术与判断天文气象的能力。

而且他娶了航海家Porto Santo总督的女儿,从而跻身贵族圈,接触到了葡萄牙王室。

多次游说葡萄牙王室不成,在40多岁的时候,他才得到西班牙皇后的资助,从而有可能进行穿越大西洋的航行。

但是一个普通的华人,穿越过去,多半只能在里斯本开个中餐馆,给水手们卖卖chinese food。

不理解的可以看看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

单单大航海时代远洋航行的死亡率,就没几个人能熬的过,更不要说一大堆的航海能力,和凭什么做到船长,以及怎么得到王室的支持......

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华人出国之后,最多的选择就是在唐人街刷盘子,学外语,混的好的开了中餐馆。

因为所有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认知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或者说选择是第二件事,在它之前,是你到底有什么选项?

千万不要低估了前提条件的必要性。

就像穿越回大航海时代,如果会开船,哪怕去不了新大陆,也能捞两条鱼,好歹晚餐有着落了。

如果光知道新大陆在哪个方向,却不会开船,那只能饿死在茫茫大海上。

大部分人一毕业,第一件事是迅速提高收入。而这个取决于当初选择了什么行业,金融与计算机是收入最高的两个行业。而能够进入收入最高的两个行业的前提是由分数决定的。

换句话说,不同的行业间的差距是明显的,可能是起薪比人家终薪都高。

其次,是否升的快会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升的快,接触的范围广,机会就多。升的快,赚的就多。

赚的多了才可能生活有富余,有富余了才可能投资,投资才可能赚更多,赚更多才可能接触面更广,接触面更广才可能选项更多,选项多了,才有所谓的选择大于努力,它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动力,恰恰是努力,或者通俗的讲叫做跑得快。

尤其在中国,特别明显。

我们聊过,60年代的人比70年代的人容易,70年代的人比80年代的人容易。

如果同龄,跑得快就会形成一步快,步步快,迅速借助良性循环的力量拉开与同龄人差距的效应。

这一定是好事么?不是的。

去年上海世外小学门口有个杀人犯对孩子下手,他是湖南某个县城的青年。大学毕业后考研三年没考上,想在上海买房买不起。

他发现这个世界的难度超过了他对自己原本的预期,在巨大的压力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就是一个认知提高,但是能力没提高的典型。

啥叫认知提高了?就好比嘴养刁了,只吃米其林三星,但是钱包没跟上。

所以,一味的提高认知,而不提高能力。只会让自己痛苦,并不会让自己进步。

平常心,平常心。

这不就是《天龙八部》里扫地僧对鸠摩智说的话么?你光练武功不读佛经,迟早走火入魔。

学的太多,预期太高,资源和条件没跟上去,不也是一种走火入魔么。

今日大号文章链接:

我们究竟能教给孩子点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