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市人民医院 有人误认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是孙思邈说的。殊不知,实非如此!这句话是明代医家张介宾妄改,见于其著作《类经附翼·卷一·医易义》,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大)医。’”但是经检阅孙思邈传世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未见有这段话。这怎么能说是孙思邈说的呢? 那么孙思邈的著作就没有相关内容和说法吗?有的! 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序例》有两篇论述“大医”的文章,即“大医习业” 与“大医精诚”。孙氏“大医”的标准,在《大医习业第一》说得清楚,引如下: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 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注:此指佛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老》、《庄》,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凝滞,尽善尽美矣。 孙氏说《大医习业》除了必须学习古典医籍及历代名家医方经验之外,“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及“涉猎群书”等,目的是说大医尚应多学点医学之外的知识以辅助临床诊治,并未言及医学与《易》学有关。但明代医家张介宾妄改此语,从而杜撰为“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由此可知,将医学与《易》学柔和在一起,或张氏首发其端(此说不确。据史料记载,援易入医者,乃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见于《春秋左传》。见下),并倡“医易同源”说,影响深远! 说“医易同源”,应该是二者同源于《黄帝内经》时代的阴阳说。即说《周易》之“传”——《易传》和《内经》有些微妙关系,是指由于它们成书于大体相同的时代,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略同的渊源。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之说等,曾经被两家采用。只是《易传》主要采用了阴阳学说和象数之说。《内经》则阴阳五行学说并重,并且把二者合流。象数之说,在《内经》中运用很少。此并不意味着“医源于易”,更不意味着中医学是《易》学的一个分支!即二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承继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内经》理论与《易》无关! 又,据史籍记载,医家运用《易》理解释病因病机,比孔子援《易》而创立“中庸”主义还要早。《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昭公元年相当于公元前541年,此时孔子才10岁,而春秋时秦国的医和已经知道引用《周易》蛊卦的卦象来解释疾病形成的原因了。蛊卦的下卦巽为长女、为风,上卦艮为少男、为山,所以这是长女迷惑少男、狂风吹落山上草木的象征。 可见,援《易》入医者,始于春秋时之秦国名医医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