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365·
第三章 内藏外象
第六节 精、血、津液
一、精气(112)
(一)精的含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精是气的组成部分,故统称“精气”。 精气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较早论述“精气”的是《管子·內业》:“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又云:“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管子》这一段关于精气的论述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精气充斥于天地之间,是万物化生的本原。其二,精存在于气中,是气中清纯精专的部分,气聚成精,精散复为气。其三,精欲静。《黄帝内经》在采纳精的概念的同时,兼收了这三层含义。 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藏于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而藏于肾,肾中之精又需要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精有阴阳之分,这种阴阳之分依据功能和层次而变化,精相对于气而言,则精属阴,气属阳;精聚而成形为阴,化而为气属阳;精气藏于内为阴,达于外为阳等等。 (二)精的种类。 1、先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父母的生殖之精演化而来。如《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谓之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是人体最原始的物质,关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2、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气。水谷精微首先输于肺,经肺布输到五脏六腑,成为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到达五脏六腑,就成为“脏腑之精”,《内经》又称之为“脏真”。按四时五脏学说,五脏各主其时,当某脏主令之时,其他脏腑的精气会向该脏输送,以助其发挥功力,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冬,“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上面我们说到精贵在静藏,如何静藏呢?《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之。”脏腑之精充盛,则流归于肾而藏之。脏腑之精归藏于肾大致有两种情形。以昼夜论,脏腑之精随营气之行,于夜半归藏于肾;以四时论,冬为肾所主之令,此时“脏真下于肾。”归藏于肾的精气用处很多,所以要注意护持,不可无端戗伐,以备不时之需。 (三)精的作用。 肾主藏精,肾的所有功能都以肾精为物质基础。精的作用主要有: 1、主生长发育、生殖。 2、主骨生髓。 3、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4、补充脏腑精气的不足。当某些脏腑精气不足时,肾会通过三焦输送精气,以维持正常的脏腑功能活动。 5、化血生血。精与血同为水谷精微之气所化,本为同根所生,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资生和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而血藏于肝,水谷精微之气归于肾则为精,归于肝则为血,所以精血可以互化。后世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