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性眼病,主要表现为视神经受损,青光眼具有反复性、终身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我国青光眼的患病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就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临床上将青光眼分为以下几类: (1) 原发性青光眼; (2) 继发性青光眼; ( 3) 先天性青光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分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 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根据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疾病的转归以及发展过程,在治疗青光眼时主要的治疗原则就是降低眼压及保护视神经。 药物治疗降眼压的机制主要包括2个方面: 增加房水的流出、抑制房水的产生。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的降眼压药物包括拟胆碱类药物( 缩瞳剂)、β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前列腺素类药物、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碳酸酐酶抑制剂、高渗脱水剂。在临床中如果单独使用一种药物不能降至理想范围,则可以联合另一种类的局部药物进行降眼压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青光眼的第一道防御线,它可以阻止或延缓青光眼的发展。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详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中的各种问题,可以有效地控制青光眼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虹教授为你带来《青光眼临床药物治疗》。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