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怎么被误导的?

 亲斤彳正禾呈 2019-08-24

你是怎么被误导的:财富行业包装术与破绽

券业行家,热文转发。

欢迎留言,如果认同,请传播正能量。

天来说说包装,这个金融人士熟悉而又陌生的词。

包装是放杠杆的另一种形式,背后同样需要基于信用的支撑。

现代社会,包装逐渐成为刚需,而金融行业更是一个讲究包装的地方,比如名片抬头,如果你真老老实实印一个专员,估计都没人搭你话茬。所以很多私募、投行会把名片抬头往上抬,年纪轻轻,都是副总裁。

很多人跳槽,总是会把自己的抬头说得高一点。今年我遇到一个小小的HR经理,咬定自己是钜派的HRD,专业能力一塌糊涂,电子表格都用不熟练。这样的人就像爆雷的理财产品,今年常见。

适度的包装无可厚非,我们都知道去重要场合得穿得正式些。撩妹子,车要开得好一些。哪怕你车不行,也弄个兰博基尼的U盘,夜场灯光昏暗,或许能偷个鸡。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过度包装问题,特别是当前的财富管理行业,包装已经过度到泛滥而无节操下限,误导了很多理财师和投资人。

掌握包装的几个原则,你立马豁然开朗。

原则一

过度包装必有弱

包装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遮掩缺陷。包装越多,就意味着缺陷越多。

财富管理机构很喜欢说自己爸爸是谁,这个行为用专业的话来讲叫做——增信。

为啥要拼爹?那是因为自己没东西拿得出手啊。

我们看到产品中有“增信措施”的条款。

啥意思?就是说这个项目自身条件不足,需要有其他的方式来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自身力量不够,通常只有一种解决方案:短期寻求外力,长期发展自身。关键是所借助的“外力”是否真的有用?

过度包装最大的问题正是在于,那些得奖、站台、活动跟你的投资,项目回款没有直接的关系。

原则二

自家缺啥就吹啥

包装,通常是将差的包得看上去没那么差。

比如进来沸沸扬扬的上市公司财务作假,就是利用各种财务手段来修正报表数据。

最近通用电气被爆出财务作假问题,可见,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在利益的趋势下,哪个国家都一样。

有人跟我讨论言论自由问题,说西方很自由。真的是这样吗?最近推特上封了900多个国内的账号,这是自由吗?国外有些话你随便说,可能会被告,还会被要求赔偿。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媒体的自由,则为政治利益负责。

自由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至少你的自由,不能侵害其他人的自由),没有尺度的自由,只不过在制造混乱罢了。

抱歉,话题有些茬了,我们继续说包装的第二个原则。

每个财富管理机构都会有中台部门,其中有业务推动部。这个部门是干嘛的呢?主要就是支持营销的,涉及到产品的培训,还有营销活动(路演)。

资产端拿下项目后包装过程产品,接下来需要业推部门进行包装,将不利于营销的信息节流,将有利于营销的亮点放大。

而不足的地方,得下多点功夫去包装。就像同学聚会上,没钱的都在装有钱。真正有钱的反而低调,生怕大家知道他有钱。

原则三

违背常理则有妖

过度包装往往会出现违背常理的地方,对此大家千万不要侥幸,微小奇迹在大概率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

我们经常有各种错觉,比如:她爱我,股票会涨、我能反杀,当然还包括:我不会亏钱,公司没有问题,这次能熬过去……

风险管理,做的就是大概率区域内行事,剔除小概率的冒险。所以,当你发现某家财富管理机构怎么总是碰到反常事件,那就得小心了,里面肯定有问题。生意场上也是如此,巧合往往是人为设定的。

很多机构会官宣有部队背景,要被央企收购,信托会入股。读到这里,你还要不要相信呢?

原则四

底子太差没法装

这种情况也不少见。有些产品的风控措施在包装后还是很烂,说明了啥?

想象一下,如果做直播,开了美颜滤镜仍旧丑得没法看,你说这原版得有多惨啊!

无法包装的通常有两种情况:

①太好了,不需要包装;

②太差了,没法包装。

记住这四句口诀,关键时能救下你的钱袋子。

过度包装必有弱;自家缺啥就吹啥;违背常理则有妖;底子太差没法装。

我们再来讲下掩盖的两种方式。其实并不复杂。

房间里有臭味如何掩盖?马上能想到吧——喷香味把臭味压下去。但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往别的房间扔屎,让它们更臭,你这间就没这么臭了。

很奇怪是不是?这个方法很早就有人用过:

秦始皇在沙丘驾崩的时候,李斯和赵高篡立胡亥,为了掩盖尸体腐烂的臭味,就在秦始皇的座驾里放了很多臭鱼……欲知详情,去翻《史记》。

很多财富管理公司公关也是本着这两个思路:

①如果自己出了负面,那就用别的利好去盖住。

比如,国家有新政策下来利好拉,监管部分又发了些证书下来啊,再比如有领导访问我们公司,或者合作伙伴成为优秀企业,某协会颁奖给我们了(其实是花钱买的),某经济学家说公司未来很有前景(实际是花钱请的)……

②如果自己身上没有其他利好怎么办?那就比烂。

比如,别家问题更大,他们更严重,他们比我们还要差。我们才逾期了100天,他们逾期了3年。我们老大只是在香港不敢回来,他们的老板已经进去了……

其实,①和②都是对非相关项进行包装,是一种低劣的误导手段。要识破并不难,但你必须独立分析,不能从众,不能侥幸。

最后说一句,不要去责怪那些包装者。他们并没有改变事实真相,只不过是你自己的眼界停留在肤浅的表层。

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人必自欺,然后人欺之。

 

券业人都关注的公众号

数十万同僚的交流平台

期待你的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