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飞《满江红》手迹拓片在靖江被发现始末

 dbn9981 2019-08-29

 

提到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我们一定会想起他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洋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与建功立业的渴望,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华夏儿女为了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解放而奋不顾身,勇敢前行。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岳飞还有另一首《满江红·遥望中原》,作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全词如下:

 

遥望中原,苍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更加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满江红·遥望中原》还与靖江有着不解之缘。

 

 

2013年,我市地方文史专家、供职于市民政局的高峰先生,在上海图书馆搜集资料时,偶然看到了馆藏的民国初年出版的《骥渚吟》。

 

骥渚是靖江的古称。书的作者叫谢鼎榕,江阴人,民国二年(1913年)出任靖江地方审判推事。在《骥渚吟》中,谢鼎镕提到他在靖江期间,亲眼看到了《满江红·遥望中原》的手迹石刻,“字劲词雄”,当即请人拓了两本,一本送给了他的老师张之纯(江阴人),一本送给了丹徒人叶中冷。这两位学者都认定这是岳飞真迹石刻拓本。关于靖江发现的这首《满江红》的来历,谢鼎镕推测:“后人有的其真迹者,为之钩摹勒石,藏之城西武穆祠中”。

 

读到这个资料,高峰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的史料。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渡难民于阴沙,开启了靖江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一首《满江红》作于这一事件后的第四年。长期以来,靖江人崇敬、爱戴岳飞,一直不遗余力搜罗岳飞与靖江相关的历史资料,但是年湮岁久,史料无存,只能望洋兴叹。民国初年,这首《满江红》在靖江被发现,其背后必定另有故事,探寻它的来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2015年,受生祠镇的委托,高峰动手撰写一部反应生祠镇历史文化的著作《望岳》,他又记起《骥渚吟》的这个记载,并特地考证了这首《满江红》面世的经过。

 

与《满江红·怒发冲冠》相比,岳飞的这一首《满江红·遥望中原》几乎是罕有人知。高峰说,“八百多年来,这首词不见载于后人搜辑整理的岳飞诗文集,一直以手书墨迹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辗转经过宋代魏了翁,元代谢升孙、宋克,明代文征明等人的收藏。它被学界知道,已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这一年,《国粹学报》第15期刊发《满江红·遥望中原》的手迹。这是革命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的会刊,发行量十分有限,所以这首《满江红》虽然第一次见诸杂志,但是并没有引起学界重视。

 

因缘际会,直到抗战烽火燃起,这一首《满江红》才被世人关注。

 

1938年春,日军逼近武汉,形势危急,寓居武汉的湖南邵阳人粟培坤准备全家撤返老家。粟培坤曾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大理县县长,平日喜欢收藏许多图书、碑贴,积累下来竟达十多箱,一时找不到车船运送,于是不顾安危独自留在武昌。在清理书籍时,一本清末的杂志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便是第15期的《国粹学报》。粟培坤发现这本杂志上竟然刊有一首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而这首《满江红》粟培坤此前从未读过。他喜不自胜,每日捧词,高声朗读。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扼首唏嘘,继之拍案而起。

 

为继承民族英雄岳飞抗敌精神,激发民众抗日斗志,粟培坤拿出自己所有余款,请人将这首词再行摄影放大并镌刻于石碑。

 

石碑刻就后,粟培坤大量拓印,将拓印片连同他的“救国十策”万言书分寄前方诸将士及爱国人士,鼓舞了大家的抗敌斗志。就此,这首《满江红》广为人知。

 

 

江阴人谢鼎镕在靖江看到《满江红·遥望中原》时在1913年,比《国粹学报》上刊登晚了7年,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高峰说,目前还没有史料能证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但幸运的是,高峰后来在民国《江苏省通志靖江征访稿》上看到一段清人吕伟山的题跋。正是这段题跋,揭开了《满江红·遥望中原》刻于靖江的始末。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候补盐经历、安徽人吕伟山到靖江视察盐业情况,偶然得到了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拓本,激动万分,出资勒石,并作有题跋。跋曰:

 

靖江远僻海隅,名人旧迹不少概见。惟志载:宋建炎四年,岳武穆渡百姓于此。今有祠庙祀王,并汉关张及唐张睢四公。道光丁未,伟山奉檄来督靖盐务,欣得此拓,泐石于祠。

 

题跋的大意是,靖江地方偏僻,名人留下的墨迹很少。靖江县志记载,宋建炎年间岳飞渡百姓于阴沙这一史实。靖江百姓特地建生祠纪念岳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我到靖江督查盐务,得到了《满江红·遥望中原》的手迹拓本,便刻成石碑,放在祠堂内。

 

吕伟山,字松坡,安徽旌德人。附贡生。浙江候补盐运司经历,历署龙头、玉泉、钱清、杜渎、青村等场,下沙头二三场大使。

 

吕伟山工书法,题跋是以小篆写成,与岳飞的《满江红·遥望中原》手迹一起刻石,保存在靖江城西玉皇殿内。

 

谢鼎镕在《骥渚吟》中称岳飞的手迹石刻保存在“城西武穆祠内”。高峰又找到民国邑人朱尔翔的一首诗,通过诗中小注得知,岳飞的手迹石刻保存地实为城西玉皇殿,从而纠正了谢鼎镕的误记。

 

玉皇殿,在天妃宫桥西。明嘉靖年间僧人宇寰所建。今已不存。

 

1913年,谢鼎榕在靖江看到的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手迹石刻,正是吕伟山所刻。

 

咸丰元年(1851年),吕伟山要求增加靖江盐价,遭到了靖江人的竭力抵制。靖江秀才们一起向知县齐在镕请愿。齐在镕多方协调,最终涨价之议不了了之。“且不管这位盐业官员的本职工作干得如何,仅凭他将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手迹,刻成石碑留在靖江的举动,我们就应该感谢他。”高峰说。

 

玉皇殿虽然毁弃不复,但是有了这段题跋,证明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石刻出现在靖江的时间,比学界最初知道这首词的时间早了57年。

 

 

有心人,天不负,20163月,高峰在搜集资料时有了更激动人心的发现。他在湖北大学图书馆馆藏目录中,意外发现了吕伟山的题跋与岳飞原词的石刻拓本。于是他通过市图书馆古籍部陈劲松的关系,多方联络,终于20174月,将这拓本拍摄传回靖江。

 

岳飞戎马一生精忠报国,精诗词,却没留下多少作品。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奉命带兵收复襄阳六州,作者北望中原,眼见山河凋敝,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中,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词。《满江红·遥望中原》以时间的演进为叙述线索,从“想当年”“到而今”到“何日”再到“待归来”,层层递进,严谨有序,语言简约明快,感情激荡豪放,词人的爱国情意血脉贲张,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的手迹如何流传到靖江的?拓于靖江玉皇殿的拓本又如何流传到湖北的?一向治史严谨的高峰说,这段历史由于缺乏资料,不便下结论。但是,毋庸置疑,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这首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最早发现于靖江,这无疑是岳飞与靖江的又一种缘分。

 

800多年前,岳飞“渡难民于阴沙”,开创了靖江历史的新纪元;171年前,又最早在靖江发现岳飞诗词手迹,经广泛传播,激励了救亡图存中的国人。今天,靖江人以岳飞为精神图腾,涵养“人心齐、士弘毅、敢争先”的靖江品格,踏上用实干创造美好生活,用奋斗书写靖江幸福的新征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