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掤”的劲法、技法与练法

 文苑书店66 2019-08-28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劲力的性质和用劲的方法,亦称劲法和技法。就劲力的性质而言,有位武功较高的前辈说:掤劲是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之首,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是在掤劲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再有太极拳中之“掤劲”可与其它劲法和任何技法融合配套,确切的说,倘若离开了“掤”的劲法和技法,都不是太极拳的劲法和技法。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认识理解掤的劲法、技法,体悟掤劲、技法而练出掤的功夫,是较为重要的功课。


一、“掤”劲的说法
圈内人对“掤劲”有大致几个说法:
1、有人说“掤劲”搭手时对方的劲力由上向下压来,我以捧托、架格使对方的劲力不能下来的劲法。
2、有人说“掤劲”是“球劲”即似皮球一样具有弹性的劲,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皮球。
3、有人说“掤劲”是弓劲,把自己的身躯、两臂、两腿想象成五张弓,也是具有弹性的劲。
4、有人说是“掤劲”像波浪一样的劲。
5、太极拳名师徐致一把掤解释为“是一种向前而又向上用力的斜线动作”。
6、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书中说:“是通过长期的认真的对太极拳的推手的练习,练成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具有粘、化、逼、捆作用的劲”。
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它们都是表述了掤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意思。太极拳名家洪均生先生说:“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里面说:“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如果这段话的意思与洪均生先生那句话的意思合起来,我认为对“掤劲”的表述就更加完整、准确了。用语言讲解就“掤劲”,难以准确表述,还是言传身教为好,意会为妙。


二、掤劲的属性
综合以上说法整理得知:一是对于较快的运动状态而言,“掤劲”是具有弹性的劲。二是对于较慢的运动状态而言,“掤劲”是具有似水般的外向浮力。三是对于方位角度而言,“掤劲”具有似水般的势能和多向渗透性。四是对于运动轨迹而言,“掤劲”走螺旋较好。五是“掤劲”具有“阴阳相济”的哲学概念,是整体劲又是富于变化而有灵性的劲。
三、掤劲的体验
我在初学太极拳大约一年半的时候,有一次在成都体育广场练拳之余,恩师林墨根说压压我手来体验掤劲。林老师用手掌按我小臂压第一下,说我懈软了,确实也是,一上力就被压塌了。林老师再用手掌按我小臂压第二下,说我顶硬了,他老人家一收手,自己的手臂就跳起来。在此顺便说明人撤力而跳起来的二种情况,第一种是“丢”的跳起来,比方说,对方撤力收手往上抬起大约十三厘米,你是本能往上跳起大约八厘米,少了五厘米而接触不到,这就是“丢”的跳起来,没能掤住人家。第二种是“不丢”的跳起来,比方说,对方撤力收手往上抬起七厘米,你也能粘连对方往上七厘米,这就是“不丢”的跳起来,是能掤住人家了。当时林老师对我说:“你还没练出节节贯串的的根劲呢,欲手出掤劲,先要有从手到脚和从脚至手而上下两气贯通的根劲。”接着他老人家对我讲解了掤劲与根劲的关系和根劲的技术内涵,还悉心传授掤劲和根劲的练法。待手、肩、腰、腿、脚与地相合有根劲之后,被人压手就不瘪,人若撤力也不“丢”的跳起来,练出了初级阶段的掤劲。


四、“掤”的技法
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里面谈到“掤”的技法时说:“掤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此掤……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太极前辈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指出:既是“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又是“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太极拳名师王壮弘先生说:要模仿水性浪势的全身关节松开,彼触我何处,就以该处为中心,如涟漪般的扩大;波浪高低,就看石头能量大小。身体随外力而动,走多一分是“丢”,走少一分就是“顶”。一个浪中,浪顶是“进”,浪底是“退”。李亦畲、王壮弘所说之话都含有“掤”的技法内涵,体现了运用掤劲的方法。洪老先生的掤劲“动作走螺旋”,在“掤”的技法中,是手、腰胯、脚步的走圆走弧,符合现代力学原理。我师爷李雅轩先生谈到运用掤劲的方法时说:“打掤劲一定要将自己的肩肘松开了,叫他如按在车轴之上找不着一定的实地可用劲。”,值得好好体悟啊!
五、“掤劲”不是局部劲而整体劲
体悟和练习掤劲之前,首先宜搞清楚对“掤劲”的有关认识,比如说“掤劲”是局部劲还是整体劲?一些人认为掤劲体现在手上,手上练出掤劲就行了。这样练法的掤劲是局部劲,还不是完全符合太极拳技术要求的掤劲。太极拳是“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的修炼,太极劲是高度协调的整体劲,掤劲自然是在整体劲之中的,如果没有松开的节节贯串和与地贯通的根劲,那么掤劲是出不来的。再有掤劲不单用在手上,胸、肩、腰背、臀、腿等部位也可用掤劲,都能化能发,谓之掤劲无处不在、根劲无处不在的练法。化对方之前先用掤劲接住了才化,发对方之前也是先用掤劲摸底后才发,能化能发的肢体部位都能运用掤劲。有位太极明师说:要练到周身都有掤劲时才能化发自如。洪老先生把“掤劲”放在“太极是掤劲”的高度来说,确实言之有理。


