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法绕不过的问题:读帖,如何从古人的经典法帖达到书法的高度

 人的终极幸福 2019-08-26

书法学习:一件古人的手札,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以王羲之为例

这是我之前更新的一篇文章,我说从古人那里应当学到什么,其实只是下了一番结论,很明确的说明,从技术的角度讲,学习古人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技术,我说应该一得笔法、二得章法,还提到了一些字法的概念。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和我一样的疑惑,那就是,我们其实看到的临帖,不管是今天的名家的临帖还是古代名家的临帖,同一个法帖,在不同的书法家手里居然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这是一个很不寻常而且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我不知道各位书友面对这样的情况是怎么想的。

反正当初第一次看到古人临帖的我,基本上已经颠覆了本来理所应当的想法,也就是“临帖应该这样临”“临的像”诸如此类,我想当然的以为我认为的临帖和古人认为的应该差不多,但是实际上,我认为的“这样临”在古人的手里临出来的作品却是“那样的”。

当时我用我匮乏的逻辑推理,进行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推论。

其实今天来看,这种想法简直要笑死人。但是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认识都被我视为敢于蔑视文化权威,打破皇帝新装的战果而沾沾自喜,我现在当然可以坦然承认,那个时候的我只是书法初学者,对书法的认识还在楷书要横平竖直、行书就是连笔字这样的认识中,根本意识不到有一种学习叫意临,有些书法家能够看到字帖中不合理的部分,有些书法家独特的审美偏好会趋势他去改造字帖······等等诸如此类。

我们今天讲起临帖,实际上已经形成一定的思维惯性,认为临帖就是对着字帖写,写的越像越好,我想说起临帖,每个人,哪怕没有学过书法的朋友都能够讲的头头是道,告诉我临帖应该怎么怎么做,因为临帖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大家都懂,但是偏偏今天,我还是要就临帖这个问题做文章,因为我相信,很多人实际上讲的明白却想的糊涂,或者说,讲的明白,却做不明白。

其实,“帖”这个词,注意,是词(我们中国古代汉语中,单字是可以成为词的),本来指的是墨迹、刻帖,后来“临帖”这个词的范围扩大化,只要照着字帖写,都叫做“临帖”了,其实这种混淆实际上阻碍了我们的学习,为什么呢?

不要着急,慢慢听我讲。

临帖需要破除我们现阶段认知的障碍

关于临帖,我们可以想象,古人面对的临帖范本不是我们今天的印刷本,在博物馆看过一些古人书迹展出的朋友,大概都见识过真迹带给我们的一些感觉,与拍照或者隔着视频去看感受是不同的,我建议大家看待画作、书作品鉴优劣一定要看真迹,真迹带给每个人的感受其实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哪怕你一点都不懂,都会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气息撼动,这一点很重要。

言归正传,古人临帖,首先来说,临的是真迹,就算不是真迹,也是下真迹一等的摹本,再不济也是上好的刻帖。在艺术感知方面,就算一个不懂书法的人在面对印刷品字帖和面对真迹、摹本、以及好的刻帖,也能够熏陶出一些眼光,然而,我们面对纸质的字帖有时候却没有这份心思,我自己有这个体会,所以我敢讲出来,那么我建议大家多去博物馆看看,这是一点忠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忠告,因为有很多朋友有些问题,譬如“XX字帖,我觉得不好看啊,为什么都在学”或者“XX究竟好在哪”我觉得不是我解答不了,而是认识不在一个层面上,我用技术术语去形容他的难度,那么他也没有写过,还是无法有深刻体会,这种事情,其实呢多看其实就明白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都是有道理的,不是乱来,我们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很严谨,甚至很严苛,不是乱来的。

另外一件事,我同样觉得很重要,那就是“我以为”的心态是要不得的,为什么呢,因为学书,我自己感觉,初学就要湮灭自我认识,古人教书法就是师傅带徒弟,我怎么做你怎么来,讲倒是也讲,但是更多的是做,所谓言传身教,身教多于言传,如果每一点都“我以为”,恐怕老师也教不了这样的学生。

譬如你看《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里讲的,人家问张旭笔法,张旭唰唰唰的写满几张纸,没看明白?又唰唰唰的写满纸······

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

后来张旭问颜真卿的一些个问题,那颜真卿都是懂的,恐怕唯独对颜真卿有用的几句话,就是颜真卿问张旭如何齐于古人,张旭作答,方才有些作用。

所以我们实临,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哟置身于古人的书写当中去,也就是尽可能的还原古人,但是我们知道临帖实际上就是带着拘束去写字,要受到字帖的约束。

我们刚才说还原,其实临帖的还原是在学习。

还原古人的书写墨迹——学到用笔

还原古人的书写状态——感知情绪

临帖除去我们认为动笔临,很多情况下还要用“心”去临摹,怎么用心临摹呢,简单一点,字帖有多少个字、写了什么类型的文章、每个字的“俯、仰、向、背”是怎么样的应该清楚吧,糊里糊涂的去临是丢掉了脑子,我恐怕临不过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临帖好强的。

用“心”临也叫读帖,初学,调动一切知道的知识分析字帖,才是最关键的。

你看黄庭坚关于这些是怎么说的。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我们没有黄庭坚那么高的认识水平,但是就我个人体会,谈一谈常看字帖的重要性。

当初我学习隶书,老师给我范本,我打开一看,觉得怎么这么丑?猜猜是什么帖?

