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相信是每所学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课程与教学论著名专家崔允漷先生的观点分享给大家,肯定对你有所启发。 8月19日,衢州高级中学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的讲台上,来了一位超大咖的专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核心成员、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 在介入核心素养的教学之前,崔教授先谈了他对当前学科教学现状的一点看法。他说,现在的学科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一点都不专业。 二、教案格式没有行业规范,各自为政。 三、教学实施,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 四、教学评价,知识点or学科学业质量? 在讲到这点时,崔教授引用了克伯屈的一句话,“儿童要先获得狗的爪子、腿、身子、尾巴和头的概念,然后凑起来形成狗的概念。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那么,何为学科核心素养?崔教授说,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于三个关键词: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他说,就如同考驾照,安全驾驶就是关键能力,礼貌行车为必备品格,尊重生命对应价值观念。那么,知识、能力如何变成素养?崔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三条路径:1、纸笔考试,可评双基或观念认知,就像驾考的交规笔试;2、表现评价,可评关键能力,就如路考;3、过程数据,可评品格与观念,就如行车记录仪数据可评礼貌行车、尊重生命。 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崔教授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他认为,1952年的“双基”就如剃头,2001年的“三维目标”就如理发,2017年的“核心素养”就如美发。他说,教师能落实核心素养了,就可以心安理得拿国家工资了。以前有学生家长说自家孩子这个学科不想学,那个学科不想学,那么,老师该怎么答?是说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还是学校规定的?这个能让人信服吗?崔教授说,语文教师可以这样答,语文能给孩子四个素养,你孩子要吗?自然家长就不会有异议了。 崔教授的讲座重点还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对此,他与衢高的教师们分享了“六招”,他说,学了这“六招”,保管有用。 01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 以物理为例,“学物理的人”要变成“物理教师”。他说,学物理的人只需知道物理学知识,而物理教师需要知道物理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即物理育人目标体系。该体系超越了学科内容知识,它包含三层: 第一层:教育目的 第二层:学科课程标准 第三层: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 这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的(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 怎么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叙写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实现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 02 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 崔教授说,“深度学习”有四个关键点: 一是高认知,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二是高投入,即全神贯注;三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四是反思。 怎样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教学设计的产品即教学方案,应该是教师开给学生的学习“处方”,让学生明白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已经到那里了,而不是告诉别人“我自己”要做什么。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有没有学会、怎么学会。因此,教学变革首先要变革教学设计。崔教授说, 教学变革要从教案开始,教案不变,课堂就不会变!教案变革的方向是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 03 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站位,改变格局 什么叫单元?崔教授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就是一种课程或学习单位,而非内容单位。譬如说,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单元主题下的四篇课文,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就只是内容单位,不是他讲的单元概念。他说,课程建设就如同房屋建造,应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钢筋水泥。 从知识点到单元,标志着教师备课的站位提升了,而什么样的站位决定什么样的眼界和格局。以知识点为站位,看到的目标只是了解、理解、记忆;以单元为站位,看到的目标才是学科育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站位。 崔教授说,大单元设计时,主要涉及下列四个问题: 一是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即课程标准)、教材、课时、学情与资源等,确定一个学期的单元名称与数量,以及每个单元的课时数? 二是如何分课时,设计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方案? 三是如何在一个单元学习中介入真实情境或任务? 四是如何设计反思支架以引领或支持学生反思? 以大单元设计的教案(新的学习方案)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包含六个要素: 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学习此单元? 二是单元目标,即期望学会什么? 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已经学会了? 四是学习过程,即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 五是作业与检测,即真的学会了吗? 六是学后反思,即需要通过怎样的反思来管理自己的学习? 崔教授提醒在座的各位老师,在单元设计方案编写的时候,也要照顾到学优生。 04 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从“三化”到“三有” 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与具体目标相匹配的内容。崔教授说,当下许多语文老师的课堂非常低效,不管是小说、戏剧、散文教学,教案目标就两点,一是整体感知文本,二是人物形象分析。那么该如何解决?实现“用教材教”即教学化处理,就是通过“三化”以实现“三有”。 所学的知识条件化,即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一知识“从何而来”,让教材内容变得有温度、有情感,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 所学的知识情境化,即介入真实情境,让学生知道、体会教材中学的知识“到哪里去”,能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用”。 所学的知识结构化,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迁移,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意义”。 崔教授说,学校课程不是碎片化的一条一条的微信,而是有组织、有结构的。大单元学习设计就要求教师将相关的知识点组织起来以便于成为有结构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教师要依据清晰的目标,采用新增、删除、更换、整合、重组等方法,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有用、有意义。 在这里,崔教授举了一个案例,一个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公开课时对课堂表现好的孩子奖励糖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这样的课堂,崔教授说,课堂气氛好,不是学语文,而是抢糖,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外部的诱因来诱惑已经不合适,不然,中学老师该怎么办? 05 教学目标需要新的学习方式 崔教授说,此次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学习方式的变革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很多学科都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与学科核心素养对应的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 譬如,语文学科强调任务驱动的语文活动,设计了18个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即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完成语文任务的过程中养成的;历史学科强调“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典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强调地理实践,用“着地”的方式学地理;通用技术学科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信息技术学科强调项目学习、设计学习;体育学科实行专项体育等等。 他说,尽管上述例子没有像医学的临床学习、法学的辩论学习那么经典,但探索与新目标匹配的学习方式,这是学科课程走向专业化的必经之路。譬如语文学习,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做语文的事。 崔教授在这里还提到了体育教育的尴尬现实,18岁就把人的运动兴趣弄没了,等成了大爷大妈,兴趣又回来了。现在的体育教学要训练起跑、冲刺,是把14亿人都当做苏炳添、谢震业。 崔教授说,正确的知识需要与习得知识的正确的过程相匹配,只有这样,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素养。换句话说,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能力、品格、观念)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去行动。 06 实施教——学——评——改的教学,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 崔教授说,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教与学就如卖与买。评价与教学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是上不好课的。教师理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上课”,就好比旅游“先定景点,再定怎么去”。教师课堂上采用的形成性评价,相当于开车时的GPS,没有评价的课堂犹如没有导航的驾驶。 他说,也有一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在关注评价,如有一条经验是“堂堂清,堂堂巩固”,即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先讲35分钟,最后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结果是教师经常发现自己教的东西其实好多学生没学会,但下课时间已经到了,堂堂清不了。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崔教授说,教师可以把每堂课的目标设计成3~5个,按目标将40分钟划分成3~5段,每个时间段聚焦一个目标,体现教、学、评一致,即围绕目标1,进行教学1和评价1,获取学情,推断是否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达成目标,如是,那么接下来围绕目标2,进行教学2和评价2……依此类推,教学、学习、评价共享着目标,分小步走,步步为营抓落实,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 崔教授说,就好比洗头发,旧课堂就像先用洗发水,之后再上点护发素;新课堂就像洗发护发二合一。 “六招”分享过后,崔教授还和几位老师进行了互动,针对衢高学困生、艺术生教学、课改中教师的困惑等问题进行了真诚的解答。 崔教授说,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目标需要新学习,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势在必行。 这“六招”你学会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