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写作”,报名亲子文写作营 精读妈说:养育孩子就像种一棵树,而一流的父母,懂得时时留心,用行为去修剪,用爱去浇灌。 作者:木同妈妈(爸妈精读主创) 近日,一张观众留言本照片,上了微博热搜,相关新闻更是刷爆了朋友圈:
有个观众,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放任他在馆内跑跳嬉戏,吃东西,还触碰珍贵易碎的恐龙。 被工作人员发现制止后,该观众怒气冲天,在留言本上连声“咆哮”,怪别人管得宽。 该照片一曝光,便引发广大网友的强烈吐槽:“这种熊家长,当然会带出熊孩子。” 是啊,孩子行为不文明,举止不合规,家长不但不纠正,反而倒打一耙,质疑博物馆的工作方式。 这样盲目维护孩子的家长,这种盲目怪罪别人的行为,真让人不敢苟同。 孩子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稳定的规则感。 他们只能以父母的态度为标准,以父母的行为做指导,来进行是非判断。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榜样,父母承担着塑造孩子、影响孩子的责任。 而在父母影响孩子的方式里,身教总是胜过言传。 上个月,我带孩子参加同学聚会。 期间,许多孩子一起玩游戏,热热闹闹,孩子们很是开心,只有小Q的儿子除外,他一直抱着手机捣腾。 有人问小Q:“你儿子怎么不跟小朋友玩?” 小Q一边刷微博,一边淡然地撇撇嘴:“这孩子就爱玩手机,我说了八百遍都没用。” 到了吃饭的时候,她儿子竟然边玩手机边啃鸡腿,抹得手机上、桌布上到处是油。 而小Q呢,也是一边吃,一边抱着手机看网剧,看到好笑的地方,还会旁若无人地爆笑,唾沫星子喷得到处都是。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能‘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 小Q玩手机成瘾,孩子与她朝夕相处,有样学样,自然就会沉迷游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顾别人的观感。 俗话说得好,孩子只是复印件,父母才是原件。 所以,孩子总会爱父母所爱,学父母所学,copy父母的特点。 他们身上的症结和表现,总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渊源。 1993年,英国出了一桩令人震惊的惨案:一个只有2岁半的小男孩,被人绑架后,用砖头铁块毒打,用颜料泼进眼睛,活活折磨致死。 事后,冷血的凶手将他弃尸铁路。 两天后,被火车轧成两截的尸体才被人发现。 让人意外的是,凶手竟是两个10岁的男孩子:琼恩和罗伯特。 他俩小小年纪,怎会如此血腥残忍?看他们的家庭生活,就可以得到答案。 琼恩的爸爸,总是在家观看鲜血淋漓的暴力片。琼恩跟着一起看,父亲也毫不阻拦。 他完全没意识到,那些残酷的暴力片段,会充斥琼恩的脑海,促使他蠢蠢欲动,想找个人练练手,试试看。 而罗伯特的爸爸,则经常殴打妈妈,这让他对暴力事件习以为常,不以为然。 他爸爸也许觉得,罗伯特还小,什么都不懂,当着他的面家暴也无所谓。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罗伯特从此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欺凌弱者的手段。 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聪明,他们是最好的观察者,一流的模仿者,时刻都在学习,都在吸收,都在耳濡目染。 长期被暴力熏陶的孩子,潜移默化中,必然对暴力充满了向往,一有机会,便把他的想法付诸实现。 所以这两个孩子,会去欺负那个无辜的幼童,犯下罪行,从中寻找快感。 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身上的特点,多半来自于父母。 父母种下恶因,孩子就承受恶果;反之,父母种下善因,孩子自然体面。 这两年,杜江的儿子嗯哼多次被推上热搜。 嗯哼是个懂事又暖心的孩子,为人礼貌,举止周全。 嗯哼这么优秀,离不开杜江对他的影响。 杜江是个宠妻暖男,时刻不忘照顾妻子。 霍思燕参加《爸爸去哪儿》,完成任务后,便去午睡,而杜江却安静地在门外帮老婆擦鞋。 霍思燕录完节目回家,无论多晚,杜江一定要给她做份热腾腾的宵夜,等她吃完,帮她洗碗。 受爸爸的影响,嗯哼也很宠霍思燕,对别的小孩也很暖心。 在节目里,他跟妈妈出去玩,回来之后,会舀水帮妈妈冲干净脚上的沙子。 他和别的小孩去玩时,举止礼貌,笑容甜甜,当别人生病时,他第一个冲过去关心。 因为杜江用自己的行动,让嗯哼实实在在感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温柔。 所以嗯哼才会这么绅士,这么惹人爱怜,令人称羡。 教育学家陈鹤琴说:“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刺激。” 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一对体贴温暖的夫妻,才会养出一个如此有温度的儿子。 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就像一粒种子,如果没有泥土、空气和水,它就无法发芽。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来好好成长,培养他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培养待人礼节,还是学习习惯。 第二届《诗词大会》的冠军武亦姝,今年上了清华。 其实武亦姝小时候并不好学。 为了让她爱上学习,武爸爸决定每天下午4:30后不再用手机。 晚饭过后,他们夫妻就开始读诗作画,纵览名著。 心血来潮时,他们还会扮演名著中的人物,天马行空地对话、打趣。 慢慢的,武亦姝爱上了这种诗雅书香的氛围,她开始主动去阅读和思考。 正是这样的家庭熏陶,这样的言传身教,才培养出了满腹经纶的才女。 没有天生优秀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更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完全偶然的。 