《张迁碑》

当晚,我去查阅张迁碑的资料,也看了一些名家临写,我说实在的,我不觉得它好。

但是,就在当年,我在学校的组织之下去看了原碑,也看看到了一些譬如伊秉绶的作品,我这辈子头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壮美,也就是在同一年,我开始学习颜真卿的家庙碑,我一下子就被这类风格吸引了,我想,常读帖,至少能让你对其艺术感染力有一定的品鉴能力,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靠不住的,你看我们的大圣人孔子也感叹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样的话,可见一斑。

说道临帖的认知障碍,我想如果不停的讲,可能要几万字也讲不完,篇幅有限,我们今天谈到这里,以后有机会我们慢慢的一个帖一个帖的去聊聊这些认识,我们至少在这里知道的道理,就是临帖不仅仅是学“形”,形之外还有“神”,在这里我们还是强调读帖,眼中有神才可能临的出神采,否则描字画形罢了,还是不入流的。

不入流这种评价很重,甚至说是批评,但是确实是事实,眼睛里看得到神采才写的出神采,不知道神采为何物的,是没有这份能力的,能力毕竟也是相对而言的。

神采是书法学习的核心

我想大多的朋友临帖,刚开始学,肯定是临不像的,设置说相去甚远,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经过不断的分析不断的实践,形已经开始像范本了,这个阶段的朋友难免会有些自负,认为自己已经得法了,但是创作起来却如同只有一条腿的人,只能临不能创,只要创作就会走向野狐禅的老路,我想困惑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当然我觉得这个时候,有两种可能

①、对字帖不够深入理解

②、看不到更把握不到字帖的神采

其实这是眼力的问题,我上面也曾经提到过的,就是熏陶不够,应该多去看,那么在这个时候也应该掌握一定的分析字帖的知识。

当然,分析字帖方法我会在以后的文章教大家,我们现在只谈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从学习书法的一些阶段讲起,宏观看来会更加直观一些。

其实这个过程看起来也就这么回事,好像大家都明白。

但是讲真的,大有文章。我们知道的,写的不像字帖的初级阶段其实是没有神采的,这是肯定的,但是后面的不像却神采越来越多。

那是不是说,走到最后,其实和初学一样?那神采又是怎么越来越多的呢?

其实我们应该整体去关照这个问题,我们学书法,如果抱着一本字帖死扣,其实很难讲能得到些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

就比方说我,我在写了米芾以后再去写其他的书家,怎么都退不去米芾的味道,方家一看就知道,我已经被很多人笑着问:“你以前学米芾的吧?”

其实这个现象,就是我临一类帖,技法相对熟练以后退不去他的影响,而我临新的范本,自然而然会带有米芾的味道,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当然,这里也涉及到很多问题。

比如,很多书法家会对书法学习者有忠告:初学书法,第一口奶很重要一定要选没什么特点的字帖

为什么有这样的建议,因为学风格很强烈的字帖会把字帖的习气带到自己的用笔习惯当中。

但是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机会,那就是我们可以将新的学习范本纳入自己的体系,毕竟也没有人规定我吃川菜的同时不能点一道粤菜的汤。我们同时也会受新范本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个时候神采也有了,自然而然的走向了第三个阶段。

当今书坛的创作,很多都是大杂烩,一会儿二王一会颜米,把这么多元素融汇在一起,如果我们把笔法区分的太细致,其实是写不了的,笔调都不在一路上,那我们以第一口奶塑造的自己的体系就尤为关键了。

神采是一个很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受。它就在那里,你写的某个帖如果有神采了,我一眼就能看出你学的什么,反之则不行。

这也驱使我们去关注另外一个点,就是大感觉,临帖抓感觉,这个阶段,我想就有一些追求神采的味道在了。

我想我举例行草书,似乎不太恰当,很多朋友对行草没有直观感受。就拿楷书讲,老实说,何绍基临的《道因法师碑》,你说字形用笔,其实都和原帖相差甚远,但是他写的一些楷书,我们一看就知道出自道因碑,因为我们很了解道因碑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挺拔、俊朗,而何绍基的一些楷书是符合这个特点的,所以,人家虽然没写的像,但是你看了人家写的,你就觉得,这是个高人,有神采。

如果你看过我以前写的一些文章,虽然很短,但是我想应该清楚,我这个人很喜欢董其昌,喜欢董其昌的字,也喜欢他学习书法的思路。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讲句实在话,这个不必如何如何,我是做不到,我还是要写的像,因为我还没有那个能力,但是后面的“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简直太重要了,能不能读的出精神,努力的逼近它,是我能不能一窥书法奥秘的法宝。

关于临帖,我想我今天只能谈这么多,不是不能多说,而是在意识上首要有所突破才能在正确的引导下学习,但是我们应当树立的一个意识,那就是哪怕我们笔墨能力很差,对笔的驾驭能力很差,我们也应当坚持不懈的对字帖“神采”进行表达与感悟,无论你写的像与不像,我们都应当清楚,“神采”是书法的第一主旨。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我们不求绍于古人,但求真正的进入书法大门,我想以上的一些认识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看到我的这篇文章,但愿能为各位书友做一些微薄的贡献,让我们书艺有所提高,便是我的无量功德了。

2019年8月19日凌晨 未涛谈临帖要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