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东华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道出了多少中年人的心酸与无奈。 为人子女,但凡父母健在,就是一个心理上的依靠,即便父母到了需要人照料的程度,这种依赖感依旧存在。如果父母一旦去世,只剩归途的失落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大家庭就意味着解体了,以前一家人,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淡薄了,彼此成了亲戚,有的甚至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 意愿都是美好的,现实往往很残酷。 最近,听一位女士诉苦。这位女士家是县城的老户,兄妹7个,三个哥哥,三个姐姐,到她这里是老七,最小的闺女,今年也50岁了,大家依旧称她“小七”。 父母都是高寿,活到90多岁先后离世。就是去年冬天,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也走了,兄妹们在大哥的主持下,出殡,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既然父母都不在了,听老大的安排也是情理之中。几个妹妹只负责哭,其他开支、花费,一并由兄长们定夺。 据说丧事最后一天,还没等母亲的骨灰下葬,三个嫂子就因为如何分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几个妹妹觉得不妥,还出面劝了嫂子们几句,说家里毕竟在办丧事,有什么问题到事后再商议。不想这样的劝说被嫂子们齐心协力硬生生地给怼了回去,口径异常地一致,“这是我们老张家出殡,没你们几个什么事,少来掺和。” 本来一家人,现在变成了两个阵营。 当闺女的听着刺耳啊,啥叫没我们什么事了?从小在这街头上长大, 啥样的场面没见过?嫂子们安的什么心,一目了然,无非就是分老人的家产。分家产就分家产吧,娘家人明确态度,嫁出去的闺女,没有参与的权力。 还有,这个最小的闺女,小七从企业下岗后,用着父母的一间沿街的房子做生意,也占了不少年了,以前的房租咱不提,但是现在必须及时腾空。 真是比父母去世还让人心寒啊。 小七虽然占着父母的房子做生意,也是她一直在照顾父母。以前哥哥们对这事没啥意见,也是怕当妹妹的吃不上饭,要说血浓于水,小七也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哥哥们保护的小妹妹,偶然还能在父母和哥哥们面前撒个娇。 当然,嫂子们没有血缘关系,当大哥的得出来说句话啊。当妹妹们求助地看着大哥,他居然一个人蹲在角落里,面无表情地抽烟。最后怎么收场的呢?吵闹的过程不知道啊,反正几个妹妹被哥嫂赶出了门,撂了狠话,父母的遗产没你们什么事,从此之后再没娘家。 时间过了半年,之所以小七现在又提及这个事,是听说家里一个哥哥得了不治之症,去日不多。毕竟是同胞兄妹,这样的消息还是让小七感到难过,不能接受。想和几个姐姐商量,是不是过去探望一下呢。谁知道姐姐依旧恨得牙痒,这都是他自己做事不仁义的报应,只是这报应来的太快了些。 小七说,尽管这样,她一个人,还是偷偷地跑到哥哥住的医院楼上,找了好久,终于看到哥哥躺在病床上的蜡黄的脸。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啊,这毕竟是自己的哥,从小打打闹闹,也保护过自己的哥。真不知道,等他去世,要不要去他坟上大哭一场。 小七家的情况,当然是个例,但也体现出现在人情社会的现状。 父母在是一家人,父母去,兄妹成了亲戚,这种现象本身有他的文化渊源。中国社会,尊老爱幼,情感血脉一代代向下传递,从单纯的一个人来说,关爱更多的是下一代,但父母作为一种责任和爱的反哺,所谓自己的来处,也不可疏忽。兄弟姐妹之间就有所不同了,同一条根系,开枝散叶,就有了不同的方向,或者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家庭体系。亲情渐行渐远,是不可避免的,尤其父母不在,彼此间自然就成了亲戚,亲疏的程度,完全依靠双方的情感认可度。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家中长兄或者大姐,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表率作用,能为一个家族的团结尽心尽力,但是老大已经不是绝对的权威,老大愿意担当,做好表率,其他兄弟姐妹们能以小敬大,维系一个家族的和睦还是没问题的。 另外,造成兄妹疏远或者成仇的原因,就是现代传统亲情观念的瓦解,金钱社会的现实。以父母去世,留下的财产分割为导火索,矛盾一触即发。虽然,大多数家庭中,父母能留下的财产不多,但在分割的问题上,都想到自己的利益应该最大化。这样的财产之争,可以说愚蠢至极,用有限的财产去破坏亲情无价,是人格的可悲。 倘若是生在王永庆、霍英东这样的豪门,去争一争财产也值得动动心思,就咱们这些小门小户,为争财产打到兄妹成仇,这以后的日子的确也舒坦不到哪里去。想起农村的大门上常见的一幅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就是传统家风,的确很适合我们这些百姓之家,引以为戒吧。 |
|
来自: 大白兔ai胡萝卜 > 《亲家亲戚(兄弟)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