六、松功是掤劲的基础
松沉功夫和松软功夫是掤劲的基础。倘若没有一定的松沉功夫和松软(太极拳松开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不是软懈柔懈的东西)功夫,尤其是松沉功夫,说什么掤劲是有弹性的劲、是有外向浮力的劲、是走螺旋的劲、是灵活变化的劲,都会使掤劲大打折扣。真传一句话:只有在松沉功夫和松软功夫中长出来的掤劲,才是真太极的掤劲。没在“松沉”中长出来的“轻”,是假轻;只有轻沉兼备的“轻”,才是真轻。没在“松软”中长出来的“弹”,是假弹;只有软中弹的“弹”,才是真弹。掤劲亦同理。
七、    初学者的练掤之法
作为太极拳初学者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掤劲怎么练又怎么用。先贤说:“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可见掤劲不是手上的东西。掤劲的练习,各师各法,明了练法方向才能有功效。掤劲是源自松沉到脚底而起,掤劲的层次与立身中正和松沉功夫有密切关系,这就是练掤之法的方向。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尾闾中正、开胯圆裆既是架势的立身中正要求,也是松沉根劲的基础。有了合理的骨架姿势,把骨架摆对,骨架定位接骨斗榫,骨骼之间互相咬合,完美承接,好像中国古代建筑榫铆结构的刚体那样,才能候来较好的意气松沉和掤势软弹,才能生出掤劲使好掤法。练掤之法如下所述: 
1、单练。在专门的单练功法和拳架中练出掤劲。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观察,我认为恩师林墨根先生传授的“滚手功”、“缠绕功”、“根劲功”和二大爷老师的“摇膝转臂功”等,对于初级阶段入门的掤劲练习较好。“根劲功”由杨氏太极拳门内的“松腰沉提功”加上两手掤臂往上弧滚的动作,“滚手功”由“松腰沉提功”加上单手掤臂往上往外侧弧滚的动作,是桩功、腰功、胯功、掤劲相合为一的功法。在练时身体自然站立,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尾闾下坠的从上往下松沉,实腿松沉一点,手臂就相应掤滚一点;腿再沉一点,手再掤滚一点;腿沉多少,手就掤滚多少;沉到脚底地面是行程的终点,手臂掤滚同时终止。这种“掤劲从脚底起”的练法,是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和腰胯之力整合一起推动手臂的掤滚。
拳架“揽雀尾”中的右掤势、左掤势,练掤也较好,关键是明理得法去练,林墨根老师讲解右掤势练法时说:“以掤左臂(阴)抱圆向前稍凑如接手,同时掤右臂(阳)亦随之往右前稍起,松左肩,阴推阳,阳带阴,轻轻掤住对手就可将其发出……”。其中注意体悟掤劲的源动力在于腰腿和脚底涌泉,掤手随腰胯的转动而向前掤出,动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2、对练。在专门的对练功法和推手、散手拆招中练出层次相对较高的掤劲,还可练出“掤”的用劲方法和技巧。太极拳推手的“不丢不顶,粘沾连随”功夫,是通过掤劲掤法练出来的;然而掤劲倘若没有听劲与沉中轻、轻中灵功夫的支持,懂劲就会大打折扣。林墨根老师传授的对练“碰手功”、“接劲换手功”和二大爷老师传授的对练“掤手滚臂功”、“上下滚顺功”,训练有素了,就会有掤劲掤法的功效。对练的功课宜言传身教,难以清楚的准确表述,比方说,掤的位置以人的关节或拗处为较好,这些部位一旦掤住,就使对方不易化掉,还有其它实际问题,所以就不再多说了。
太极拳散手的接手技艺,也是通过掤劲掤法练出来的;也要有听劲与沉中轻、轻中灵功夫的支持。太极拳所练的“接手法”不是简单的肌肤接触动作,它的主要任务是侦察、控制、揣度、牵动、诱骗对手,为进攻和防守做准备。接手任务完成得好,便得机得势,取得主动;反之,便失机失势,陷入被动甚至挨打。
 
修改于2019年8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