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拖拉磨蹭不是故意的,所以盯催、吼叫没用—给家长的3个建议

 百富金达 2019-08-23

这半年来收到很多妈妈的私信留言,有一个问题是不少人都有提到的,就是关于孩子的拖拉磨蹭,学习上的拖拉磨蹭,生活中的拖拉磨蹭,很是让人头疼。分享两个比较典型的故事。

故事一

孩子上一年级,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并不多,可是每天晚上都要到九十点才能做完。为什么呢?每天回家,把作业本拿出来摆在桌上,然后就开始一会儿干一下这个,一会儿干一下那个,一会儿这边看看,一会儿去那边瞧瞧,一会儿吃点东西,一会儿上个厕所,总之就是不慌不忙,慢悠悠。看着好像还一直都挺忙,没闲着。等到晚上要睡觉了,开始认真写了,每天都得拖到十点左右,早上起不来,各种怄气。妈妈很苦恼

故事二

孩子上四年级,课业繁重,作业多,每天晚上都要到十一二点,周末基本上要把两天都搭进去。这才勉强完成老师的作业,根本就没时间再做额外的练习,孩子语文比较差,特别是写作。老师建议多阅读,可是哪有时间啊。再问问其他孩子家长,人家根本就不用这么晚,还有时间去上辅导班,还有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可是妈妈看着自己的女儿,已经很努力很辛苦了,不知道问题到底在哪里。

很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扰,然后就觉得这就是拖拉磨蹭,就是孩子性子慢。采取的方法就是人盯人,家长盯着孩子,再加上各种催促、提醒。但是效果往往不佳,或许对于某一时某一天某一次好像有用,可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孩子的效率并没有提高,孩子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孩子的时间并没有因此而挤出来多少。这是为什么呢。

拖拉磨背后的问题,是孩子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拖拉磨蹭,就是主观故意,就是不想做,就是慢腾腾。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想出错误的方法。可事实上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其实不只是孩子会有这样的问题,很多大人也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在职场上,在生活中都能见到。那就说明,这跟年龄大小无关。而且有很多时候,自己还不觉得,不觉得实在拖拉磨蹭。故意一说根本无从谈起。

其实这些行为的背后,是缺乏管理时间的能力。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时间管理。时间不会能下来,一天不会变成25小时,但是我们可以对24小时进行管理,把不停的消耗时间变成有计划地、有效地利用时间。而能力恰恰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培养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

故事中的小明为什么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到那么晚,孩子还真不是逃避写作业,只是觉得从回家到睡觉,时间还很多,不着急,还可以同时做点别的,看起来也是在利用时间做更多的事儿啊。再说说小梅,她的妈妈说她每天真的都很忙,甚至周末都没有时间休息,看上去别其他孩子更辛苦,可即使如此也能完成最基本的作业,她是故意的吗,只是慢腾腾吗?一定不是。

这些都是因为缺乏管理时间的技能,他们却的不是态度,是方法。而恰恰这个时候,打骂,脾气,盯催是最不管用的。因为孩子需要的是方法,是更好的方法。

时间管理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不记得在哪儿看过这样一句话,平庸的人消耗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其实,不管是孩子的学习,还是我们大人的工作,真正有竞争力的人一定是高效利用时间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只有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基本差不多,而能把时间变多的人,能在相同的时间产出更多的人,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人,就能变得优秀。

拿学习来说,随着孩子的年级越高,学习科目越多,难度越大,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越多,就意味着要投入的时间越多。如果一个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基本的作业,而另外一个同学,能在差不多的时间里除了完成基本作业,还有时间去做阅读,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去做更多的练习,那结果可想而知。

工作也是如此。不管是老板还是上级都喜欢高效的人,单位时间,消耗资源最少,却能产出更多,这才是稀缺,才是优势,才是差距。拿到比别人多的薪水,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是自然的。这也是我在职场多年的深切感受。

所以,不管是孩子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都需要从小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高效是一种慢慢养成的习惯。这一点家长必须明白。

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理能力,给家长3个建议,亲测有效

1、从小开始培养,从建立时间管理的概念开始培养。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童年时期养成的很多行为习惯,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往往越是小的时候越容易培养。所以,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从建立概念开始。我用过的方法就是阅读相关书籍启蒙概念,再借助计时沙漏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让孩子发现时间在不停的跑,让孩子发现如果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时间会变“多”。我儿子特别喜欢托马斯,我给他读过一套《托马斯和朋友们时间管理互动读本》10册10个故事也就是10个时间管理的方法,孩子很喜欢,反复读了很多遍。这套书让他学习了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概念,比如说一分一秒利用好,比如说专注一件事儿,比如说分清轻重缓急等等,孩子自己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后面的事情就会变得容易。

我们家有五个沙漏,6分钟,45分钟,30分钟,15分钟,还有一个3分钟刷牙沙漏。不同的沙漏用在不同的事情来计时。从三岁开始就这样,每次都是看着时间再跑跑,遇到自己喜欢的事儿就觉得时间跑的太快。就会想怎么才能让时间慢点,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听故事,玩玩具。有了这样的需求,时间管理,让时间“变多”就会是孩子喜欢做的事儿,愿意参与的事儿。

2、教会孩子做计划,做好计划就是做好准备,合理的安排时间就是在利用时间。时间管理其实也是事件管理,如果孩子每天只做一件事儿可能就不太需要去管理,或者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也不太需要。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大都有时间限制。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或者各种慌乱,该做的都没做好。应该多去做的,都没时间去做。

而做好计划,则可以有效的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提前做好安排,做好充足的准备,当事情来临时就会有条不紊,就能分清轻重缓急。通过合理的安排,就能挤出来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儿。而时间恰恰就是孩子最需要的资源,越到高年级越是宝贵。有很多人看上去很忙很累,可结果不好,产出不高。很大原因就是没有做好计划安排。

刚开始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从周末计划开始,和孩子一起想一想我们要做哪些事儿,哪些是必须要做的事儿,有固定时间的事儿,哪些是自由安排的事,多少时间是必须要花掉的,多少时间是可以自由安排的。先列出来。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安排顺序能让重要的事情不落掉,又能让自由安排的时间更多。这样的讨论过程,练习过程,就是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技能的过程。很受用。这也是我自己的实践体验。

3、教会孩子在事情面前不等待,立即行动。在两种情形下,我们特别容易陷入拖延,一种是等待“想做的时候”,一种是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想暂时回避的时候。孩子也会如此。经常会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时间的时候说,我现在不想做,我现在没兴致,等会儿想做的时候在做,反正有时间。经常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难题,会搁置等待。不管是哪种情况,拖拖拖拖到最后,就是时间没了,事情还在,焦虑不已。

而想要克服拖延,最好的方法就立即行动。我们要告诉孩子,现在永远是最好的时间,现在就开始做,现在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习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引导和培养。当然,家长可以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看到妈妈的行动力。这也是一种教授方法。

生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不断的学习,学的更快,才能不被淘汰。而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资源。让时间增值,就是让自己增值。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具备时间管理的能力,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且养成高效的习惯,也会让孩子轻松很多。

所以作为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要去给他培养这项能力,并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掌握,千万不要忽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