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脾脏肿大明显者,建议中药敷脾治疗,敬请参考下文!

 鉴益堂 2019-08-22

青黛四黄散治疗慢性骨髓纤维化性巨脾症临床观察

                  李达等撰写发表在《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9期

骨髓纤维化(简称髓纤,MF),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之一,常表现为脾脏肿大;临床上凡脾大超过肋下10cm者,称之为巨脾症;由此或并发周围炎常引起左腹胀满、纳食减退、下肢浮肿、脾区疼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西医对于髓纤的治疗主要是期望减轻患者症状(贫血、出血与脾脏肿大)及探索阻止髓纤病变的进展,后者临床尚缺乏有效措施;随着病情进展,脾脏显著肿大,而切脾治疗受到严格限制;笔者尝试脾区外敷青黛四黄散,获得良好减轻或缓解巨脾症所致上述症状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3年3月一2006年3月3年间,收治骨髓纤维化患者42例,其中伴巨脾症者38例,均系慢性髓纤患者,符合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关于髓纤的诊断标准,其中原发性髓纤31例,继发性髓纤7例(继发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5~74岁,病程9—24个月;脾大≥10~15cm者19例,≥15~20cm者15例,≥20cm者4例,经B超、CT证实是巨脾。所有病人均有一定程度的腹胀及纳差症状,其中伴脾周围疼痛者14例,伴下肢浮肿者13例。血象:WBC≤10.0×109/L者21例,10.0×109/L <WBC≤30.0×109/L者11例,WBC≥30.0 ×109/L者6例,HB在60~100g/L,BPC在(20~265)×109/L。既往治疗经过:白细胞增高的17例曾予羟基脲、HA方案等化疗联合雄激素治疗,化疗后或贫血加重,或并发感染等患者不易接受而放弃,其中白细胞≥30.0×109/L者6例继续口服羟基脲维持白细胞在(15~20)×109/L左右;白细胞不增多的21例,经安特尔、罗钙全、干扰素等治疗缓解巨脾效果不明显。上述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17例,2组在年龄、脾脏肿大程度、白细胞增多程度及症状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予罗钙全与补肾活血方(边条参10g,炙黄芪20一25g,淫羊藿l0g,补骨脂、鸡血藤、紫丹参各15~20g,莪术、三棱、红花、桃仁各l0g等,日1剂,水煎服)治疗。

2.2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青黛四黄散治疗:按青黛粉:四黄粉(本院制剂:大黄、黄柏等)3:1比例充分混匀,以清水调成糊状,敷于脾区,覆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每次敷贴6~8小时,日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疗效。

上述2组中凡白细胞增高≥30.0×109/L者,继续维持治疗:羟基脲0.5~1.0/d,控制白细胞(15~20)×109/L左右,以不明显影响血红蛋白、血小板为宜。皮肤过敏者禁用,局部破溃者不宜直接敷贴。

3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巨脾症缺乏疗效标准,结合文献与笔者的经验,拟定标准如下:显效:脾脏回缩大于5cm,症状缓解者;良效:脾脏回缩≥2cm而<5cm,症状改善者;进步:脾脏回缩不足2cm,但质地变软,症状减轻者;无效:凡达不到进步标准者。连续外敷15天为1疗程,凡满1疗程者均纳入疗效统计。

3.2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3例,良效7例,进步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0例,良效3例,进步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2.9%,经统计学处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不良反应:除1例对胶布过敏外,余无过敏反应;多数患者敷药后局部皮肤呈靛兰色,色轻,经过7~l0天清洗后颜色可除掉,余耐受良好。

4病案举例

林某,女,58岁,主因渐进性乏力,腹胀1年余于2005年9月7日收入本科。既往1年前在广州某医学院附院经血象、骨髓象及骨髓活检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予以雄激素、强的松、罗钙全等药物综合治疗9月余,效果不明显,血象波动在WBC(5~7)×109/L,HB60g/L左右,BPC(200~250)×109/L,脾脏巨大,需要间断输注红细胞,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人院后症见: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腹部胀满,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弦细弱。查体:神清合作,中度贫血貌,皮肤黏膜及浅表淋巴结(一),胸骨无压痛,心肺(一),腹部膨隆,脾大于左肋下AB线15cm,AC线20cm,双下肢浮肿,余(一)。复查骨髓干抽,骨髓活检符合骨髓纤维化。诊断:原发性慢性骨髓纤维化。予以脾区外敷青黛四黄散,日1次,配合罗钙全、补肾活血方治疗:边条参l0g,炙黄芪20g,淫羊藿l0g,补骨脂、鸡血藤各15g,紫丹参20g,莪术、三棱、红花、桃仁各10g等,日1剂,水煎服,连续敷药30天,上述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血象:WBC5.3×109/L,HB85g/L,BPC297×109/L,脾大肋下AB线9cm,AC线12cm,于2005年10月16日自动出院,院外继续上述治疗;于2005年12月12日复诊,WBC与BPC正常,HBl28g/L,患者未述明显不适,腹部查体:脾大肋下6cm,质地较软,余无阳性发现,病情明显缓解;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5讨论

慢性髓纤显著表现之一,就是脾大及其腹胀、纳差、浮肿,以及脾周围炎的脾区疼痛等。对于白细胞增多,骨髓处于增值期,可以化疗、干扰素治疗等,但常因贫血、血小板减少而限制了上述疗法应用,且随病情加重,化疗等难以实施,此时患者常因巨脾症带来痛苦而难以缓解;髓纤的巨脾症,不能轻易切脾,一旦切脾,肝脏会代偿性肿大或全血细胞进一步降低等,带来更加严重后果。巨脾症属于中医学痞块、瘕瘕等范畴,乃毒蕴、血瘀、痰聚所致,临床上采取中医药治疗者,鲜有报道。笔者在临床上从毒从瘀论治,采取脾区外敷青黛四黄散,获得良好效果,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青黛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且青黛含有靛玉红等成分,有抗肿瘤与细胞增殖等效应,口服常致明显胃肠道反应,多数患者难以接受;院内制剂四黄散主要含大黄、黄柏等,均属清热解毒类中药,上药共奏清热解毒、化瘀破积、消炎止痛等作用,推测通过外敷透皮吸收起效,本组患者均能接受,最长间歇敷药9个月,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迄今为止,文献中尚未提到青黛等中药脾区外敷治疗巨脾症的,笔者通过初步观察,对于减轻和缓解巨脾症有一定效果,值得深入研究,有望取得佳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