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一万倍的雪花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弱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鲁国颁布了一道法令,鲁国人在其它诸侯国沦为奴隶的,若有人帮奴隶赎了身,这个费用可以在鲁国国库报销。子贡赎了人,不去国库报销。孔子批评子贡:子贡你这样做不对啊,你赎了人不去报销,以后就不会有人去赎人了。你领了赎金,天经地义,不领赎金会导致更多的鲁国人得不到救赎。子路救了溺水者,别人牵了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收下了,孔子夸子路:你做得好啊,这样以后勇于救人的人就更多啦! 照我们普通人的眼光,子贡很高尚,子路很平庸。可结果孔子批评子贡、表扬子路。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活在得失价值系统下,假如哪一天其他人在国外遇到了鲁国的奴隶,他就会想:子贡赎了人没有去报销,假如我今天赎了人不去报销,经济上就会受损失。去报销的话,和子贡就形成了对比,别人就会说子贡高尚,我跟子贡比就差远了。 赎了人不报销经济上受损失,报销了名誉上受损失,因为'失'干脆不做了,这就导致奴隶得不到救赎,所以孔子批评子贡。子路救了人,收了好处,以后其他人遇难,路过的人会因为'得'而勇于救人,所以孔子表扬子路。 最后一句是评语,说孔子在细微处看到了大问题,思考问题很深远。他为什么能做到见之以细呢?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察微'。 什么是'察微',百科解释为:明察细微、明察秋毫。我本人一直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在生活中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被别人说'晃得很'。这是四川方言,意思就是不细心,不小心。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些事而着急、忧虑,导致当下的一些小事被忽略,而这些小事没做好又会引发不良后果,增添忧虑、烦恼。很容易造成一事不顺、事事不顺的境遇。我们在得失价值系统下,因为患得患失引发各种情绪、或害怕、或希望、或忧虑,在事件没有结果以前,内心会一直被这些情绪束缚、困扰,事件一完成,结果显现后情绪才会消除。从生存的角度讲,人面对未知会引发紧张、不安,比如去医院体检、股市波动、重要电话只讲到一半……。人此时内心在集中精力计算各种结果的可能性,于是身边的一些小事就很容易被忽略。如忘了关煤气、关门、丢失物品、把小孩留在车内……。在新闻中可以经常看到类似事件的发生。因小事、疏忽导致重大损失甚至家破人亡。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蝴蝶效应',都是讲的由小事引发大问题。欧阳修在当法官的时候,常常深夜翻看犯人的资料,他的夫人就问:犯人都已经定罪了,你还在找什么呢?他说我再找一找有没有疏忽的地方,找一找有没有可以赦免犯人的理由。我找了,没找到也就问心无愧了,如果有不杀的理由而因为我没有找,那犯人不就枉死了,不就死有余恨吗! 孔子也提倡'好生勿杀',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意思是百姓不知道什么是犯罪,而犯了罪被杀,其问题根源不在百姓身上,是统治者没有尽到告之、教育的义务,这是残暴的行为啊。写到这,我不得不感叹,什么是仁?在其位、谋其政,就是仁。你在什么样的位置,把自己分内的事尽人力地做好,对于相关的人、事、物就是最好的反馈,这是人对于他人、对于世界最好的给予。所以孔子说修身的目的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里的安并不是得失价值体系下的,住洋房、养洋狗,给人物质上的安排。而是超越得失的实事求是,是己欲达而达人的天下大同思想,做好自己的事、看好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别人、引导别人走在'天地人'的大道上。 所以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就是在其位、谋其政的最好写照。立在得失价值系统之上,就有了天下的高度与胸怀,才能把天之下看作一家亲,才没有厚此薄彼、亲疏远近之别。此时看问题的出发点已经与天齐高了,大小事物都在天之下运转,本末自然清晰明了,自然就可以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察微是'尽人事'的基础,有了察微事才可能做到极致。察微是'不问收获价值系统'下为探求事物本末自然而生的思考方式。而得失系统下,为了得在小事上处处算计,人变得阴险、狡诈,又害怕失而处处堤防心生暗鬼,变得冷酷、无情。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一分在得失价值系统之内,人们拼得你死我活,却愈挫愈勇,九死一生。但只要有力气在,就还要拼一拼,因为谁也不想成为Loser!而九分都在得失价值系统之外,只需要你一退再退,直到退出得失系统,世界就是你的了。这个过程中不要害怕、担心失去什么,事物不会因为担心、害怕而有所改变,更要知道人生终究一场空,何不试试早点放下呢?事实证明,星爷说的'大不了重伤、要死哪里那么容易'半点不假……。天堂其实就在人间,你要去看一看吗? |
|
来自: 昵称2791546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