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这些电影中的“神预言”跪了!

 天空勇者 2019-08-23
前几天逛微博,看到一个BBC在1966年拍摄的纪录片,里面采访了几个小朋友,让他们预测一下2000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半个世纪后他们会做什么。

没想到这竟然是个神预言合集!!
第一位男孩说:在2000年,我应该在去往月球的宇宙飞船里,命令机器人。
采访结束后3年,他的梦想就成为现实,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类,现代生活中,也有了不少机器人,可以语音控制。
第二位男孩表示不会有核战争,但是一切会实现自动化,失业剧增,人口暴涨。
这娃应该是从“一切自动化”这一点得出失业与人口暴涨的结论,它猜的很靠谱,现在AI抢走人类工作的担心正不绝于耳,这娃儿的思路很可以嘛!
第三位女孩说:越来越多的人会住在一层层的公寓里,Bingo!
下面这个姑娘说的则喜忧参半,她说:黑人不会再被隔离,他们会和白人融合在一起。
这个美好的愿望完成了一半,现在虽然黑人也能当美国总统了,但人心中的种族隔阂,并未消除,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撕裂了。

不光是BBC的纪录片,很多电影里也有对于未来的憧憬,也都成了神预言。
1968年,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上映,它是公认的现代科幻电影鼻祖,不过当时的观众不买账,大呼看不懂。几十年后,大家却发现里面的很多构想都成为现实。
比如可以视频通话的仪器,不就是现在的Facetime么?

宇航员办公时用的平板电脑,跟如今的IPAD也是神似。
更牛叉的是,电影制作时间早于NASA的绕月航行,库布里克展示出的东西与登月实况已非常相近。
1986年,一部名为《霹雳五号》的科幻电影上映,在80年代非常受欢迎,是为数不多的机器人喜剧,它跟后来皮克斯的瓦力长得很像。
这种军事机器人,如今也已成为现实,虽说长得可能有点区别,但却是实打实的杀人利器。
不仅如此,我们已拥有更加智能的仿生机器人,可以进行军事探测,查看地形。
个人消费品也同样有神预言。在1989年的《回到未来2》中,博士给了马丁一双NIKE鞋,这双鞋拥有自动系鞋带的高逼格功能。
2016年,耐克成功研制出全新的NIKE MAG,这双鞋能感应穿戴者的脚型,自动系紧或松开鞋带,完美复刻三十年前的黑科技。
除了对未来科技的预测,还有些发财的门道也在电影里出现过,1994年,李国立执导的《股疯》上映,结尾三宝领着巴西来的表叔指着浦东方向,说:“表叔啊,在我们上海做房地产那是大有作为,这儿真是黄金宝地啊!”

要知道90年代初的说法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现在浦东的房价,Emmm...打扰了。
有正面的预言,肯定也有“毒奶”的预言。
陈思诚因《唐人街探案》的大热成功转型,接受采访时他说了一句话:“这部作品是为王宝强度身定做的。”
这句话现在回头看,真的是准的吓人。
电影中刘昊然问王宝强:“你当初为什么来泰国?”,王宝强说“因为我结婚的时候撞见了老婆出轨兄弟,全村人很快都知道了,没脸再待下去。
一年后发生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要说电影里最深入人心的预言,相信很多同学都会选冯小刚《大腕》结尾中的那段对话。
张涵予扮演的精神病人说了一段关于互联网经济的话,一语道破互联网经济泡沫的套路。
李诚儒客串的精神病人聊天时,预言了房价走势,不过现实有点超标,4000美金一平在北京现在连门头沟都买不到了。他最经典的一句是:成功人士买东西“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李诚儒口中的成功人士愿意花大价钱,无非是想买个“大牌子”,觉得大牌子品质免检,不用筛选空费脑细胞。

但大牌品质就一定贵么?未必。

消费者当冤大头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求“不仅质量要保证,价格更要平民”,“必要APP”正是为此而生。

必要的口号很简单,人狠话不多:大牌品质,工厂价格。
我去年推过必要App,现在还在我手机上,时不时就去剁个手。
“必要”由前百度元老级人物毕胜创办,他用三年时间,带领团队深入到600多家工厂中,筛选资质优秀的制造商,“必要”上线后仅两年,便获得了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双重点赞。


2013年,毕胜花了一年时间,深入研究全球制造与零售行业,惊奇地发现了一系列不被我们注意的秘密:
Prada、LV、Gucci……等等动辄上万元一件的国际大牌奢侈品,很多人都以为这些产自国外。然而事情的真相是——
首先,这些大牌都是中国制造!正是那些高端中国制造商,在背后为这些国际大牌做生产,甚至绝大多数设计也出自他们之手。
其次,这些大牌的成本,仅仅是售价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

“必要”之所以能成,依靠的就是他的C2MConsumer to Manufacturer ,用户直连工厂)模式,也就是俗称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品可以直接到消费者手中。
凭借筛选出来了600多家高端品牌制造商,“必要”成功将这一模式运营起来,让用户用低廉的价格能买到高品质的产品。
同样质量的商品,没有了经销商的利润,也没有品牌的溢价,想都不用想,价格自然会下降。

能让你只用199元钱,就能买到Burberry 品质的衬衫;
只用200多元就能买到耐克品质的运动鞋;
只用200多元就能买到新秀丽品质的旅行箱。

例如这款海蓝之谜LA MER制造商生产的玻尿酸面膜,在“必要”上只需79元,而在市场上则要卖到1200元以上。
依视路集团出品的纯钛近视眼镜,“必要”上仅需279元,到了眼镜店手里再出手,则需要5000元以上。
“必要”上线仅仅一年的时间,它就成为了白领钟爱的电商APP,一度跃居App Store热门搜索第三,购物排行榜第九。
特别是护肤、洗护类产品上线,立即引爆生产线,由SK-II、Dior、兰蔻、欧舒丹等国际大牌原料制造商生产的面膜、眼霜、乳液、香水、洗浴等产品,采用法国、日本等进口原料,在去掉品牌溢价后,只需一百元上下就能享受到奢侈品品质。
△只用69元就能买到SK-II、Dior品质的护肤品
就连财经大咖吴晓波、知名音乐人小柯等等,也是这里的常客,而且还成为必要产品如眼镜、衬衫的口碑传播者。
央视看到了必要的全新模式,在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前瞻报道时,将必要作为未来商业模式中的唯一样本进行分析。
财经大咖吴晓波也在脱口秀里公开背书,“你们去必要买东西,如果觉得不好,你们骂我吴晓波骂三天!

如今,“必要”这只蝴蝶已经飞起来了,搅动的不只是中国传统制造业的风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