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飞虎catzbc 2019-08-23

汉代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汉代的玉器种类很多,按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玉器材料汉代玉器中有许多仍是利用绿色或黄褐色的玉料,但是另一方面,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汉代玉料的来源,大部分是由和阗输入的软玉。出土的一些玉器,与和阗玉很相近。

在故宫珍藏中共有汉代古玉33件,简单介绍其中的一些精品。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樽白玉质,有褐色沁斑。此樽有盖,盖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纽,纽周凸雕3个鸟形伴纽;器身表面有带状夔凤纹和谷纹,间刻小勾云纹;一侧有环形柄,顶端形成简单云形出廓,上饰一兽面纹。底有3个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系仿青铜尊而作。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玉璧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此羊形砚滴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斑,头部尤为严重,被沁蚀成深褐色。羊为立体圆雕,呈跪卧式,昂首挺胸,二圆目平视前方。面部呈三角形,双角回卷,贴于头部两侧。身躯丰满,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颊及腿弯处皆饰阴刻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玉羊背部有一圆形凹洞,洞上置双兽形圆柱纽盖。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双兽形纽盖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风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汉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砚滴。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玉羊为圆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卧姿,昂首目视前方,眼睛以阴线刻成圆形,外圈加弧线。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以平行的短线饰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玉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顶之翎长而分叉。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赭色斑。雕一兽伏地,爬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从头形看,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此器玉料为青色,圆形,内膛很浅,可贮水。口沿宽而平,两侧横出片状柄,左侧柄饰龙、螭,螭头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隐没,龙隐于螭后,仅露头,头形似熊。右侧柄装饰一长身龙,独角,身亦隐于云水中。柄的背面为阴线刻的图案,与正面图案近似。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珌(音必)白玉质,玉质温润,玉中有黄色沁斑。器身三面围外框,框边缘呈凹凸状,并阴刻“二”字纹。框内两面镂雕螭虎纹,正面稍弧凸,高浮雕,背面稍内凹,浅浮雕。螭虎圆眼,大鼻,扭身上卷,绞丝形尾。两面螭纹略有不同。此器上下有贯穿孔,从形状看,似玉具剑剑鞘所饰之剑珌。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玉为青色。大致呈片状,中间有一孔,孔外周镂雕螭纹。这种造型的佩中间酷似鸡心形,故亦称鸡心佩,是从古人射箭时保护手指的韘形器演化而来。古人配韘表示其有高超的射杀技能及处理事务的决策能力。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玉为白色,均有沁色。由108粒圆形珠串成。串珠自隋唐时大量流行,成为佛教七众的重要随身物品,是佛教徒用来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串珠108颗者最为常见。

此串珠所用玉珠是汉代遗物,清代时重新串连成器。

故宫博物院珍藏——汉代玉石器大赏

玉为青色,局部有褐色。器形中间厚,两端薄,两侧面为菱形,中部一椭圆形穿孔。两面采用剔地阳雕技法饰兽面纹及勾云纹。

这种玉剑格在战国至汉代较为流行,使用时将其套在剑锋与剑柄之间的位置,用于挡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