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孩子,父母尤其需要修炼的技能是“读心术”

 timtxu 2019-08-27
养孩子,父母尤其需要修炼的技能是“读心术”

这几天难得一家三口在新加坡和民丹岛的Club Med度假,潼小妞同学算是玩嗨了。

昨晚的夜间秀结束后,大家一起在大厅做游戏,俩人一组配合着从一点点降低的跳高杆下过去。

玩了一圈又一圈,杆的高度越来越低,在我和潼爸碰杆被淘汰后,潼潼小朋友和她搭档的G.O.也在下一轮中没能顺利过去。

在现场时她还没露出什么不开心的表情,可刚出大厅就哭了,一直念叨着说:“那个杆子掉下来把我砸疼了。”她爸顺着她的话题安慰她:“不疼不疼,那个杆很轻的啊!”结果越说妞哭的越大声。

我把她抱到一旁,轻声问她:“碰杆之后只能退出游戏没法继续玩儿了,所以宝贝不高兴了吧?”

她马上停下了哭声,没说话了。我心里暗自松口气:“嗯,这才算是解码成功了。

1

说真的,养了这几年娃,发现当爹妈的在日常中最应该get的技能其实是:读心术。

这一点看法,算是从平时跟潼潼的相处中太多小事中总结出来的。同时我也发现,完全不仅是我们家才这样,身边不少朋友家也是如此。

想起来前些天朋友A就跟我分享了一件她和她家娃小帆之间的小事。

某日,朋友和老公带娃出去吃饭,餐厅的旁边有一个带喷泉的水池,当时喷泉并没有开,有很多孩子在水池边嬉闹玩耍。

围着水池的台子有一侧是坡型的,等待餐厅叫号的时候,朋友的儿子小帆拿着一瓶矿泉水在坡型台子那一侧玩耍,他把水瓶放在台子的最高点,看着它滚下来落到地上,兴奋地左蹦右跳。

突然间,玩着玩着娃一个没拿住,一甩手瓶子就掉进了水池里。前一秒还乐在其中、自嗨得不行的娃,下一秒快乐的小船说翻就翻。

他几乎是尖叫着,异常焦躁地跳到了朋友老公面前:“爸爸,爸爸,快帮我捡啊!”娃爹下意识地就批评起了娃:“你看看,刚才就跟你说别在那儿玩,一会儿东西就掉水里了。你偏不听吧!”

听到爸爸的奚落,娃的情绪瞬间升级。一边捶打着爸爸,一边哭着叫嚷道:“爸爸帮我捡呀,帮我捡呀,为什么不帮我捡呀?”

看到娃的情绪有翻车的迹象,爸爸软了下来:“小帆着急了是吧,你还想玩那个水瓶。你听爸爸说啊,你看这个台子很宽啊,爸爸的手够不到,这样去捡水瓶很危险的…”(此处省略500字)

爸爸像唐僧上身,吧啦吧啦试图一边“共情”一边用理性抚平小帆的情绪。但那一箩筐的道理并没有奏效,小帆就像自带了一台过滤机一样,直接屏蔽掉了爸爸的说教,情绪越来越激动。

眼看着周围的路人都被小帆的哭声吸引了过来,不时往这边投来了各种一言难尽的表情和神色,在一旁一直被爸爸的思绪带着往前跑的朋友开始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娃平静下来:“妈妈要不带你去前面的乐高店转一转…”

但娃就是铁了心,非要让爸爸给他捡水瓶。

僵持不下时,有如神助般,某个瞬间朋友在越来越失控的儿子脸上突然读出了“解锁”的秘密。

她蹲下来,牵起儿子的手柔声说:“小帆,你是不是特别害怕?”没想到听到这句话,娃竟然停下了拍打爸爸的动作,扭转身子带着哭腔地一边重重对妈妈点了点头,一边说着“嗯”。

其实,朋友并不知道儿子在害怕什么。但是在孩子越来越急迫的表情中,她读到了不同于以往那种生气或者伤心的模样。孩子的眉眼之间,流露出的分明是恐惧,她想,是什么东西让孩子很害怕,所以才会让他如此执着于让爸爸捡瓶子。

这句简简单单的“情绪解码”,让娃之前那个紧锁的大门咔哒一声被钥匙拧开了。

都没等朋友继续问,小帆便自己告诉了妈妈他害怕的原因:“妈妈,我害怕水把我的瓶子冲走,我害怕瓶子会消失不见了。”

看着池子里静止得纹丝不动的水面,和沉入水底的水瓶,朋友简直哭笑不得。

孩儿啊,你的想象力要不要这么丰富啊~真没办法,小孩子的脑洞有时候就是会很外星人。

而在被妈妈get到之后,刚才那个被情绪怪兽快要吞噬的孩子,明明脸上还挂着泪,转眼又能平静而愉快地和妈妈讨论关于水流动的问题了。

朋友和老公想着,刚才那场气势如虹的哭闹莫非是自己走错了“片场”?

