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yh18 2019-08-29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不多,能够超越性理解的人几乎没有。

为什么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一、1901年瑞典按照诺贝尔的遗嘱开始颁发诺贝尔奖,由瑞典国王亲自主持仪式,1968年,为纪念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首次颁发,至2018年已经有49位经济学家获奖。

但是,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价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很多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的子女及后人,都反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但另一部分人士则认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孰是孰非争执至今,今后还会争论下去。这是知识界对经济学的本质理解不清造成的。

二、社会科学是设计社会结构的学问

无论物理、化学、医学都是自然科学,文学是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服务的,和平奖是奖励具有高尚道德并为和平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只有经济学的地位十分特殊。经济学号称“沉闷学问”,自从引入计量学以后,经济学不但沉闷,而且成了自娱自乐的天书。但从本质上说,经济学都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是研究生产、交换、消费的,现代虽然加入了复杂的金融服务等手段,但根本目的并无不同。而生产、交换是研究供给的,消费是研究购买力的。合并一起,就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即国家的经济结构的,这当然十分重要。

因为,无论物理、化学、医学,这些科技形态的生产力的方方面面,没有合适的生产关系,即经济结构,这些创造发明就不会成为现实的物质产品。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设计者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地位当然不同凡响。其实,经济学已经是一门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

三、科学的相对性

科学只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应,却不是完美无缺的解决客观问题,能够实现主要目标已经是科学。从古典经济学的“管得越少是越好的政府”到凯恩斯经济学的“政府积极干预”,前者是短缺经济的手段,由于短缺,当然是开足马力大量产生,政府的干预实属多余。经济危机,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席卷全球的大萧条,预示着,过剩经济,而且是严重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风卷残云的经济危机,古典学派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宏观经济学和宏观调控来控制危机,以防深化,消灭过剩产能,保持社会稳定,大萧条的策源地美国,在罗斯福总统实行的“罗斯福新政”的推动下,走出了危机。后来西方经济学面对经济滞胀,产生了货币主义流派,还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等等学派。其实,微观经济学就是投资、生产、交换与赚钱的学问,宏观经济学是政策的学问,是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清理微观经济产生的副产品的。

为什么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所以,经济学构建的市场经济结构,一方面刺激了生产、交换、消费的繁荣和科技发展及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促使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竞争失败者付出代价具有客观必然性,因为,社会发展需要更高级的技术,没有社会资源的高度集中,如何进行更高技术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型的生产样式的转变呢?劳动人民和底层各阶级充当了代价。但是,底层劳动各阶级付出的代价,并非单单支持了资本家的吃喝玩乐,更重要的还是支持了资本家的无限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开发,微观上是为资本家赚更多的钱服务的,宏观上,可以带动更多就业,提高国民收入,壮大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所以,西方经济学是科学,只是刺激经济的科学,它既解决不了贫富两极分化,也消灭不了经济危机。更加速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这些与劳动阶层的贫困化一样都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所应付出的代价。前者是人类的代价,后面付出的是自然的代价。资本家由于是财富的占有者,付出了道德的代价。这些,都是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四、当生产力发展到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阶段的时候,其根本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物质生产再也不需要人类的参与,而专门从事科学实验,科学设计 ,科学教育,科学学习。物质生产实现了无人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人们学习、交流、精神生产的工具。西方经济学就完成了使命,由于社会结构实现了最优化,资源不再稀缺。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也就失去了。

如何根本转化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在新的生产力基础上科学构建新的经济学是人类的使命,更是经济学的使命。抱残守缺,刻舟求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都是不行的。坚守天不变道亦不变,墨守成规都是不行的。

为什么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为什么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五、人类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只要经济学以这个为出发点,克服历史上的经济理论的缺点,克服总是让大多数人和自然界付出代价代价的弊端,经济学就成了真正的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