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起猝死的病因诸多,你真未必知道它......

 板桥胡同37号 2019-08-27

都知道QT间期延长容易猝死,但你知道QT间期的哪部分和猝死关系更大吗?


心电图上有一系列的间期,其中以PR间期和QT间期尤为著名,PR间期我们都很熟悉,这就是观察房室传导的一个窗口,对于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生,无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还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亦或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都能从PR间期中找到诊断的线索。

相比PR间期,QT间期也不逊色,无论是长QT综合征,还是QT间期延长和猝死的关系,都使得它在心电图的判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01

QT间期代表了什么?

从心电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QT间期由QRS波、ST段和T波组成,其中QRS波代表心室除极,ST段和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因而QT间期代表了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以复极为主(图1)。当对应于单细胞动作电位时,0相为快速除极,1相为快速复极期,2相为平台期,3相为缓慢复极期,0相对应于QRS波,2相对应于ST段,3相对应于T波,均包含在QT间期的范围内(图1)。

图1:QT间期在心电图上指QRS波起始至T波结束,对应于动作电位的0-3相。

02

QT间期延长带来了什么后果?

QT间期延长,多由于心室复极时间的延长导致,QT间期延长后,给其他的捣乱分子如早后除极以可乘之机,引起室早落于心室易损期造成多形性室速,其中的典型就是长QT综合征(图2)。除了长QT综合征外,国内外多个研究表明在普通人群中,QT间期延长也可增加猝死的风险。

图2:QT间期延长后发生多形性室速。

03

QT间期的哪部分和猝死关系更大?

QT间期包含着QRS波、ST段和T波等多个组成部分,到底哪个部分才和猝死息息相关呢

Oregon sudden unexpected death研究的一个病例对照分析发现Tp-Te间期(T波顶点到T波结束)和猝死关系更为密切,从此开始了QT间期各部分和猝死相关性的探索。随后The ARIC 研究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发现,QRS波宽度、ST段以及Tp-Te间期均没有To-Tp间期(T波起始到顶点)和猝死风险的关系那么确切。

图3:从红线的斜率来看,ST段未能起到预测猝死风险的作用。

在ARIC研究中,共入选了12241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4±5.7岁,其中55%为女性,既往有心脏传导异常、冠心病史、正在服用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受试者除外。在23.6年的随访时间内,346例受试者发生了猝死。

定义QTc>450 ms(男性),>460 ms(女性)为QT间期延长。发现QT间期延长本身增加相对猝死风险49%,而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在QT间期的诸多成分中,只有To-Tp间期和猝死相关(图3~5)。

图4:同样QRS波宽度也未能起到预测猝死风险的作用。

03

小  结

虽然不同的研究可能存在争议,但是总体来说把QT间期和猝死相关性大的成分缩小到了T波这一部分。这和我们对于心室易损期位于T波顶点附近,在此附近的室早极容易导致室颤这一认知也是符合的。

无论是T波的起点到顶点,还是T波的顶点到终末,都没有脱离延长的QT间期+早后除极引起多形性室速、室颤这一基本的机制。

图5:在T波的组成部分中,T波起始到T波顶点的时程,可有效预测猝死风险。

在未来,除了知晓QT间期延长增加猝死风险这一笼统结论外,我们还能去观察To-Tp间期和Tp-Te间期去获得更好的预测效果。

猝死风险评估,我们一直在进步!

参考文献

[1]Algra A, Tijssen JG, Roelandt JR, Pool J, Lubsen J. QTc prolongation mea- sured by standard 12-lead electrocardiography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udden death due to cardiac arrest. Circulation. 1991;83:1888–1894.

[2]Straus SM, Kors JA, De Bruin ML, van der Hooft CS, Hofman A, Heeringa J, Deck- ers JW, Kingma JH, Sturkenboom MC, Stricker BH, Witteman JC. Prolonged QTc interval and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 population of older adults. J Am Coll Cardiol. 2006;47:362–367.

[3]Soliman EZ, Prineas RJ, Case LD, Russell G, Rosamond W, Rea T, Soto- odehnia N, Post WS, Siscovick D, Psaty BM, Burke GL. Electrocardiograph- ic and clinical predictors separating atherosclerotic sudden cardiac death from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eart. 2011;97:1597–1601.

[4]Panikkath R, Reinier K, Uy-Evanado A, Teodorescu C, Hattenhauer J, Mariani R, Gunson K, Jui J, Chugh SS. Prolonged Tpeak-to-tend interval>[5]Ackerman MJ. The long QT syndrome: ion channel diseases of the heart. Mayo Clin Proc. 1998;73:250–269. doi: 10.1016/S0025-6196(11)64469-8. 17. Moss AJ, Kass RS. Long QT syndrome: from channels to cardiac arrhyth-

mias. J Clin Invest. 2005;115:2018–2024.

本文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