每个优秀孩子的身后,都有很优秀的父母,在无微不至地照看,潜移默化地熏染。 古语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润物从来细无声,孩子的生活习惯、品行举止,都被父母一点一滴地影响着。 孩子的行为,是父母的缩影;孩子的习惯,是父母的翻版。 前几天,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第四季谈到: “他(孩子)所有的表现都一定是折射,他的任何一个表现,基本就是他父母的水准。” 这正说明了父母、家教,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所以,要想规范孩子的行为,让孩子顺利成长,就要先从家庭教育入手。 1、以身作则,发挥父母的榜样效应 所谓榜样效应(modeleffect),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影响和激励人们的过程中能产生的积极效果。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和偶像,父母正面的行为将变成榜样,而负面的行为会有恶劣影响。 所以,父母对自己有所要求,孩子才会近朱者赤,变得更优秀。 比如:想要孩子尊重别人,父母就应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因他人的缺陷而嘲笑捉弄,不因他人的地位低下而心生歧视…… 想要孩子有礼貌,父母平时就应少说脏话,多说“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想让孩子爱学习,父母就应带头学习,多读史书多学外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正面管教积极沟通,改善孩子行为 赫兹里特曾说:“谈话的艺术是听和被听的艺术。”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尤其如此。但很多父母,在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居高临下地说教。 “别淘气!你要规矩一点,别人才会喜欢!” “你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出人头地!” 父母以为这是在交流,其实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命令,让人反感,当然听不进去。 想要让孩子听得进,做得好,就需要采用正面的管教,适当的语言。 聪明的父母,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时,会多说有利于沟通的积极句型。 譬如:
这些话说多了,孩子会满腹厌倦、失去自信,和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行为上更不会有什么改善。 3、抓住家庭教育的敏感期,事半功倍 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是塑造良好行为,形成规则感的最佳阶段。 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提出一个敏感期理论: 当幼儿处于某个敏感期时,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他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务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 如果我们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做好相应的家庭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2-4岁,为秩序敏感期,最适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时,培养孩子早晚刷牙,东西用完回归原位,自己的玩具自己收,将有助于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 2.5岁-6岁,为社会规范敏感期,是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及日常礼节的关键时期。 此时,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接触社会,学习遵守秩序、谦让合作,并帮助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和日常礼节。 3.5-5.5岁,为书写阅读敏感期,父母此时若能多陪孩子一起阅读、写作,孩子将会爱上学习。 让孩子在恰当的时间,学习恰当的东西,既能事半功倍,又能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塞内加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而榜样是条捷径。” 最完美的家庭教育,应当是父母做好榜样,并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解决问题。 养育孩子就像种一棵树,而一流的父母,懂得时时留心,用行为去修剪,用爱去浇灌。 作者简介:木同妈妈,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一个不肯认输,满腔热情带你研究有趣有用育儿知识的全职妈妈。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卖文为生,打赏随意 「公号转载需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爸妈精读原创 | 转发无需多言 | 转载联系授权 注: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爸妈精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