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虎头蛇尾,没坚持两天就放弃了。”“玩手机说好只玩一个小时,但玩着玩着就停不下来,作业也不写了。”“和小朋友玩,一着急就上手”......孩子们这些“恼人”的行为看似五花八门,其实是孩子们缺乏自控力的典型表现。而自控力的缺失也是孩子在学习、性格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控力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控制行为、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邀请了许多4岁的孩子参与这个实验。开始时,他告诉孩子们,“这里有颗棉花糖,我需要离开房间15分钟,等我回来时,如果棉花糖还没有被你吃掉,我就会再给你们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 然后教授离开房间进行观察,他发现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最后还是把棉花糖吃了。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并没有吃掉棉花糖,他们有些闭上眼睛等了十五分钟,有些通过玩裤子、玩手指和唱歌等方式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14年后,米歇尔教授找到了当年参与棉花糖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后续调查,他发现当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竞争力”,学习成绩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了许多分。除了棉花糖实验,还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童年时期的自控力,对一个人成年后影响巨大,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它是更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在《妈妈是超人》中,因为女儿咘咘平常喜欢吃零食导致每次吃饭都是一件难事,贾静雯决定给咘咘定下规矩,三天不吃零食挑战。她打从心底觉得这个挑战必定会失败。出人意料的是,当她反复跟孩子讲清楚规则后,每一次面对自己喜欢的饼干、糖果时,咘咘都能坚持不吃。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自制力不行,而是父母原则性不够强。很多家长可能在看到孩子撒娇、耍赖、哭闹后就妥协了,打破了既定的规则,让孩子尝到了甜头。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太多规矩约束了孩子的探索行为,但是一些必需的规矩还是要有,比如对于零食、电子产品、作息时间的要求等。建立规则时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讨论,由孩子自己说出来的规矩,他会更乐意去执行。定下了规则,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比如规定孩子每天只能玩10分钟手机,如果孩子玩了20分钟,那么第二天就不许玩,不管孩子怎么要求都要拒绝。在适当的规矩中,孩子会慢慢由他律变为自律,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能超过多长时间,自制力得到发展。规则之外,家长们要注意尊重孩子,允许孩子适当的放松。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就对孩子发火,指责孩子不学习。孩子说我作业都做完了,复习预习也都做过了,电视刚打开呢。 后悔又拉不下面子,于是继续吼到:作业做完了,就不会看看课外书吗?下次考试你就一定能考一百分吗?说能考到一百分就看电视,不敢说的话,就别偷懒。然后又给孩子找了两套习题要求孩子做。有研究表明,人的自制力是有限度的,大脑会在苦差事和寻找简单的奖励之间寻找平衡,如果让人连续完成两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强的自制力,那么第二件事往往做得更差。所以与其在题海战术中让孩子耗尽对学习的兴趣,不妨允许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只要做好了应该要做好的事情,可以允许孩子适当放松,让孩子享受到高自制、高效率带来的甜头。家长不可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更不能守护孩子一辈子,但是我们可以教会他们自我管理,让孩子学会自己掌控生活。教育,让我们安心的是,在我们放手时,孩子也能做出合理的决定,管理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