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儿子小树所在的幼儿园里,开展了一项观察植物的活动。 每个小朋友都带了一颗能够发芽的植物到教室里,有的带了白菜的根茎,有的带了萝卜、豆子、小麦等等。 小树带到教室里的是一颗大蒜,他每天都精心浇水。可惜大蒜的长势不太好,好几天下来才只发了个小芽,而大多小朋友的植物已经郁郁葱葱,有的甚至已经开出了花。 昨天晚上,我问起小树:“你的大蒜长的还好吗?” 小树用手比划了一个很矮很矮的高度,告诉我:“我的大蒜只有这么一点点大。” 此时,我特别留意了他的表情,发现他脸上带着一个很明媚还略带调皮的笑容,毫不介意的样子,便放下了心。 “那么一点点呐,好可爱哦!”我抱住小树,和他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更渴望的,是孩子能够拥有一颗积极阳光的心。在即使不够美好的现状里,也能有发现美的眼睛。 人生中,有太多莫名不必要的沮丧,来自于悲观的心态。 有时候,能够压垮一个人的,并不是困境本身。而是在面对困境时,排山倒海般袭来的对自我全面的否定。 而这种悲观的心态,大多是在孩子年幼时,由父母或其他身边的人“种”在孩子内心深处的。 我的闺蜜小美,从小是在妈妈的抱怨声中长大的。 因为爸爸的工作性质经常出差,大多时候都是小美妈妈一个人带着小美,而且小美妈妈和婆婆的关系也不太和睦。 小时候,妈妈便经常对小美抱怨爸爸不顾家,自己如何如何辛苦。小美有一丁点忤逆妈妈的意愿,便被抱怨不懂事,不体谅妈妈。 不仅如此,慢慢地,小美妈妈的抱怨范围扩大到了对街坊邻居、同事领导上,每天对着小美抱怨领导如何针对她,同事、邻居如何刻薄。 日复一日,小美笼罩在妈妈的负能量中,变得沉默寡言,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而且异常敏感。总觉得自己无法让别人满意,有人在针对自己。别人对她说了什么,她也总是去揣测对方有什么“话外音”。 不难想象,在这样负重累累的心境下,小美是怎样的煎熬痛苦。很多次,一点点小事就能让小美情绪崩溃。 在心理学中,常常否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够好,无法达到理想预期的一种心态,被称为“期待性悲观”。 拥有这种心态的孩子,会很容易放弃挑战、不去主动寻求挑战,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在长期的自我质疑中大量内耗自己的能量。 而这种悲观心态的形成,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父母的处世心态。 常常抱怨的父母,把负能量传递给孩子的同时,也在教会孩子以消极、逃避的方式来面对世界。 久而久之,悲观的心态在孩子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它如同一团浓黑的乌云,笼罩在孩子的心灵上空,遮住了他们世界里的光。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教授曾说过:真正的乐观,能够教会孩子认识自己。让孩子永远保持对自己、对世界的好奇。 童心最可贵的,便是那份好奇。因为好奇,所以去学习、去发掘、去体验,一切的内驱力都源于好奇。 而守护孩子的好奇心,最恰当的方式,莫过于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个美好的、值得去探索的世界。 从小树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便有意地在做一件事,就是让他的每一天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之所以这样做,是源于我的童年经历。 小时候,我的妈妈也很喜欢抱怨。从我早上还没睡醒,就能够听见妈妈种种负气的唠叨。接着,是不停地抱怨我不肯早早起床,磨磨蹭蹭不好好吃早饭等等。一直到我收拾完毕,出门上学,妈妈的唠叨始终没有停止。 直到有一次,我冲口而出了一句话:“能不能别再说了,早上生完气,我一天都会倒霉!” 其实当时的感觉的确如此,早上带着一身的负能量出门,就仿佛在身上带了一个定时炸弹,时刻想去寻找一个爆炸的出口。 到了小树这里,我希望这种体验不要再发生。我会注意营造给他一个早起时的美好心情,亲吻他、拥抱他,对他说:“你是这么好的一个宝宝,我好爱你啊。”“美好的一天开始了,让我抱抱你吧。” 我把这视为一个“充电”的过程,让孩子早上心情美美地起床,带着一身爱的能量去投入到一天的生活当中,这也是我对他的一种祝福方式吧。 情绪能量的传递链,一直在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以横向的方式,存在于孩子与周围的人际关系中,也以纵向的形式,存在于孩子一天、甚至很长时间的生活状态中。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踢猫效应”。老板因故心情不好,把坏情绪发泄给了职员,做职员的爸爸回到家中,训斥了儿子一番,而儿子则狠狠地踢了一脚家里的猫。 每个孩子,都会接收到来自于父母传递的能量,而这些能量,直接决定着孩子建立起怎样对待世界的方式,甚至决定着他周围世界的能量场。 要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这样做: ① 自己成为坏情绪的终结者。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当感受到痛苦、委屈时,倾诉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可是,选择孩子成为这个倾诉的对象,是极不公平的。 孩子稚嫩的心灵,比成人更加缺乏情绪调节的能力,他们根本无法承受起来自父母负能量的倾袭。 而且,孩子在年幼时,会有一种“自我中心论”的意识,当父母把烦恼倾诉给孩子时,孩子会认为一切都是我的错。 父母有责任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停止在孩子身上做自己情绪的发泄,选择运动、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方式来疏解自己的情绪。 ② 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要把原因归结为延续性的、难以改变的因素。 比如,当孩子遇到挫折、犯错误时,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你永远也改不好了。”或者,对孩子做难以改变的“天赋”方面的评价:“你就是不够聪明”、“这孩子手笨”等等。 这种归因方式,会让悲观的情绪产生泛化,使孩子形成遇到困境全面否定自我、难以走出困局的心态。 ③ 给孩子的“失败”按下“暂停”键。 当孩子感觉沮丧时,告诉孩子,困难只是“暂时”的,坏情绪也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解决、会过去的。 “你只是暂时没有找对方法,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再努力一下。”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达到,就告诉孩子:“等你再长大一点,你就可以做到了。” 这种“暂停”,是给孩子的成长留有余地,给孩子的人生保持希望。 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心境,面对的是不同的结局。 多一分乐观的积极处世,也便给人生多了一分更加美好的可能。 家是孩子永远的避风港,更是孩子走出家门的能量场。不要让抱怨的负能量,让孩子倾翻了情绪的船,带着一身剑拔弩张出去闯。 给予孩子爱的力量吧,那些温和鼓励的话语,是披在孩子身上的光,会吸引更多的爱与幸运向他靠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