2

这件小插曲,让朋友见识到了“我懂你”的威力。

读懂孩子的内心,可能比我们绞尽脑汁想出的各种“办法”都要管用的多。在听朋友叙述这整件事时,我的脑中倒是一直在想关于P.E.T.的内容。

这样的“读心术”在P.E.T中被称作“积极倾听”

朋友家的娃当时因为害怕瓶子会消失而产生了恐惧,他的表情、说话的语气以及他捶打爸爸时候的迫切,这些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信号,就是他选择的“编码”。

而小帆的爸爸错以为孩子是因为水瓶丢了而生气、难过,就是一个错误的“解码”。

而当“解码”错误的时候,爸爸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便发生了中断。

尽管娃爹已经将自己的解读抛给了孩子,但一方面孩子还不善于表达,另一方面孩子正处于情绪旋涡中,两者都决定了孩子只能告诉爸爸他的解码是错误的,但却没法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而朋友则读懂了孩子当时发出的“信号”是恐惧而非伤心。当孩子被理解的那一刻,便是跨越沟通鸿沟的第一步。接下来,甚至都不用朋友多说什么,孩子便自动开启了“话匣子”模式。

就像朋友的故事为我们展现的那样,“积极倾听”能让孩子更容易开口,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思考。

在跟朋友聊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其实我们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情绪的时候,都会有些误区。

当孩子出现情绪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会是“消灭”。我们总是习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像是转移注意力、冷处理、恐吓威胁等等,来试图抑制、或是让孩子忘掉自己的“坏情绪”。

往往,如果我们总是“强硬”处理,很容易激起孩子更强烈的情绪,让亲子间的冲突更明显。

而像是转移注意力之类的方式也许有时候也会有用,但事后复盘我们或许就会发现,好像这样的做法其实自己和孩子内心都不是那么满意。

类似于“这孩子太不让人省心了”、“我生个孩子就是为了跟自己过不去吗”,这样隐隐的不满会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但像是朋友这次遇到的丢水瓶事件,当她能充满了同理心并准确倾听孩子时,就仿佛进入了孩子的内心,与孩子产生了一种无比亲密的联结。

这样的时刻,我们会容易换一种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哭闹:“原来这个小人儿也挺不容易的,会有着成年人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恐惧,需要爸爸妈妈来陪伴和帮助他们自己来化解与抚平”。

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常常会像被装上一个开关一样,突然就停下了哭闹,安静下来。

“倾听”,就是这样一个有魔力的做法。

事实上,要把我们大脑从恐惧慌乱状态调到理性状态,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把你当下的感受说出来。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修·李伯曼研究显示,当人们把情绪的名称说出来时,比如“害怕”、“生气”,杏仁核这个能把大脑转入动物模式的、小小的恐惧探测器,几乎会在顷刻间冷静下来。

与此同时,大脑前额叶的某个部分,也可以说是大脑的“聪明区”开始工作,它可以抑制情绪反应,让人冷静思考眼前发生的事。

对于孩子来说,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绪,的确是一门非常漫长的必修课。

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拥有一个深谙“读心术”的父母,能读懂他的内心,帮助他认清自己的情绪,这真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了。

3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就算我们愿意转到倾听频道,可孩子的心,就像海底的针,并非我们想读懂就能读懂的。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对孩子情绪的精确解码呢?问题多半就出在我们内心的那枚“过滤器”上。

这枚“过滤器”既是我们以往的“经验”,也是难以被发现的“偏见”。在带着过往思维定势的时候,我们对孩子其实只是在“主观猜测”,而非“倾听”。

就像朋友的故事,娃爹将孩子的情绪解读为“生气”、“伤心”,也许是从很多次孩子弄坏了某个玩具嚷着爸爸再买一个、或者是孩子不小心弄丢了自己心爱的东西这些过往得出的判断。

这些所谓的经验,阻碍了娃爹真正的“倾听”。

但当朋友忘掉那些“经验”,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她便开始和那个真正站在自己面前的孩子沟通,而不是和那个想象中的孩子对话。

所以,在倾听孩子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关掉脑中的“过滤器”,跟随孩子当下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穿过迷雾看到孩子真实的一面。

另外,在“倾听”的时候,我们也要确保自己不被孩子的情绪带走,要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类似我朋友这样的事儿。在大庭广众之下,看着娃如此歇斯底里、不明事理的胡闹,如果自己先被孩子的情绪“点燃”,想要做到冷静倾听就非常困难了。

在带着怒火和不耐烦之下的“倾听”,特别容易变得虚伪、空洞和呆板。

缺少了“真诚”,“倾听”也变得无效。

如果当时并不仅仅是孩子处于情绪中,我们也被孩子带入了情绪漩涡里,这个时候就没办法再去“倾听”孩子了,因为我们自己也“落水”了。

只有当我们能保持客观立场,明白这个情绪只是孩子自己的困扰,并不代表我们当父母的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不需要我们对此负责时,我们才能拥有去“倾听”协助孩子的基础与力量。

在P.E.T.的理念中,会把这部分说得非常透彻,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可以以后再单独来聊聊。

说到底,“读心术”是为了让我们能理解孩子。

当我们去“倾听”孩子时,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呼吸的房间”,一个可以让他们抒发郁结的空间。

事实上,从我们愿意去“倾听”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已经改善了整个局面。

除了能尽量帮助孩子平静下来之外,我们还在自己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我们与孩子便没有了沟通的障碍。

都说,人们在感到最软弱无力的时候,就会拿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大喊大叫、歇斯底里。

孩子更是如此。

别让误解,妨碍了我们对孩子的理解。

对孩子来说,“我懂你”的这份感受,会是无以伦比的温暖和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